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煒
聽說吳俊教授主持的欄目,要將魏華瑩列為介紹的青年研究者之一,我很高興。記得十幾年前,我到外地參加一個老同學指導的碩士論文答辯,認識了華瑩。不過她做的是外國文學題目,及至轉入中國當代文學史領域,已是幾年以后的事情了。華瑩跟我讀博三年,我的一點印象是她對做學問有毅力,原先基礎就不錯,再加上這層因素,相信一定更加精進了。
十五年來,我在中國人民大學開的博士生課,采取“工作坊”的形式,這就逼得學生不得不寫文章,要拿到課堂上,當著大家的面獻丑,當然如果表現(xiàn)好,也一定會得到大家的表揚鼓勵。華瑩在我的課堂上,寫得比較好的文章,一篇是顧準遭遇的,一篇是“二王之爭”的,資料最為宏富的是關于賈平凹的“《廢都》批判思潮研究”。當時陳劍瀾先生還在主持《文藝研究》,要我推薦“好一點的博士生文章”,我將華瑩這篇研究“《廢都》批判”的文章寄給他看,立即被全文發(fā)表。這說明,對好文章,無論教師,還是大刊主編,都是不吝給予舉薦的。
華瑩的研究文章,以相當細致、扎實和深入地搜求資料,力爭使之達到翔實的地步見長。不光以上列舉的幾篇,即便是臨時考證“王安憶研究資料”編撰的短文,也因她確實是到圖書館,找雜志一篇一篇地對照、對讀,才寫出來的。為此,復旦大學的青年老師金理在雜志上看到后,立即寫信給她,表示歉意和佩服。當然,這種笨功夫,在人年輕的時候下更好,如果名氣漸長,諸事纏身,再加上各種不請自來的瑣事,尤其是對年紀大的老師來說,就很難做到盡心如意了。所以,華瑩應該趁自己年輕,精力稍微旺盛的時候,好好沉下心來,做一些具體的研究,取得一點讓學界承認的成果。自然,我建議她最好能做得集中,做小,不要因為完成什么任務跑來跑去,白白虛擲大好的人生年華。
聽說她準備寫一部《賈平凹評價史》,這個題目很好。像賈平凹、王安憶和莫言這種創(chuàng)作史很長的作家,確實到了應該對他們做一點比較集中的歷史回顧之類的研究了。這個課題的動議,顯然是在她博士論文基礎上形成,但具體怎么做,能做到什么程度,一時還不好說。純粹從資料整理的角度看,目標是較為明確的,可以預期它所做到的程度。但如果涉及“評價的浮沉”,涉及這種浮沉下面社會轉型和觀念之爭等較為復雜一點的東西,標準、尺寸、適度感等等,就不容易了。不過,先從資料開始,其余一時間不好處理,實際短時期內也說不清楚的問題,可以先放一放,不用管它,由后來的人再去解決不遲。
我的學生中,除慶祥、黃平、建立、建周和曉帆等之外,華瑩應是在學術研究上與我聯(lián)系較多的一位。一方面是她供職的大學離北京近,再者也因為她的勤奮向學。但我想,一個學者,窮其畢生,如果想有一點成績,光靠稟賦才具還不夠,似乎更需要鍥而不舍的毅力和恒心。學術研究,真的像是一次人生的長跑,倒在或停在半途中的人不少,留在最后的人不多,另外還有一些契機,或者叫做運氣的東西在里面,總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目前情況看,華瑩還在這個長跑的隊伍當中,她能做到什么程度,達到什么目標,短時期里我還看不清楚,但我相信,她不會輕易放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不會輕言止步。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本欄目責任編輯 佘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