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有想過把寫作當(dāng)作一種職業(yè),但卻無時無刻不想把閱讀作為終生的志業(yè)。到現(xiàn)在,我買的我從來沒有想過把寫作當(dāng)作一種職業(yè),但卻無時無刻不想把閱讀作為終生的志業(yè)。到現(xiàn)在,我買的書越來越多,只能反襯出自己閱讀的欲望越來越小,這真是一個奇怪的悖論。買書不是為了閱讀,只是書越來越多,只能反襯出自己閱讀的欲望越來越小,這真是一個奇怪的悖論。買書不是為了閱讀,只是為了擁有它們。擁有書, 就仿佛擁有了整個世界,仿佛在混亂的世界中擁有了某種神秘的秩序。最終書為了擁有它們。擁有書, 就仿佛擁有了整個世界,仿佛在混亂的世界中擁有了某種神秘的秩序。最終書是生活,書已經(jīng)是生活,書已經(jīng)是生活的所有。是生活,書已經(jīng)是生活,書已經(jīng)是生活的所有。
眾所周知,卡夫卡曾經(jīng)要求他的朋友馬克斯·布洛德在他死后燒掉所有的作品,而布洛德最終違背了這一諾言,我們才得以認(rèn)識這一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的天才。無數(shù)后人曾揣測卡夫卡燒掉自己作品的心理,各種說法,千奇百怪。其中最讓我信服的是這樣一種:卡夫卡之所以要燒掉自己的作品是一種自我貶抑的心態(tài)作祟,作家口中自稱“一文不值”,而內(nèi)心期盼的是無上的榮耀和夸贊——“你身價非凡”。也許卡夫卡早就體會到,人們讀一本書的唯一原因就是它們尚未完成,這讓他們有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只有這樣的書才配有永恒不朽的聲譽(yù),一如亞歷山大圖書館被付之一炬的珍貴藏書,因為這種殘缺,在人們的想象中,書才更為盡善盡美。
之所以提及卡夫卡的故事,是因為想到了我們的閱讀史其實就是一部殘缺的文學(xué)史,有數(shù)不盡的書遭受了各種摧殘,再也尋覓不見。正因為如此,才催生了藏書家和書話系列的勃興。我想有這種經(jīng)驗的絕對不只我一人:我們喜歡閱讀一本小說,但是同類型的小說讀多了讓人厭倦;我們喜歡閱讀一本書話,但是同樣類型的書話,我們閱讀時卻樂此不疲。同樣都是重復(fù)閱讀,其中差別甚大。仔細(xì)想來,我們之所以喜歡書話,最重要的一點是,看似相同的搜尋好書的經(jīng)歷,在不同的人手中有著不同的韻味和驚喜。用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在《閱讀史》中的原話說:“事實的真相是,特別的書籍會賦予特別的讀者某些特性。擁有一本書所隱含的意義就是,這本書先前的閱讀史——也就是,每一個新讀者都受到他所想象的這本書曾在前人手中的情形所影響?!睍捒此浦貜?fù)一個搜尋好書的過程,但是每本書與每個人的相遇都是獨一無二,他們的閱讀體驗自然也是獨一無二。
我收集了很多書話系列,從內(nèi)心而言可能是想搜集更多讀書人的閱讀和收藏的經(jīng)驗。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旗下的北京啟真館策劃出版了新的書話系列,命名為“書之愛”,此名可謂深得我心。最先出版的有美國藏書家愛德華·紐頓的《藏書之愛》系列3本,以及荷蘭歷史學(xué)家皮納的《古典時期的圖書世界》。紐頓的《藏書之愛》原來由重慶出版社出過合訂本,我們并不陌生。書中介紹時說“少年紐頓輟學(xué)后自商販學(xué)徒起家,酷愛文學(xué)之余困知勉行”,又說他“平生最愛蘭姆、狄更斯、布萊克、特羅洛普、哈代等英國大家,亦心儀約翰生博士、鮑斯威爾當(dāng)代英倫文藝氣氛”。紐頓是個約翰生迷,搜集各種版本的《約翰生傳》,“硬紙簡裝、書口未裁的首版最受我鐘愛,特別鄭重收藏;同樣是首版但附配插圖的本子用來陳列;至于伯克貝克·希爾編輯的本子和我30年前頭一回讀的廉價伯恩版,則專供翻查之用,因為我對那個本子可說是了如指掌”。當(dāng)年就是因為對這段話印象深刻,我才特意找來鮑斯威爾的《約翰生傳》來讀。書的記憶因此得以延伸。
博爾赫斯寫過一首詩《一本書》,詩中最后一段說:“靜寂的書架上,那靜默的怒吼/沉睡在群書中的一冊之內(nèi)/它沉睡著,有所期待?!彼诖裁矗慨?dāng)然是有讀者上前,翻開和閱讀。書與其他工具的不同就在這里,人類制造的工具只是人手的延伸,只有書才是想象與記憶的擴(kuò)大。書籍也許是我們借以了解過去的唯一憑借。所以一本書自然有所期待,期待后人去苦苦尋覓,在眾里尋它千百度中,驀然回首,燈火闌珊處發(fā)現(xiàn)它的存在,從而把歷史與現(xiàn)代銜接了起來。
皮納在《古典時期的圖書世界》一書中就特意提到這種圖書歷史的困境,古代作家均不曾有完整的記錄傳諸后世,僅有只言片語,零星散落四方,通過口耳相承,得存片余,“如此以來,我們僅得一副拼圖,由五花八門的殘片連綴而成,卻難言完整,不僅輪廓與細(xì)節(jié)無從判定,殘片間的空白也讓人頭疼?!惫湃硕疾幌嘈艜?,覺得書籍這玩意保存東西太過于脆弱,而且一旦書寫下來,思想頓時成形,無法繼續(xù)傳播。他們更樂意通過言傳身教,口耳相傳,在思想的傳遞中,也豐富了自身。所謂述而不作,是中西方哲人共同的選擇方式。但是對我們現(xiàn)如今的人來說,仿佛只有搜集更多的藏書才能保存歷史的記憶,我們恐懼的反而是電子時代的到來,思想記憶的傳播和儲存的手段變得更為脆弱。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一個500G電腦硬盤可以保存一個圖書館的電子藏書,這是它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但是如果一個小病毒的傳播,一次硬盤的破損都可能導(dǎo)致一個圖書館的書喪失掉,這樣的損失我們擔(dān)負(fù)不起責(zé)任。我寧愿選擇收藏實體書,通過一本本的搜集、收藏、記錄、編寫、整理,在不停的排列組合中,書寫著自己的圖書閱讀史。
艾柯的名著《玫瑰之名》是一本書的寓言,即是說,透過書的歷史,我們可以重建文明的歷史。書中自有教義,書不僅是容器、儲藏所,更是“偉大的拐角”。從這個拐角出發(fā),我們可以觀察一切,講述一切,乃至決定一切。書是起點和終點。書是世界的戲劇,乃至世界的終結(jié)。我們通過收藏書收藏了記憶和歷史,也復(fù)活了我們與過去的聯(lián)系。每一本書話中我們都能清晰探知到找尋書的歷史。所謂“書之愛”,說白了其實是一種對自身記憶的追溯。我們的愛通過書這個媒介找尋到了過往生活的痕跡,頗為有點尋根問祖的味道。書話的寫作,某種程度上就是為了滿足自我探尋的心愿。
紐頓在《藏書之樂》中提到一手創(chuàng)建“龔古爾獎”的法國作家埃德蒙·德·龔古爾,說他去世前處理自己的藏書,特意注明了:“切莫移交博物館冷藏,任由無心過客懵昧觀覽,務(wù)必托付賣場標(biāo)售落槌”,只有如此,“余長年逐一搜羅各物過程所得之種種樂趣滋味、品味雅興,方可再度一一施與同好中人矣”。琢磨這些話很有意思,藏書的過程最快樂的部分不是你占有了某本書,而是孜孜以求、苦苦尋覓的過程。如果你不能體會這個過程的酸甜苦辣咸,當(dāng)然也就沒有什么心得體會,更不會在意這本書的重要性。捐給圖書館的藏書大都湮沒無聞了,因為再也沒有重新發(fā)現(xiàn)的快樂可以描述。只有通過不斷的流通,我們方能察覺一本書在經(jīng)不同人之手后留有的一絲微妙的痕跡。比如說,我們知道曾經(jīng)有誰收藏了這本書,為什么他又賣掉這本書,這本書在流通中發(fā)生了什么故事?這才是活生生的書話啊。
你擁有一本真正的藏書,這是你長期努力建構(gòu)的杰作,這份藏書顯示了你的天性,就如同你為人的性格,為文的風(fēng)格,是你獨特的“靈韻”。如果你的藏書某一天被整齊劃一地捐給圖書館,進(jìn)入那個毫無生命生息的上架行列,這份藏書再也與你無關(guān),它的生命只能在被動等待人翻閱的時候,才可能有些許的生命茍延殘喘。但是如果重新進(jìn)入流通市場,一本本書仿佛入水的魚兒,在暢游海底的世界中,不知道會發(fā)生什么神奇的故事等待我們書寫。
我為什么喜歡書話呢?想來想去,也許是因為書話帶給我們一種幻想,讀書人不孤獨的幻想。在搜尋一本本圖書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共同的快樂和神奇,我們也深知這樣的探尋無窮無盡,也許是無底洞的深淵,也許是夢幻的天堂,但是如果我們能從中找尋到讀書人共同的快樂,知道吾道不孤,這也就足夠了吧。
(摘自金城出版社《我們都是書的囚徒》 ?作者:思郁)
(圖注:馬克斯·布洛德和卡夫卡(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