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旭雯 張小堅 李殿勝 王永峰 董萍 葉林萍
大咯血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急重癥,可因窒息或失血過多危及患者的生命,內科保守治療效果不佳且復發(fā)率高,支氣管動脈栓塞術(BAE)通過精確血管造影,找出責任出血血管后進行精準栓塞,效果確切,即刻止血率為73%~98%[1],但仍有10%~15%的患者再發(fā)咯血[2]。BAE術后近期復發(fā)的主要因素為漏栓出血血管,若能在術前通過支氣管動脈CT血管成像(CTA)檢查尋找責任血管,并判斷其來源及數量,可指導BAE從而達到精確治療的目的,降低術后咯血的復發(fā)率。本文回顧性分析21例患者的支氣管動脈CTA資料,結合BAE術中所見評價支氣管動脈CTA檢查對BAE治療大咯血的指導意義。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因大咯血在本院行BAE治療的患者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齡45~83歲,中位年齡62歲;6例患者有肺部腫瘤病史且未行手術切除,11例患者有支氣管擴張病史,4例患者無明確肺部疾病史;所有患者均于BAE術前48 h內行支氣管動脈CTA檢查,臨床資料完整。
1.2 支氣管動脈CTA檢查 采用GE Optima CT620螺旋CT機,使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入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或碘帕醇),總量為1.5 ml/kg,速率為3.8~4.0 ml/s。掃描范圍:胸廓入口至肺底部;掃描參數:矩陣521×512,螺距1.016∶1,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00 mA,層厚、層距均為5 mm。仔細觀察原始圖像,排除肺動脈源性咯血,查找異常增粗和(或)迂曲的血管,后處理為1.0 mm的薄層圖像,進行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重建(VP),并進行重點MPR及MIP重組、VR觀察。
1.3 治療方法 使用飛利浦FD20平板DSA機,患者取仰臥位,消毒、局部麻醉后,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右側股動脈,置入導管鞘建立工作通道,根據增強CT結果提示的目標區(qū)域選用4或5F胃左管、Cobra等造影導管尋找責任血管,責任血管造影表現為血管增粗扭曲,對比劑外溢或外滲;再用2.7F微導管超選擇插管以避開正常血管,采用聚乙烯醇顆粒、明膠海綿顆粒或彈簧圈等栓塞材料進行栓塞,栓塞終點為異常血管不顯示,但保留血管主干。
1.4 圖像分析 所有圖像由兩名高年資放射科診斷醫(yī)師聯合閱片,查找異常增粗和(或)迂曲血管的來源及數量,將CTA判斷的責任血管與DSA結果進行對照。
2.1 CTA及DSA檢查結果 21例患者的支氣管動脈CTA檢查提示責任血管30支,支氣管動脈介入栓塞治療期間發(fā)現責任血管34支。21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首次術前未行CTA檢查,行BAE治療后出現再發(fā)咯血,行支氣管動脈CTA檢查,發(fā)現新責任血管,再次行BAE治療后,該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咯血未復發(fā)。支氣管動脈CTA對大咯血責任血管的診斷準確率為88.23%(30/34)。見表1。
表1 支氣管動脈CTA及DSA檢查結果(支)
2.2 典型病例 (1)患者男性,81歲,咯血1天,首次BAE術前CT平掃示右肺下葉多發(fā)占位,術前未行CTA檢查,行右側支氣管動脈栓塞術后5 h再次發(fā)生大咯血,急行支氣管動脈CTA檢查提示主動脈弓下方見迂曲、擴張支氣管動脈,再次行DSA造影示主動脈弓下方支氣管動脈開口。見圖1-3。(2)患者,男性,45歲,無明顯誘因大咯血入院,CT平掃示兩肺肺泡內積血,CTA示左右支氣管動脈兩側共干并迂曲擴張,DSA示左右支氣管動脈擴張、共干,予微導管超選至責任血管行栓塞治療。見圖4-7。
圖1-2 CTA示支氣管動脈開口位于主動脈弓凹面;圖3 DSA示主動脈弓凹面支氣管動脈開口;圖4-5 CTA示左右支氣管動脈兩支共干;圖6 DSA示左右支氣管動脈共干;圖7 DSA示超微導管選擇至右側支氣管動脈行栓塞治療
大咯血的常見病因有支氣管擴張、肺癌、肺結核及肺部血管畸形等[3],支氣管動脈栓塞術(BAE)是目前臨床公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具有微創(chuàng)、療效確切、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約90%的大咯血來自體循環(huán)動脈[4],另外約10%引起大咯血的血管源自肺動脈,支氣管動脈、鎖骨下動脈、內乳動脈、肋間動脈是常見的出血血管,甲狀頸干、膈下動脈、腹主動脈等替代血管亦可出血。由于體循環(huán)與肺循環(huán)出血的介入治療途徑完全不同,所以BAE術前需要排除肺循環(huán)出血,因其可決定手術的成敗,然而肺部CT平掃無法判斷出血部位。術后再發(fā)咯血的主要因素為漏栓責任血管,因支氣管動脈變異性較大,約83%的支氣管動脈開口于T5~T6水平的降主動脈,約10%的支氣管動脈開口于主動脈弓的凹凸面[3-6],且部分患者因陳舊性肺部疾病導致替代血管復雜,BAE術中往往無法發(fā)現所有責任血管而導致漏栓。因此,BAE術前應盡可能明確所有出血責任血管、替代血管等情況,并進行逐一栓塞,能夠有效減少咯血的再發(fā),提高手術有效率,縮短手術耗時,降低患者的手術風險及醫(yī)患X線輻射劑量。
近年來,隨著CTA技術的日漸成熟,BAE術前支氣管動脈CTA檢查得到越來越多介入醫(yī)生的關注,其檢查時間短、輻射劑量小、操作方便,注射一次對比劑即可獲得清晰、全面且可反復查看的圖像。通過CTA清晰地顯示支氣管動脈的起源、開口方向、分布、走行、是否存在共干以及異位責任血管的情況[7],結合增強CT的功能,診斷咯血的基礎疾病,判斷出血血管源自體循環(huán)或肺循環(huán),顯示病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并根據病灶的強化特點初步判斷病灶的良惡性,有助于疾病的綜合判斷以及科學的制定介入栓塞術的治療方案[8-9]。本研究支氣管動脈CTA對大咯血責任血管的診斷準確率為88.23%(30/34),其中顯示1例開口于主動脈弓下方的支氣管動脈。SCHOELLNAST等[10]報道指出,CTA對支氣管動脈的顯示與支氣管動脈的直徑以及對比劑的濃度有關。當BA直徑>1 mm時,CTA與DSA的符合率高;當BA直徑≤1 mm時,DSA對于BA的顯示能力大于CTA[7]。1例患者存在支氣管動脈異常共干的情況,術前CTA檢查明確診斷有助于引入微導管超選至支氣管動脈深部再行造影,避開共干血管,減少誤栓等并發(fā)癥。本研究所納病例較少,故未見非支氣管性體動脈來源的責任血管。胡世兵等[11]報道指出,增強CT檢查對發(fā)現膈下動脈作為非支氣管性體動脈參與咯血具有重大的指導價值。
綜上,支氣管動脈CTA檢查可較好顯示大咯血責任血管的來源、開口、數量及肺部的基本疾病,BAE術前支氣管動脈CTA檢查有助于提高手術的成功率,縮短手術時間,減少X線的輻射劑量,有必要作為BAE術前常規(gu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