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新群
要把文章寫好,自己動手修改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小學高年段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
一、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改作文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對自改作文產(chǎn)生興趣,筆者經(jīng)常在作文課上講述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故事。同時,在作文評講課上,筆者經(jīng)常讓學生把修改得比較好的作文展示出來,有時作為范文展示,有時直接張貼在班的作文欄墻報里。作文評比課上,讓小組內(nèi)的學生互相評一評,比一比,改得好的同學可以得到一些晉級的獎勵,學生之間慢慢會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激發(fā)了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
二、精心引導,教會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小學生剛剛開始學習修改作文,離不開教師的精心引導,需要教師逐步示范修改作文的方法,決不能一開始就放任學生自由發(fā)揮,要先有一定的模式讓學生仿照,然后再由扶到放。
在引導學生修改作文的初始階段,老師要親自示范。選學生寫的一篇習作或一個片段,投影出來,邊修改邊簡單地講述這樣修改的理由和方法。如指導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作文《那一刻,我長大了》,給學生提出的寫作要求是把事情的經(jīng)過寫清楚,還要把感到自己長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寫具體,記錄當時的真實感受。學生的原稿是:“我騎著自行車學了好一會兒,還是學不會,不是蹭破胳膊,就是搖搖擺擺走不了直線?!?就沒了下文,這樣就沒寫出當時的真實感受。筆者在示范學生修改這篇文章時就引導學生思考:“騎自行車時摔倒時,他的神態(tài)、動作是怎樣?”“摔倒了,會有什么感受?是哭了嗎?心里會怎么想呢?”“如果有人看到他摔倒,會過來扶一把嗎?會對他說些什么話嗎?”提出問題以后,讓小作者說說當時情境,大家根據(jù)小作者的回答進行討論,還可以根據(jù)情境進行大膽想象與補充。大家共同討論與補充后,原文修改成:“突然,我開始搖搖晃晃,隨著‘啊的一聲,人車一同啪一下摔向了地面,屁股摔得像看病打針一樣痛,我氣不打一處來,本能地用腳踹了自行車幾下,出出心頭之恨!我心想:學騎自行車怎么這么不容易???還沒學會就受傷了,再學幾次了豈不是被摔得遍體鱗傷?算了,我可不學了?!苯?jīng)過修改后,這些句子通過人物的動作和心理描寫,比原來的具體形象了,再現(xiàn)了當時的情境,讓人讀來感覺身臨其境。
三、查閱總結(jié),養(yǎng)成修改作文的習慣
學生批改后的作文,教師要全部收上來一一查閱、評分、寫總評,對學生修改好的作文要給予充分地肯定與表揚,修改得不夠的作文要鼓勵,再進行一對一的面批,及時糾正錯誤,然后對學生修改的作文要進行再改。然后把修改好的作文發(fā)下去讓學生對照自己的批改與老師批改有什么相現(xiàn)與不同之處,讓學生通過反復修改并比較和分析,得出修改作文的方法,養(yǎng)成修改作文的習慣。
四、賞識激勵,增強學生信心
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會因為賞識而變得更優(yōu)秀。教師可以在學生作文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慷慨大方地給予孩子充分的表揚,讓學生的信心十足。然后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如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展示學生的佳作,把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在教室里醒目的地方進行展示。每年的暑假,老師都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廣東省中小學暑期讀一本好書”征文活動。學生在積極參加征文活動中,不僅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學到豐富的知識,還提高了寫作水平,他們的征文在一次次的比賽中脫穎而出,不斷獲獎,學生體驗到作文進步的樂趣,更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我也要寫得這么好”“我也要把作文刊登出來”的愿望。
【本文系2020年度花都區(qū)教師教研課題“提高小學高年段作文自改水平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HDJSJY2020087)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