楊景娣,張展琪,曾雪萍
(佛山市禪城區(qū)中心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301)
退行性腰椎側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患者骨骼發(fā)育成熟后,伴隨脊柱退行性改變而發(fā)生的脊柱側凸,其多發(fā)于腰、胸段?;颊甙l(fā)病后患處會出現嚴重疼痛感,且隨著疼痛等級的升高會導致患者出現間歇性跛行的情況,使其運動感覺受到障礙。以往針對此種疾病主要以外保守治療為主,但臨床治療效果欠佳。而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可以采用外科手術對該種疾病進行臨床治療,且臨床療效顯著高于保守治療,其能能夠有效矯正患者脊柱側彎情況[1]。因此,本次研究將針對退行性腰椎側凸患者,行后路固定減壓選擇性植骨融合術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60例退行性腰椎側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36例,女24例,年齡54~78歲,平均(65.65±2.84)歲。其中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16例患者有肌力減退等神經根損害表現,2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椎滑脫,2例患者有中度腰背痛。60例患者在術前均接受過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控制,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在對患者進行手術前,要對患者進行全面性身體檢查,并根據其影像學檢查制定針對性的手術方案,同時在術前也要對其進行營養(yǎng)補充,使其各項身體指標符合手術標準。術前給予所有患者全麻醉,且60例患者均由同一組醫(yī)護人員完成手術治療[2]。
1.2.2 手術方法:患者采取俯臥位,取腰背部正中切口,C臂定位,顯露固定節(jié)段。根據患者腰椎前凸預彎固定棒,置棒后凹側撐開,凸側適當加壓,矯正腰椎側凸。對癥狀責任節(jié)段行椎板減壓,椎間盤切除,松解受壓神經根,置入填充椎間融合器,并擺正位置,鎖緊固定系統,預留引流管,然后對手術切口進行縫合。存在矢狀面嚴重后凸畸形者行后路經椎弓根截骨,身體條件較差者行單純后路減壓固定、椎體間植骨融合、減壓節(jié)段釘棒固定。
1.2.3 術后處理:術后所有患者要持續(xù)3 d的抗生素靜脈滴注,預防術后感染的發(fā)生,醫(yī)護人員要定時檢查患者切口和周邊皮膚詳情,保證切口干燥,如有異常要及時處理。并根據患者術后引流液的實際情況在24~72 h內將其拔除,術后醫(yī)護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用藥、飲食,術后14~28 d根據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知道其進行早期康復訓練[3]。
1.3 指標觀察。①對患者術前及術后行 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評分;②采用JOA評分評估患者術后臨床癥狀改善率,JOA改善率 ≥75%為優(yōu),50%~74%為良,25%~49%為可,25%以下為差;③采用VAS進行疼痛評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疼痛級別越高;④采用MRS評估患者術前及術后的活動能力,評分設置1~4分,4分代表患者被迫臥床、3分代表患者只能坐立不能行走、2分代表患者可行走但有困難、1分代表患者無明顯活動困難;⑤記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尿路感染、深靜脈血栓、肺栓塞、嚴重心血管并發(fā)癥、死亡病例等;⑥脊柱側彎角度測定采用椎體正位及側位X射檢查測定,時間點選定為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6個月[4]。
1.4 統計學分析。通過采用SPSS 22.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前后患者各項評分比較?;颊咴诮邮苄g后治療后Oswestry、VSV及MRS評分與術后治療前相比均明顯降低,JOA評分比手術前顯著升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患者各項評分比較()
表1 手術前后患者各項評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患者的各項指標評分對比,*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前 手術后1個月 手術后3個月 手術后6個月Oswestry 60 41.31±6.09 32.19±3.85* 28.94±2.75* 2.32±4.16*JOA 60 9.21±4.87 11.38±1.91* 12.71±2.68* 14.19±2.84*VAS 60 6.62±4.19 3.41±1.12* 2.49±1.11* 1.29±0.68*MRS 60 3.87±1.31 2.45±0.72* 1.91±0.46* 1.08±0.21*
2.2 后脊柱側彎角度測定比較?;颊呤中g后1個月與6個月脊柱側彎的正位角度較術前有明顯下降,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患者后脊柱側彎角度測定比較()
表2 手術前后患者后脊柱側彎角度測定比較()
注:與治療前患者的后脊柱側彎角度測定對比,*P<0.05。
側彎角度 例數 手術前 手術后1個月 手術后6個月正位角度 60 21.31±4.09 15.19±4.85* 12.94±4.75*側位角度 60 19.21±5.87 14.38±4.91* 11.71±5.68*
2.3 手術后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60例患者在接受術后治療后,6個月內僅有4例子患者出現尿路感染,其他患者均無深靜脈血栓、嚴重心血管并發(fā)癥等臨床不良反應,且無死亡病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67%。
據臨床數據統計顯示退行性腰椎側凸常發(fā)生在老年群體,但近些年其呈現年輕化趨勢。退行性腰椎側凸早期表現與腰椎間盤突出極為相似,同樣具有高齡、病程長、內科合并癥多、合并其他腰椎退變性疾病等特點。且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其會逐漸地加重患者的臨床癥狀,導致患者出現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椎體滑脫等癥狀。而以往臨床上治療該種疾病多以保守治療為主,盡管其能緩解患者的疼痛,但是卻不能解除對脊髓及神經的壓迫,進而造成病情持續(xù)性與反復性[5]。而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退行性腰椎側凸臨床手術治療技術也逐漸成熟,將后路固定減壓選擇性植骨融合術應用到臨床治療中,可以準確減壓狹窄節(jié)段并行短節(jié)段固定融合,穩(wěn)定脊柱,矯治畸形,最終起到消除或緩解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臨床效果。因此,后路固定減壓選擇性植骨融合術已經成為現階段,治療退變性腰椎側凸的一種有效方法[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60例患者在術后Oswestry、JOA、VSV及MRS評分皆有明顯改善;手術后1個月與6個月脊柱側彎的正位角度較術前有明顯下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僅為6.67%,且無死亡與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由此可見,對退行性腰椎側凸患者行后路固定減壓選擇性植骨融合術,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提升臨床治療的有效性,且治療過程更具安全性,可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提升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退行性腰椎側凸行后路固定減壓選擇性植骨融合術,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