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彥博
一、董平人物性格分析
《水滸傳》中作者對董平的直接描寫并不多,因此我們只能從文中細節(jié)對其進行分析。
(一)殘暴嗜殺,冷酷無情
董平未上梁山前曾三次顯露自己殘暴的一面。
第一次是大戰(zhàn)之前,宋江遣人前往城中送信,欲以禮相待,兵不血刃拿下東平府時,郁保四與王定六二人進入城池,將信件呈上后,程太守并未有過激言論,只是將信件內容告知董平,而董平“聽了大怒,叫推出去斬首”。在程太守直言不可后,仍“怒氣未息,喝把郁保四、王定六一索捆翻,打得皮開肉綻,推出城去”。
程太守乃一介文官,尚知“兩軍交戰(zhàn),不斬來使”的道理,而董平并未看全信件內容,只是聽太守說了一句“要借本府錢糧,此事如何?”便要斬殺二人,即使被太守攔下,從輕打二人各二十訊棍,董平也要打得二人皮開肉綻,方肯罷休,足以見得董平性格殘暴,好施暴殺戮。
第二次乃是九紋龍史進潛入東平府,欲與宋江里應外合打下城池,卻被相好李瑞蘭的父親告密官府,程太守與董平將史進拿住,在史進閉口不言時,董平進言道:“這等賊骨頭,不打如何肯招?”程太守一聲令下,兩邊獄卒便將史進嚴刑拷打,兩腿各打一百大棍方才罷休。而此時董平毫無憐憫之心,又進言道:“且把這廝長枷木扭,送在死囚牢里,等拿了宋江,一并解京施行?!?/p>
梁山好漢為官府所羈并非罕見,而遭受重刑者少有,且獻讒言者多為奸佞之徒。三打祝家莊時,祝家莊多次擒獲梁山頭領,其中不乏秦明、鄧飛、王矮虎一干勇將,對其并未為難,只是“陷車囚了,一發(fā)拿了宋江,卻解上東京去請功”。更有大名府時,石秀為救盧俊義而跳樓劫法場,被官兵擒獲后,在廳前大罵奸臣,而梁中書也并未對石秀施以酷刑,只是“沉吟半晌,叫取大枷來,且把二人枷了,監(jiān)放死囚牢里,吩咐蔡福在意看管”。這些大奸大惡尚且未對好漢嚴刑拷打,而董平雖是武將,然按照《水滸傳》中的贊詞:“原來董平心靈機巧,三教九流,無所不通,品竹調弦,無所不會,山東、河北皆號他為風流雙槍將。”來看,董平并不是頭腦簡單的一介武夫,史進雖算不得宋江愛將,卻也在梁山泊中具有一定地位。董平對他非但沒有英雄落難、惺惺相惜的同情之心,反向太守進讒言,實非英雄作風。在史進被打成重傷后,董平還用長枷將其鎖住,實屬殘忍至極,與梁山泊中英雄們所具有的品性截然相反。
第三次則是董平在中計被擒,與宋江客氣一陣后。他以“程萬里那廝,原是童貫門下門館先生,得此美任,安得不害百姓?”為由,賺入城去,徑直殺向程萬里府,將程太守一家老小全部滅口,只留程萬里女兒一人搶占為妻。
此事在上文已有伏筆:“原來程太守有個女兒,十分顏色。董平無妻,累累使人去求為親……只是心中躊躇,不十分歡喜,恐怕他日后不肯。”在此回中,并未論述程太守為人如何,文中一無程萬里壓迫百姓之舉,二無百姓側面反映太守品行極差的行為,稱程太守稱為奸佞的只有董平的一面之詞,因此我們無法從原文中得出程萬里是否真的該死的結論。但可以確定的是,董平之所以要屠程萬里一家,只是為了泄心頭之恨并搶程萬里女兒為妻,若真是為了所謂“替天行道”,他便不應助紂為虐,為虎作倀。
(二)性烈如火,有勇無謀
董平的殘暴嗜殺,與其性烈如火、有勇無謀不無關系。
僅《水滸傳》第六十九回中,就提及了董平三次大怒,一次“怒氣未消”。其中,有一次大怒發(fā)生于上文中提到的郁、王二人送信時,其只聽太守一句話便怒不可遏要殺二人。其余兩次大怒,均發(fā)生于董平代表朝廷與梁山的最后一次交鋒中。
先有“這里宋江連夜攻打的緊,太守催請出戰(zhàn),董平大怒”,后有“宋江親在陣前門旗下喝道……董平大怒,回道……”,這兩次大怒,一次是因為程萬里催促董平出戰(zhàn)退敵,而另一次是因為宋江出言不遜。
對于程萬里催促董平出戰(zhàn)而言,董平乃一員武將,按級別關系是屬程萬里之下,受程萬里管控的,因此上級對下級發(fā)命令,下級應當無條件服從。且作為軍人,殺敵守城本就是其職責所在。筆者認為董平這里的怒意并不是在于程萬里催促他出門迎敵,而應當是對程萬里平日中屢次拒絕自己提親的請求,在戰(zhàn)時卻如此依靠自己,內心中產生了強烈的不服氣與不滿。
而對于董平的出言不遜,宋江則是慣用激將法,為的就是激怒董平而使其孤軍深入。董平雖不比關勝、呼延灼這些將門之子深諳兵書,其作為一府主將,不可能不懂得“窮寇莫追”之理,而他卻在此時為逞功勞,拍馬追去,最終陷入梁山泊埋伏,為宋江生擒,足見其易怒急躁而有勇無謀的性格。
(三)急功近利,剛愎自用
在第一百一十五回《張順魂捉方天定,宋江智取寧海軍》中,雖無對董平心理活動或語言上的直接描寫,但從戴宗與宋公明的對話中可知,因為董平的剛愎自用,他與張清一同死于征方臘途中的獨松關上。原文如下:
“次日,雙槍將董平焦躁要去復仇,勒馬在關下大罵賊將,不提防關上一火炮打下來,炮風正傷了董平左臂,回到寨里,就使槍不得,把夾板綁了臂膊。次日定要去報仇,盧先鋒擋住了不曾去。過了一夜,臂膊料好,不教盧先鋒知道,自和張清商議了,兩個不騎馬,先行上關來。關上走下厲天閏、張韜來交戰(zhàn)。董平要捉厲天閏,步行使槍。厲天閏也使長槍來迎,與董平斗了十合。董平心里只要廝殺,爭奈左手使槍不應,只得退步。厲天閏趕下關來,張清便挺槍去搠厲天閏。厲天閏卻閃去松樹背后,張清手中那條槍,卻搠在松樹上。急要拔時,搠牢了,拽不脫,被厲天閏還一槍來,腹上正著,戳倒在地。董平見搠倒張清,急使雙槍去戰(zhàn)時,不提防張韜卻在背后攔腰一刀,把董平剁做兩段?!?/p>
從原文中,我們可以得知,董平此處一共有三次魯莽沖動之舉,且三次沖動產生了三種不同的結果。第一次董平是要為死去的周通報仇,而被方臘軍炮風震傷;第二次是要為自己報仇,卻因傷未愈而被盧俊義攔下;第三次則自以為傷愈,而與張清二人未報主將私自上關,導致兄弟二人一齊被殺。
對于董平而言,他三次沖動的根源都是為了給周通報仇,但是細細分析這一根源,這條線索邏輯并不嚴密。因為董平與周通二人在梁山并無過多交情,一人是東平府的兵馬都監(jiān),另一人則是以好色霸凌著稱的桃花山二當家。先不說二人上梁山前后時間相差許久,在階級沖突極其嚴重的梁山泊,官僚階級出身的英雄與綠林出身的好漢間本身就有著很深的隔閡與矛盾,僅就二人的身份而言,他們之間便不可能有過命交情,其情誼不過是在忠義堂前表面磕頭拜把子,本質上只是表面兄弟,董平也不可能只是為周通報仇而三次喊關求戰(zhàn)。因此,董平為周通報仇只是一個幌子,他如此舉動的根源不過是急功近利,想立功以正名。
對于董平的急功近利、剛愎自用,小說早在東昌府一戰(zhàn)中便有交代。在《沒羽箭飛石打英雄,宋公明棄糧擒壯士》一回中,作者對董平有一處心理描寫,即張清連敗數(shù)將后,董平的心理活動:“雙槍將董平見了,心中暗忖‘吾今新降宋江,若不顯我些武藝,上山去必無光彩,手提雙槍,飛馬出陣?!倍酱藭r見到自家人馬被張清打得人仰馬翻時,心里并無波動,想到的只是顯露自己的武藝,上山光彩。此處不僅可以佐證董平急功近利、剛愎自用的性格,也完全可以佐證上文中提到的筆者認為董平請戰(zhàn)為周通報仇是假,想立功才是真的觀點。
(四)風流過人,一表人才
盡管董平呈現(xiàn)出的人物特點并不符合我們對英雄好漢的傳統(tǒng)定義,但是全書中與董平有關的所有贊詞與詩句均表現(xiàn)出其瀟灑風流、一表人才的形象特征。
在第六十九回中,董平第一次率軍出戰(zhàn),便有贊詩夸獎:
“兩面旗牌耀日月,鎪銀鐵鎧似霜凝。水磨鳳翅頭盔白,錦繡麒麟戰(zhàn)襖青。一對白龍爭上下,兩條銀蟒遞飛騰。河東英勇風流將,能使雙槍是董平?!?/p>
原作對董平人物形象設定是“原來董平心靈機巧,三教九流,無所不通,品竹調弦,無有不會,山東、河北皆號他為風流雙槍將”,從此處論述來看,董平絕非等閑之輩,而是名號響亮,且能文能武之人,亦是梁山上不可多得的儒將。
但是如上文所分析,董平在文章中實際的人物性格,卻與儒將的設定極為不符,他不但沒有“儒將不須夸郄縠,未聞詩句解風流”的氣質,卻表現(xiàn)出無恥下流的秉性,這亦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時相沖突的一面。
二、董平梁山地位分析
談及董平在梁山上的地位,便不可避免地將討論其座次及五虎將身份的問題。
(一)董平座次問題分析
梁山泊的座次排序,是根據(jù)石碣上所抄錄的英雄星宿姓名所得,而當今學術界中,關于石碣天授與石碣人為的觀點爭議頗多。筆者在此完全贊同石碣人為的觀點,并以此作為下文論述的依據(jù)。
在清人俞萬春所著的《蕩寇志》中,蕭讓與張叔夜的對話中詳細交代了董平、張清座次來歷的問題,此二人座次“一個擬定孫立,一個未定”,也就意味著在俞萬春眼中,屈居地煞的孫立本應是天立星之主。但從石碣人為的角度出發(fā),董平能夠排名第十五并非寸功未立,反而應當是宋江成功坐頭把交椅的最大功臣。
根據(jù)宋江、盧俊義所約定,先攻下城池者即為梁山泊主。從宋江想鞏固自己統(tǒng)治的角度來說,這一戰(zhàn)的關鍵程度是超越祝家莊、大名府、曾頭市這些大戰(zhàn)的。而宋江能夠攻破東平府最關鍵的一點,便是用計擒獲董平,讓董平開城門,率軍殺入城池,因此董平是這一戰(zhàn)明面上的第一功臣,若無董平的歸順,在宋江與盧俊義究竟誰先攻破城池這一問題上,還需要畫上一個問號。
在眾人眼中的一個小功,對宋江而言卻是奇功一件,加之其“風流雙槍將”的儒將形象與響亮的名號,董平躋身天罡,位列第十五位也無可厚非。
(二)董平馬軍五虎將地位分析
梁山上的各個職位是石碣出土、座次排定后才確定的,而對于董平何以進入馬軍五虎將的問題,最大的爭議在于董平的座次卻與他們間隔過大,且在間隔的座次中,不乏有花榮、朱仝兩位八驃騎成員。但在此,筆者認為董平進入五虎將是憑借個人實力的,而非“關系戶”。
首先,梁山上的職務分配并非根據(jù)座次排列,而是切身考慮到英雄個人實力的,八驃騎的排序便是最好的解釋。在八驃騎中,徐寧在號令中排行第二,僅次于花榮,而徐寧的座次排名是第十八位,后于八驃騎中排行第十二的朱仝、第十六的張清以及第十七名的楊志。但是,徐寧的功勞在這幾人中確實突出,僅打破呼延灼連環(huán)馬便是奇功一件,且東京金槍班教頭的出身注定其實力不俗。朱仝雖座次靠前,但他上山前僅是一兵馬都頭,最大功勞莫過于義釋晁蓋、宋江、雷橫等人,上山后也未展現(xiàn)出超強的個人實力,因此在能力上并不及徐寧、索超等人。正如筆者在上文中提到,在座次方面,宋江有人情注入其中,但在職位劃分上,并未失去公允。
其次,花榮雖戰(zhàn)功卓著,且追隨宋江較早,但其作戰(zhàn)方式與五虎將截然不同,并不適合擔任馬軍五虎將一職?;s雖另號“銀槍將”,但其并未在兩軍陣前真刀真槍與敵人對壘,而多以暗箭傷人來展現(xiàn)其超高的射術:祝家莊一箭射掉指路紅燈,高唐州射死薛元輝、大名府射死李成的副將、曾頭市射傷曾涂,都是靠神射立下功勞。五虎將中,關勝、林沖、秦明、呼延灼,都是梁山的馬戰(zhàn)精英,在兩軍陣前多充當頭陣、先鋒,而花榮則善于偷襲,這在兩軍陣前雖能幫助己方獲勝,但卻不利于梁山軍隊立威,且花榮并未展現(xiàn)出強于他人的馬上作戰(zhàn)能力,故筆者認為花榮更適合做八驃騎之首,而非五虎將成員。
第三,在天罡星中,董平實力亦可位列前五。董平能進入五虎將,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個人實力。在董平與梁山軍隊對壘中,他認真交手的只有韓滔、徐寧二人。與韓滔交戰(zhàn)時,作者用“神出鬼沒,人不可擋”來刻畫他的作戰(zhàn)能力。韓滔是不可能戰(zhàn)勝董平的,因此宋江才讓徐寧將其替下。而徐寧與董平纏斗五十余合,未分勝敗。而此時“宋江恐怕徐寧有失,便教鳴金收兵”,這里雖未明確交代,但以宋江怕徐寧有失的心態(tài)來看,顯然在打斗中徐寧絕對占下風。根據(jù)上文中已經論述過徐寧能夠位列八驃騎中的第二個原因,而董平的實力又略勝于徐寧,因此,除了五虎將中既定的四人外,天罡星內論實力已無人出其右。且董平“英勇雙槍將,風流萬戶侯”的英雄氣概也是梁山鮮有,因此筆者認為董平位列五虎將亦是情理之中。
三、總結
雙槍將董平作為梁山天罡星中存在感較低的一位好漢,他沒有像武松、魯智深一般傳奇的故事,作者在他身上展現(xiàn)的更多的是矛盾、沖突以及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董平作為《大宋宣和遺事》《宋江三十六人贊》中便存在的人物,其形象豐富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筆者認為,研究者對其人物評價必不能非褒即貶,而應當綜合全書,以實據(jù)論述觀點,還原其真實的“雙槍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