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旭敏
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各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也開始深入課堂教學之中,小學生道德觀的培養(yǎng)能夠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觀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地成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因此,本文將就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yǎng)小學生道德觀進行研究,以期能夠為今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yǎng)小學生道德觀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道德與法治;小學生;道德觀;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道德與法治上不光要給學生傳授相應的知識,還要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觀成為眾多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小學生道德觀培養(yǎng)方面做了相關深入的研究,以期使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直接獲益,道德培養(yǎng)過程更加和諧。在日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應該滲透小學生道德觀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廣大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不斷革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使之能夠始終與新課程理念相契合,在積極落實新課改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生的學習實際和發(fā)展需要,以更加契合學生道德觀的方式去創(chuàng)新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為培養(yǎng)小學生的道德觀提供有效途徑。
一、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yǎng)小學生道德觀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德育為先,新形勢對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教育也有了不同的要求,要求在符合當前社會道德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促使小學生良好道德觀的形成,最終促進小學生道德認識的內(nèi)化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小學生本身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他們的道德觀也正處于形成階段,可塑性極強,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抓住這一契機,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良好的道德觀,引導小學生樹立起道德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本身有很多內(nèi)容,涉及道德這一層面的內(nèi)容,如我的好習慣、我們在一起、校園生活真快樂、家中的安全與健康等課程,這些內(nèi)容都是貼近于學生實際,符合他們認知特點的內(nèi)容,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以學定教,讓學生能夠從課本中學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到合理的、正確的道德觀。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yǎng)小學生道德觀的策略
(一)緊密聯(lián)系實際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包含了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內(nèi)容,其中明確指出要幫助學生初步梳理出道德觀,幫助他們養(yǎng)成一定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緊密聯(lián)系實際生活,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進行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并采取積極的措施豐富學生的道德觀。
例如《我們愛整潔》一課旨在培養(yǎng)學生愛整潔、講衛(wèi)生的良好生活習慣,一年級的學生本身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比較弱,很難保持儀容儀表的整潔。更有小部分學生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整潔,不知道個人衛(wèi)生該怎么做。針對這種情況,我在課前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面小鏡子,在上課的時候,我先給學生出示了一張乞丐的照片,說:“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張照片,并說一說對他什么印象?”有同學說:“他的胡子很長”,有的說:“他的頭發(fā)很亂、很長”,還有的說:“他的衣服很破爛”。我說:“同學們說得都很對,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自己是不是整潔的”,利用這樣的對話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接著我讓學生將自己帶的鏡子拿出來,拿起鏡子,我說:“現(xiàn)在同學們看看自己在鏡子里是什么樣子的?哪些地方是不干凈的?”有同學立馬大聲說:“我的手是臟的”“我的臉臟”,然后我又讓學生兩人一組互相照鏡子,“你看一看同桌的儀表有什么不整潔的地方?”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小鏡子就觀察到自己儀容儀表方面存在的不足,進而讓學生明白了儀容儀表的整潔能夠獲得大家的肯定和喜愛。
(二)找準起點以學定教,提高學生的道德思維
小學生道德觀培養(yǎng)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立德樹人,因此作為教師就應該從育人的高度設計每一節(jié)道德與法治課。目前學科教學中提倡以學定教,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認知、行為等確定教學內(nèi)容,這就要求廣大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發(fā)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獲得一定的發(fā)展。
例如《大家一起來合作》一課旨在讓學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一年級的學生知道互相幫助、關心,但是對于合作卻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于是我利用拍手游戲進行導入,“請同學們伸出自己的右手,然后將左手的一個拇指拍上上邊,你聽到了什么?”有同學說:“什么都沒聽到”我說:“那我們現(xiàn)在將左手的手指數(shù)開始增加,從二到三、四、五,這次你們聽到了什么?”學生說:“聲音越來越大?!蔽艺f:“通過這個游戲說明了什么?”學生說:“五個手指在一起合作才能拍出響亮的聲音?!蔽艺f:“你說得非常好,原來手指們合作才能發(fā)出響亮的聲音,看來合作很厲害啊?!蓖ㄟ^這樣一個小游戲,學生了解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也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思維。
(三)豐富學生學習生活,促進學生的道德行為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nèi)容本身來自實踐生活,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在這一長期、反復的過程中,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觀,并能夠利用其指導自己的言行。
例如《課間十分鐘》一課中,我問學生:“課間的10分鐘我們可以干什么呢?”學生回答“玩”“上廁所”“喝水”“做游戲”,我說:“這些都很對,也很好,但是老師剛才看到有一個同學在課間10分鐘里去操場上撿亂扔的垃圾,你們覺得這種課間10分鐘有意思嗎?”同學們都默默不說話了,我適時說:“老師本人非常佩服這名學生,也要向他學習,并要向校廣播站推薦表揚他的這種行為。”通過這件事,學生們在課間10分鐘有了更多的活動內(nèi)容,當看到周邊有樹葉、紙屑等垃圾都爭著去撿起來。
(四)踐行各類實踐資源,實現(xiàn)學生的道德升華
小學生是社會人,所以他們的言行是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的,因此教師在教育中就要整合各類社會實踐資源,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讓學生有機會去校內(nèi)、校外實踐,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社會體驗,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內(nèi)容、形成的道德意識,不僅能夠在課堂上體現(xiàn),也能夠應用到生活之中。
例如《大自然,謝謝您》一課中,我就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帶學生去校園的各個角落中尋找大自然的氣息,如溫暖的陽光、樹木、植物、花朵等,我說:“這些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財富,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沒有這些我們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有的說“天黑黑的”,有的說“世界是灰色的”,有的說“沒有花朵”,我說:“同學們說得很對,如果沒有大自然給我們的這些禮物,我們將生活在黑暗中,所以我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去面對大自然的贈予,并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大自然。”這樣利用學校中的教學資源進行實踐,學生能夠在貼近大自然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有助于他們道德觀的進一步升華。
三、結語
要想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就必須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去看待課本,利用好各種實踐活動、教育契機,幫助小學生樹立起正確的道德意識,樹立起良好的道德觀,真正在教學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的理念。
(責任編輯:淳 ?潔)
參考文獻:
[1]裴昌根,宋乃慶. 基于道德觀培養(yǎng)的優(yōu)質(zhì)高效課堂教學探析[J]. 課程·教材·教法,2016(11):48.
[2]孫慧峰. 《道德與法治》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觀[J]. 教育實踐與研究·學科縱橫,2018(13):40-41.
[3]王之福. 生活情景在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讀寫算,2020(35):48-49.
[4]楊茜.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路徑探究[J]. 考試周刊,2020(70):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