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麗 蔡煒龍
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分別居于惡性腫瘤的第三位和第五位[1],根治性手術仍是其主要治療方式,但傳統(tǒng)的手術方式與圍手術期管理存在創(chuàng)傷大、恢復慢、并發(fā)癥多等問題。隨著快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的提出,一系列具有循證醫(yī)學證據的圍手術期處理方法被運用于臨床,通過減少或降低患者的創(chuàng)傷應激,進而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2]。但ERAS理念的部分措施在實際運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提出的舒適化診療理念,是以提高結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舒適度為目標而建立的一系列措施,加快結直腸癌患者的術后康復,并進行安全性及有效性評估。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本院普外科收治并行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患者132例。(1)納入標準:①術前腸鏡病理確診為臨床TNM分期I~III期的結直腸癌;②手術方式為結直腸癌根治術,包括左半/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和直腸癌根治術;③麻醉風險評分(ASA)≤III級。(2)排除標準:①結直腸癌合并梗阻、穿孔或出血者;②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臟器合并癥者;③術前行新輔助放化療的患者;④存在交流和活動障礙的患者;⑤病例資料不完整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67例,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齡26~78歲,平均63歲。觀察組65例,其中男42例、女23例;年齡29~81歲,平均65歲。兩組的年齡、性別、BMI、文化程度、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腫瘤部分、腫瘤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圍手術期管理 觀察組采用舒適化診療理念,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方法,具體措施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管理的具體措施
1.3 觀察指標 (1)術前焦慮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3],總分為各條目得分之和,按照總分的高低評估患者的焦慮程度;(2)術后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和排便時間;(3)術后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情況;(4)滿意度評分:采用自制滿意度評分表,0分為非常不滿意,1分為不滿意,2分為一般,3分滿意,4分非常滿意,在患者出院前匿名填寫。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術前焦慮程度更輕,對治療和護理的滿意度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稍高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手術期觀察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圍手術期觀察指標比較()
滿意度評分(分)觀察組 65 40.1±2.9 43.1±6.1 49.3±6.8 16.2±5.3 7.3±2.1 8(12.5) 3.3±0.7對照組 67 46.4±4.3 55.2±7.2 65.6±7.2 25.8±3.8 13.3±2.8 6(9.0) 2.8±0.5 t/χ2 值 8.14 9.92 11.80 14.71 3.32 0.39 2.45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9 0.532 0.018組別 n 術前焦慮評分(分)術后排氣時間(h)術后排便時間(h)下床活動時間(h)術后住院時間(d)術后并發(fā)癥[n(%)]
為了緩解因術前過長等待時間給患者帶來的焦慮情緒,本院依托先進的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預住院的方式,將術前在院等待時間從以往的2~7天縮減至48 h以內。結直腸癌患者院前即可完成所有術前檢查,僅需術前1天甚至手術當日入院即可。
無論是左半、右半結腸還是直腸手術,常規(guī)的機械性腸道準備并不能有效降低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率,還可能增加術后發(fā)生吻合口瘺的風險[4]。通過縮短術前在院等待時間并精簡術前腸道準備,本研究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情緒體現不明顯。傳統(tǒng)結直腸手術要求患者術前禁食10 h、禁水6 h,術前禁食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患者脫水,加重術后應激和胰島素抵抗,增加其他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最終影響術后康復[5]。董雪等[6]研究發(fā)現,禁食6 h、術前2 h口服或靜脈滴注適量碳水化合物有助于改善胰島素抵抗,減少因術后高血糖引起的應激,有益于維持機體內穩(wěn)態(tài),且術前2 h口服5%糖水250 ml可減輕術前的口渴和饑餓感,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煩躁情緒而提高舒適度。本研究觀察組亦并未出現因縮短術前禁食禁水時間而導致的誤吸。
臨床上圍手術期各種管道的建立,會給患者帶來較為強烈的痛苦體驗。以胃管為例,傳統(tǒng)觀念認為胃腸道手術前需行胃腸減壓,通過胃管引流出胃腸道的消化液和氣體,減少局部張力,進而降低術后胃癱和吻合口漏的發(fā)生率。但王丹等[7]研究發(fā)現,術前進行胃腸減壓不僅無法降低并發(fā)癥,留置胃管反而會給病人帶來強烈的不適感,還可能引起誤吸誘發(fā)肺部感染。此外,術后恢復期間腹腔引流管、導尿管等各管路的存在,不僅限制患者的術后活動,還可能誘發(fā)術后康復過程中的不良情緒,導致預后不良[8]。本研究發(fā)現,術前不常規(guī)留置胃腸減壓管、術后早期拔除尿管及腹腔引流管,并未提高術后胃癱、吻合口瘺、腹腔感染、尿潴留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不同于傳統(tǒng)的術后恢復理念,筆者認為使患者盡早進行活動能更有助于術后康復,與醫(yī)院康復科合作,對于下肢無血栓的患者從術后第1天起即進行床上康復訓練指導,包括下肢氣壓治療和下肢主被動訓練,并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減少臥床時間。傳統(tǒng)觀念認為,術后禁食禁水除了能夠預防術后惡心、嘔吐,還能夠避免食物對吻合口的刺激,減輕吻合口壓力,然而并沒有明確的循證學依據。術后早期腸內營養(yǎng)支持的目的,并不在于提供患者所需的熱量及營養(yǎng)物質,更重要的是促進腸蠕動、維護腸黏膜功能,有效避免長期禁食引起的黏膜萎縮和菌群移位[9]。本研究觀察組患者術后第1天起飲水,逐漸過渡到流質、半流質飲食,必要時口服營養(yǎng)補充,明顯縮短患者術后禁食時間。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和首次下床時間明顯縮短的同時,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并未明顯提高,且大部分患者均有較高的接受度。
個體化宣教是舒適化診療理念的重要構成部分。文化程度的差異導致不同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而舒適化診療理念與傳統(tǒng)大眾所知的診療理念存在部分沖突,如不重視宣教可能會加重患者的不安情緒。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術前宣教及指導,詳細介紹舒適化診療理念的具體措施和計劃,告知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突出其高安全性與舒適度的優(yōu)點,從而消除患者的焦慮、恐懼情緒。治療結束出院時,亦應給予患者個體化的院后指導及注意事項的宣教,幫助患者做好心理調節(jié),以消除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