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瑛
摘要:古文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但是與現(xiàn)代語言表述上有著巨大的區(qū)別,使得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同時,當前中職教師在古文詩詞教學中,主要以簡單的理論講解和機械背誦為主,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這使得學生對古文詩詞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直接影響中職古文詩詞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因此,對中職古文詩詞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和必要性。本文在分析中職古文詩詞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必要性的基礎上,探討了創(chuàng)新策略,旨在給中職教師優(yōu)化古文詩詞教學模式提供一些借鑒性建議。
關鍵詞:中職;古文詩詞;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1)05-0107-02
古文詩詞內容豐富、意境優(yōu)美,蘊含了詩人豐富的情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學校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教學實踐中踐行立德樹人理念,注重古文詩詞教學。但是長期以來,中職教師在古文詩詞教學時,側重于古文詩詞知識的講解,未能關注學生古詩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利于中職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技能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也會制約中職古文詩詞教學效果的提升。鑒于此,為提升中職古文詩詞教學效果,本文圍繞“中職古文詩詞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策略”展開分析具有顯著意義和價值。
1中職古文詩詞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概述
中職古文詩詞教學既可以培養(yǎng)中職學生古文詩詞素養(yǎng),促使其文化素養(yǎng)和技能素質能夠協(xié)調發(fā)展,又可以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因此,在中職語文課程教學實踐中,加強古文詩詞教學至關重要,但是長期以來,中職古文詩詞側重于理論知識講解,未能培養(yǎng)學生古文詩詞素養(yǎng),也不利于中華古文詩詞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因此,對中職古文詩詞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是十分有必要的,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中職古文詩詞教學的難度。古文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古文詩詞與學生之間存在一道巨大的鴻溝,使得學生在古文詩詞學習中,往往具有較大的抵觸心理,甚至是恐懼心理,不利于學生對古文詩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提高,進而可能影響古文詩詞教學效果[1]。另外,在古文詩詞教學時,中職語文教師既要完成古文詩詞的翻譯教學,又要展開古文詩詞鑒賞教學,這要求教師對古文詩詞的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具有一個全面且深刻的認識,并具備強烈的、豐富的情感共鳴,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古文詩詞。由此可見,中職古文詩詞教學難度較大,這要求中職教師對古文詩詞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以探尋適應古文詩詞教學需求的教學模式,為提高古文詩詞教學效果提供支持。
(2)彌補中職古文詩詞教學缺陷的重要選擇。由于中職古文詩詞教學難度偏大,現(xiàn)有的古文詩詞教學模式仍然以教師為主角,即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被動記憶為主,這種情況下,中職古文詩詞教學課堂缺乏趣味性和生動性,不利于中職學生古文詩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提升。因此,對古文詩詞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是十分有必要的,以期通過適合的古文詩詞教學模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全面提升中職生的古文詩詞素養(yǎng)提供支持。
2中職古文詩詞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策略分析
如上文分析可知,中職古文詩詞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是十分有必要的,這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生特點和古文詩詞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切實提高古文詩詞教學成效,不斷提升中職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為實現(xiàn)中職生的全面發(fā)展夯實基礎。
2.1創(chuàng)設情境,強化中職生的情感體驗
古文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角的理論講解,顯然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古文詩詞的情感,這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一方面讓學生對古文詩詞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促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古文詩詞學習活動中;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以便學生深刻理解古文詩詞的情感,從而有利于古文詩詞教學效果的提升。在實踐中,語文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與古文詩詞內容相關的音樂和視頻,據(jù)此創(chuàng)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特定情境中,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進而有利于獲得事半功倍的古文詩詞教學效果。以的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為例,語文教師在教學之初,可以選擇與詩詞相關的歌曲來渲染課堂氛圍,如《秦時明月麗人心》,讓音樂和古文詩詞相融合,以此引導學生在特定情境中增強對古文詩詞的情感體驗。再比如《山居秋暝》教學時,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王維“詩中有畫”的情景,中職語文教師可以下載適合的背景音樂和動人的朗誦,提高學生與作者作品的情感共鳴,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提升中職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2.2反復誦讀,增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
在中職古文詩詞教學實踐中,中職語文教師既要向學生系統(tǒng)地講解古文詩詞的內容,又要引導學生體會古文詩詞中蘊含的情感與內涵。這要求語文教師反復引導學生反復地有情感的朗讀古文詩詞。當然,反復的朗讀應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并且要做到情感投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朗讀的有效性。倘若中職學生在反復朗讀古文詩詞時,只是單純地眼到,而沒有做到心到,也沒有投入情感,則會讓學生陷入機械背誦記憶的困境,而無法真正地體會其中的情感,也不符合中職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自然會影響古文詩詞教學成效。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采取有效手段幫助學生領會朗讀的樂趣,感悟出古文詩詞的意境,就應該配以聲情并茂的脫稿范讀給學生做榜樣示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朗讀方式進行有情感的朗讀,對于朗讀表現(xiàn)較好的個人或者小組,中職語文教師可以給予適當?shù)莫剟?,以此激勵學生參與古文詩詞朗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隨后通過教師當場點評和學生互評,幫助學生糾正朗讀中的不足,逐步提高中職學生朗讀水平的同時,可以激發(fā)中職生朗讀古文詩詞的興趣,進而自然有利于背誦和理解古文詩詞的內涵和情感。以《從軍行七首·其四》中的“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教學為例,中職語文教師首要工作是引導學生如何在朗讀時,正確地停頓,在此基礎上,結合朗讀的停頓輕重,不斷變換朗誦的語調快慢。結合詩詞意境,重點讀出“孤”“遙”“破”“還”的重音,以此表現(xiàn)出作者當時的情感,即意識到戰(zhàn)爭艱苦但卻發(fā)出更加堅定、沉重的誓言。最后,讀懂感情,這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古文詩詞的具體意思的基礎上,進行有情感的朗讀,如在抒發(fā)愁緒的古詩詞朗讀時,學生的語氣要緩慢沉重,準確地讀出“悲壯蒼涼”的語調??偠灾?,中職語文教師在學生朗讀時,需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反復朗讀中感悟古文詩詞的內涵和情感,以期在提升古文詩歌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2.3應用競賽教學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中職學生在古文詩詞學習過程中,往往需要記憶大量的古文詩詞,這要求學生通過反復背誦來記憶古文詩詞。但是反復背誦過程是一個枯燥乏味的過程,學生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不僅難以保證古文詩詞的背誦效果,還極有可能讓學生對古文詩詞記憶產(chǎn)生抵觸心理,進而無法堅持下來,自然會直接影響古文詩詞的教學成效。針對這種現(xiàn)象,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意識到學生古文詩詞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重要性,并在教學實踐中結合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活動,如引進古文詩詞競賽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勝欲望,進而有利于調動學生古文詩詞學習興趣。不僅如此,中職學生在競賽中,具有明確的定位,學習動力明顯提高,注意力也變得更加集中。當然,中職古文詩詞的競賽形式,也要豐富多樣,如出口成詩、你說我猜、詩詞接龍等,避免學生因長期參與一種競賽活動而喪失高昂的興趣。只有這樣,中職學生才能積極參與到古文詩詞競賽當中,并在競賽活動中充分感受古文詩詞的美。在古文詩詞競賽過程中,中職語文教師需要提供中職語文古文詩詞必須經(jīng)典篇目,劃分好背誦范圍,設定古詩詞競賽的獎勵項目,充分利用適當?shù)奈镔|和精神獎勵,最大限度調動中職學生參與古文詩詞競賽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除此之外,中職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召集中職學生這樣一來,中職學生在競賽活動中,將有一個自我表現(xiàn)的舞臺,既可以讓學生在競賽活動中加深對古文詩詞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讓學生從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路,更為關鍵的是可以促進古文詩詞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這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知識水平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結語
總而言之,在中職古文詩詞教學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多挑戰(zhàn),如學生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不足、學生興趣缺乏等,不利于中職古文詩詞教學效果的提升,不僅影響中華古文詩詞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還不利于中職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的協(xié)調發(fā)展,最終對中職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因此,在中職古文詩詞教學過程中,應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探尋適合中職古文詩詞教學工作的教學模式,以此大幅度提升中職古文詩詞教學質量,為促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能力協(xié)調發(fā)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涂文照.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例談中職語文古詩詞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模式[J].文教資料,2015(17):33-34.
(責編: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