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經(jīng)常遇到以下問題:畢業(yè)5年,同齡人已經(jīng)爬到很高的位置,而你還在原地徘徊。最要命的是,你竟然不知道這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許多人到35歲以后,職業(yè)倦怠都會悄然而至,于是,“35歲現(xiàn)象”“中年危機”不請自來。你曾經(jīng)的優(yōu)勢,不再幫助自己披荊斬棘,那么你面對不確定性,如何才能體面地走完全場?
在宏觀方面,“復盤思維”關(guān)注的是整個人生,包括人生的戰(zhàn)略與哲學,以及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千變?nèi)f化之中,人生不變的是什么?高手們的成長路徑有沒有一種規(guī)律可循?人生如何從第一曲線走到第二曲線?
人生的兩條曲線:成長的本質(zhì)是思維通道的改變
老子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黑格爾正好有一句話,可以印證老子的觀點,他說,博學絕不是真理。他們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學習成長的本質(zhì)從來不是知識量的積累,而是思維通道的改變。
在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看來,這個思維通道的改變,可以用一個圖形來代表,這個圖形就是“第二曲線”。
查爾斯.漢迪說,“任何一條增長的S曲線,都會滑過拋物線的頂點(極限點),持續(xù)增長的秘密是在第一條曲線消失之前,開始一條新的S曲線。此時,資源和動力足以使新曲線度過它起初的探索掙扎的過程?!?/p>
對于個體也是如此,如果能夠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不斷自我突破,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線,就能夠保持持續(xù)的成長和進化。而要找到這條第二曲線,就必須和已有的慣性作斗爭,重新審視原來讓自己成功或失敗的基因,突破自己的“能力陷阱”,才能走出一條新路。
雷軍功成名就后做小米,羅振宇在《羅輯思維》漸入佳境之時做得到APP,吳曉波、秦朔、樊登等人從傳統(tǒng)媒體人轉(zhuǎn)向自媒體,都是一種第二曲線式的行為,需要一種殺死存量的勇氣。
喬布斯的第一曲線,是一個孤傲偏執(zhí)、暴躁易怒、獨斷專權(quán)的獨行者,直到被董事會趕出蘋果,開始了12年的放逐。喬布斯的第二曲線,是他回歸蘋果之后,持續(xù)推出“i”系列產(chǎn)品,讓蘋果躍居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演繹一部現(xiàn)實版“王者歸來”的神話。
第一曲線是天然形成的、不自覺的、無意識的、自動化的,第二曲線是有意為之的、自覺的、修正的、清醒的。只有完成了對第一曲線的校正,只有從不自覺走向自覺,才有機會迎來第二曲線,否則就是一條道走到黑,不會有任何轉(zhuǎn)機。
喬布斯之所以能夠王者歸來,得益于他在12年放逐歲月中的自我反省,他開始學會審視自己。而這種審視源于痛苦。這種痛苦不僅僅來自被董事會趕出蘋果,更來自在NeXT電腦公司的再次失敗……
他不得不開始反省自身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因而學會了一定程度的耐心、合作與讓步,這是對他之前第一曲線的校正。如果沒有這種校正,喬布斯還是那個喬布斯,他依然還會延續(xù)過去的循環(huán)。
我們看到,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破局,走到第二曲線,源于對第一曲線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這種自我審視、自我反省,就是一種復盤思維。復盤可以讓你看到自己的缺陷以及自身操作系統(tǒng)的bug,真正認清現(xiàn)實,對自身行為進行干預和調(diào)整,不再受到固有程序的控制,獲得一個彈性的自由的空間,讓你能夠以新的思維、新的行為、新的劇本重構(gòu)一切,從此刻開始,人便擁有了對人生的掌控權(quán)。
從第一曲線到第二曲線,不是一個物理空間的變化,而是一個思維空間的變化,是一個思維通道的改變。而改變思維通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人的自我意識的進化?;蛘哒f,思維通道的改變,是在人的意識得到進化的前提下發(fā)生的。人和動物的區(qū)別是什么?
答案是:自我意識。
就像哲學家尼采所說的:看看那些吃著草走過的牧群,他們并不知道昨天或今天的意義,他們沒有記憶,只是非歷史地活著。
人有自我意識,能夠知道存在的意義,有反思的能力,而動物沒有。人有了自我意識,有了記憶,有了反思,才有了《人類簡史》里面提到的“虛構(gòu)的故事”的能力,后來創(chuàng)造了語言和文字,形成了邏輯思維能力,才讓人成為這個地球上的高等物種。
因此,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因為有自我意識,所以我們的使命就是繼續(xù)促進自我意識的進化。人的進化,說穿了就是自我意識的進化。
那么,如何進一步促進自我意識的進化呢?
方法就是上面提到的自我觀察與自我審視。
自我觀察,就是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摒棄主觀偏好,對自己的情緒、想法、感覺、記憶等進行剖析和審視,從而獲得一種準確自我認知的行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講求的正是這種自我觀察與自我審視,傳統(tǒng)士大夫們總是高度關(guān)注修身,而修身的根本就是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自己觀察自己,自己研究自己。
流行于美國硅谷的正念練習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以一種有距離的方式去審視內(nèi)心,形成一種第三方的視角,培養(yǎng)的也是自我觀察的能力。
西方學者布勞沃指出,自我審視的功能是為頓悟建立基礎(chǔ),沒有自我審視,就不會有成長。因此,自我觀察、自我審視帶來了一種覺知的空間,在這種空間當中,頓悟得以發(fā)生,認知和思維通道得以改變,這種改變,就是成長,最終協(xié)助我們開啟“第二曲線”式的世界。
我曾經(jīng)采訪過一個行業(yè)前輩,請教是什么讓他能夠真正走出來,有沒有哪一件事、行為或關(guān)鍵行動成為影響他命運的轉(zhuǎn)折點,讓他像滾雪球一樣勢不可擋?
這位前輩說,如果有一個關(guān)鍵點的話,那么對于他來說,就是他開始對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進行深入的、系統(tǒng)的總結(jié),這一行為使他獲得了反思自己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哪些路徑做得對、哪些路徑做得不對的能力,慢慢地從開始糾正一個壞的行為,到慢慢地培養(yǎng)一個好的習慣,到慢慢地能夠讓自己看清楚不同的路,也就是模式識別,他覺得正是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總結(jié)的習慣讓他不斷地獲得了累進的能力。
他還提到,其實也不是說做了哪一件事情或者行為,就能夠一勞永逸的,他做了很多事情,而且和平常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樣,但是他能夠系統(tǒng)深入地總結(jié)每一個細節(jié),讓自己進行改善,這個行為才讓自己慢慢地贏得了一點一點的優(yōu)勢并放大到今天。
這讓我想起了馬云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的幾句話,他說,人與人之間相差真的不多,90%的人重復了99%的錯,只是你會不會反省。
第一曲線:人生的困頓與瓶頸
任何曲線都會有一個頂點,也就是所謂的極限點,理查德.福斯特在《創(chuàng)新:進攻者的優(yōu)勢》中指出,如果你處于極限點,無論多么努力,也不可能取得進步。極限點是任何S曲線都無法逃脫的命運。
這個極限點,對于個體來說,其實就是瓶頸。每個人都會遇到瓶頸,不管你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還是百億、千億企業(yè)的董事長。那這些瓶頸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你不知道瓶頸是什么,也不知道這些瓶頸在哪里,你就很難化解它們。很多人在遇到瓶頸的時候,會到處去學習,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進入到一些新的圈子,采用各種各樣的新工具、新方法,試圖去尋找一些靈丹妙藥,這種試圖改善現(xiàn)狀、打破困境的初心是好的,但結(jié)果往往事與愿違。
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本人沒有發(fā)生根本的改變,他們不在源頭,也就是自己身上下功夫,他們不期望改變自己,轉(zhuǎn)而尋找更好的工具、方法、流程,希望這些東西可以改變現(xiàn)狀,未免舍本逐末。
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人人都渴望成功,但很少有人真的希望改變自己。
人如何能改變呢?什么才叫“洗心革面”?
實際上,改變不是給自己增加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學習知識,可能需要博學,越多越好,但是個人改變,需要“損之又損”,損得越多越好。損來損去,損之又損,就像加工大米過程中的篩選顛簸,把米糠去掉,把潔白的大米留下,這個過程就是“為道日損”。
那又要損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東西阻礙了自己,從而需要把它們?nèi)サ裟??這需要去掉的就是人的不切實際的欲望,或者說是小我。就像一位老師所講的,小我即瓶頸。真正的阻礙,是我們身上的那些所謂的貪嗔癡慢疑,是這些讓自己越走越被動,越走越陷入險境。只有去掉小我,人才有改變的希望和可能。
稻盛和夫說,要每天反省。我們每天在做復盤的時候,其實也要好好問自己:我今天有怠惰之心嗎?今天做的這件事是不是很隨意,是不是沒有給到足夠的關(guān)注?今天我為什么這么浮躁?今天我有沒有妒忌他人?現(xiàn)在的我,在學習上是不是太貪心了,在工作上是不是太貪圖享受了?為什么我會這么看不上他做的事,我的內(nèi)心里是不是有一個傲心?
只有這樣每天不斷地反省自己,去掉這些阻礙自己前進的攔路虎,才會打破固有的慣性,脫離瓶頸,保持持續(xù)的進步。
局與破局
小我的存在,會導致人或早或晚、或大或小遭遇瓶頸和困境,這個困境就好似一個局,讓你怎么蹦跶都蹦跶不出去。無數(shù)的小我,讓人逐漸處于一種封閉的系統(tǒng)當中無法自拔。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是因為時間不夠、知識不夠、能力不夠,所以他們會努力去管理時間,不斷給自己增加知識量,一年看100本書、1000本書,學營銷、學文案、學品牌、學戰(zhàn)略、學寫作……
其結(jié)果依然可能是“老鼠跑滾筒”,雖然一直在折騰,但是無數(shù)次的努力之后,發(fā)現(xiàn)生活似乎又進入了一個死循環(huán):工作換來換去,外部世界依然如舊;學來學去,生活照舊;人際相處依然還是固有的模式,卡點依然存在,問題依然無解,動力依然不足……
這非常像電影《土撥鼠之日》中的菲爾,菲爾是一個在鏡頭前風趣幽默但事實上對自己的工作已經(jīng)感到厭煩的氣象播報員。有一年的2月2日,他按照慣例在一個邊境小鎮(zhèn)報道當?shù)氐耐翐苁笕諔c典,沒想到那一天竟成了他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天”。他被困在了2月2日,讓菲爾絕望的是,時間就這樣永遠停在了2月2日,每天醒來都是土撥鼠日。
其實,這是一個巨大的隱喻,日子就是不斷重復的,有人說,一年不是365天,而是相同的一天被重復了365次而已。何況是一年,很多人的一生都是如此。于是有人慨嘆命運,有人抱怨父母,有人選擇沉淪……
如何才能破局呢?人生如何才能反轉(zhuǎn)呢?把自己所有的“求”都放下。
就像菲爾一樣,他改變了自己,他改變了對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他修復了自己跟這個世界的關(guān)系。他不再自負,他開始友善待人,他開始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甚至是無家可歸的人,他開始幫助整個小鎮(zhèn)。他最后成了一個“被需要”的人,成了一個受歡迎的人。任何一個有價值的人或者企業(yè),都是“被需要”的,都是前途無量的。
是什么擋住了我們前進的腳步呢?依然是小我。對于菲爾來說,自視甚高是小我,厭倦工作是小我,目中無人是小我,待人冷漠是小我……
經(jīng)歷了撕心裂肺的痛苦甚至欲死不能之后,他改變了自己,他的心開始變得柔軟,他不再自負,他變得友善,他開始擁有一顆服務他人和社會的心,他的大我出來了。
放下了小我,大我自然就會呈現(xiàn),大我呈現(xiàn)出來,愛就會自然流露,奉獻就會水到渠成,自此,你的人生境界和格局就會變得不同。
第二曲線:一切皆有可能
斯蒂芬.茨威格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人生的使命。
這句話鼓舞了很多人,對于雷軍來說也非常貼切,他在18歲的時候,就找到了人生的使命,在37歲的時候推動金山上市,在年富力強的40歲創(chuàng)辦了小米,8年后小米上市。
從一個程序員,到職業(yè)經(jīng)理人,再到投資人,最后創(chuàng)辦小米、開啟手機及生態(tài)鏈,雷軍一路走來,一直在跨越一條又一條人生曲線。
2007年之后,斜杠青年逐漸成為一種風潮。很多人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優(yōu)勢,發(fā)展了多種身份,并獲得了多元收入,這種現(xiàn)象正在越來越多地發(fā)生。
斜杠青年并非簡單地從事多個兼職,而是根據(jù)自身的特點,追求更充分的自我挖掘和自我發(fā)展,他們實際上就是分形迭代最好的證明。一個上班族并非一定要跳槽才能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只要足夠地用心和精進,完全有可能在一個看似傳統(tǒng)的崗位上,跳出固有思維的局限,玩出完全不一樣的工作狀態(tài),開發(fā)出他的多條第二曲線。
因此,第一曲線、第二曲線的概念,看似是業(yè)務上的不同、身份上的不同,實際是思維上的不同。相比于第二職業(yè)、第二身份,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第二曲線思維。這種思維就是一種成長型思維。
(摘自青島出版社《復盤》 ?作者: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