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明,李碧君,黎土軒,黃華聰
(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腔鏡中心,廣東 湛江 524003)
臨床較常見泌尿外科惡性腫瘤是腎癌,患病率僅次于膀胱癌、各年齡段均會患病,病情加重危及生命[1]。研究顯示,傳統(tǒng)開放術治療此病能提高療效,但仍有創(chuàng)傷性強、傷口深及并發(fā)癥多等缺陷,臨床應用受限。目前腹腔鏡手術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及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臨床應用較廣泛,療效確切、安全可靠,該術式雖能控制腫瘤進展、緩解不適,但選擇何種入路仍存有爭議[2]。本研究分析大體積腎癌患者行對癥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大體積腎癌患者,隨機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50~72歲,平均(61.45±5.43)歲;病程1~35個月,平均(18.42±2.37)個月;其中左側17例,右側13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51~74歲,平均(61.65±5.37)歲;病程2~36個月,平均(18.57±2.28)個月;其中左側19例,右側11例。兩組比較(P>0.05)。①納入:彩色超聲、生化檢驗及CT確診為“大體積腎癌”者;影像學測量顯示、病灶直徑≥7 cm;原發(fā)性腫瘤;腹腔鏡手術指征;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晰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②排除: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tǒng)疾病;腫瘤遠處轉移;手術禁忌癥;嚴重營養(yǎng)不良;腹部手術史;伴其他惡性腫瘤;認知、精神障礙;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對照組:經(jīng)腹腔入路+腹腔鏡手術,予以患者全身麻醉+健側45°位,手術切口選擇鎖骨中線肋緣下1 cm、搭建氣腹,分別置入Trocar3枚,切開結腸旁側腹膜、逐漸游離到肝結腸韌帶、使腎周筋膜充分顯露,十二指腸與結腸逐漸牽到內(nèi)側,充分顯露下腔靜脈、生殖靜脈,左側需切開結腸外側腹膜、顯露腎周筋膜,逐漸向腎蒂水平游離,腹主動脈外將輸尿管游離顯露、使腎動靜脈顯露,離斷腎動靜脈、清掃腎蒂淋巴結,取出切除標本。觀察組:經(jīng)腹膜后入路+腹腔鏡手術,全身麻醉+健側臥位,將10 mm Trocar置入腋中線髂嵴上方,腋前線11肋間下取手術切口、將5 mm Trocar置入其中,腋后線切口、將10 mm Trocar置入其中,分離擴大腹膜后間隙,沿腎周筋膜、側椎筋膜向腎上極游離至隔肌角,充分游離腎周脂肪囊,解剖標志以腔靜脈、性腺靜脈為主,游離腎動靜脈,借助切割縫合器游離腎臟,鈦夾夾閉輸尿管、將切除標本取出,處理創(chuàng)面、縫合切口,切口旁留置腎周引流。
1.3 觀察指標。臨床指標:測評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統(tǒng)計兩組發(fā)生腸梗阻、血胸及下腔靜脈損傷的例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臨床指標)以()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并發(fā)癥)以率表示,χ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手術、肛門排氣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具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臨床指標比較()
表1 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肛門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0 109.22±13.47 153.91±11.34 32.51±4.17 6.14±1.85對照組 30 126.45±15.39 162.87±13.56 38.39±4.23 8.37±1.94 t - 4.6142 2.7762 5.4220 4.5563 P - <0.05 <0.05 <0.05 <0.05
2.2 并發(fā)癥。觀察組并發(fā)癥率(6.67%)低于對照組26.67%,P<0.05,見表2。
表2 并發(fā)癥比較[n(%)]
大體積腎癌是較常見病癥,是指:直徑≥7 cm的腎臟腫瘤,腹腔鏡手術治療此病能提高療效,具有微創(chuàng)、并發(fā)癥少及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促進術后身體恢復、縮短住院時間,且選擇經(jīng)腹腔入路能確保手術操作空間充足、清晰顯示解剖結構,使雙側病變組織能充分暴露,在處理與周圍組織臨近病灶時、仍有明顯優(yōu)勢,但經(jīng)腹腔入路對腎蒂顯露時、需游離腹腔臟器,使腹腔感染風險明顯增加,術后排氣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明顯延長,增加腸梗阻、腸粘連風險,且經(jīng)調(diào)查研究顯示,經(jīng)腹腔入路不適用于肥胖者、不利于定位、結扎腎動脈,臨床應用受限[3-4]。
有研究報道,經(jīng)腹膜后入路治療此病能提高整體療效,直接入路、減少手術器械對腹腔臟器的刺激性,快速對腎動脈處理、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性,手術流程僅需1-3個工作通道,具有臟器影響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療效確切、安全可靠。但需要注意的是,該項入路存有操作空間小、解剖標志不清晰、腫瘤較大者操作難度高等缺陷,因此結合實際、切實選擇入路形式尤為重要[5-6]。
本研究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手術、肛門排氣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觀察組并發(fā)癥率(6.67%)低于對照組26.67%,P<0.05(具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本文與黃仁勝等[7]文獻結果接近,由此可見經(jīng)腹腔后入路+腹腔鏡手術能提高手術效果、加速疾病康復進程,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8-10]。
綜上所述,大體積腎癌患者經(jīng)腹腔后入路+腹腔鏡手術能縮短手術、住院時間,促進肛門排氣、降低并發(fā)癥風險,具臨床可借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