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穎
摘 要: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也是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和歷史積淀,其中“三孔”已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文章以儒家文化為主要視角,簡要分析“三孔”現存的問題及解決對策,旨在尋求文物保護和人文旅游相互協調的發(fā)展路線,從而使“三孔”在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浪潮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和價值。
關鍵詞:儒家文化;三孔;文物保護;人文旅游
隨著視野的開闊和欣賞水平的提升,游客已經不滿足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模式,而是有了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希望真正感知當地特色文化,與文物展開“互動”?!叭住弊鳛榍肺幕z產的代表,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如何在滿足游客對旅游目的地文化需求的同時,避免文物古跡遭到破壞,這無疑是“三孔”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協調文物保護與旅游發(fā)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1 文物古跡的特征
文物古跡是人類寶貴的遺產,具有真實性、不可再生性、不可移植性等特征。文物古跡是反映當時社會概況的客觀資料,其中所包含的歷史價值是不可取代的。通過文物古跡,我們可以了解到先人的科技、文化、風俗等信息,是一個國家寶貴的物質遺產和精神財富。
2 “三孔”的概況與意義
山東曲阜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xiāng),也是儒家學派的發(fā)源地,被譽為“東方圣城”。“三孔”即孔府、孔廟、孔林,是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地方,也是儒家文化的具象體現。早在1961年就被列入全國首批重點文化保護單位,1994年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可見其在我國乃至世界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孔廟本是孔子的故居,在孔子去世后改為廟宇,用來祭祀孔子。里面陳列著孔子使用過的書、琴、車等物品。后經不斷擴建,形成了如今由欞星門、大成門、杏壇等組成的古建筑群,占地約14公頃,建筑100余座,466間房,是我國現存最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保留了大量極其珍貴的碑刻、石刻等,其中漢代以來的碑刻1000余通。
2000多年來,歷朝歷代都對孔廟進行不同程度的重修和擴建,最終形成今日的規(guī)模??讖R建筑技術成熟,用料講究,工藝精致,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是世界2000多座孔廟的范本。
孔林,又稱為“至圣林”,是埋葬孔子及其子孫后代的墓地,位于曲阜市城北l千米處,占地面積約為3000畝。林門通過長達1266米的神道與曲阜北門相連,道路兩邊檜柏夾侍,莊嚴肅穆,如同儒家思想一般綿延恒久。
孔林前后沿用了2500余年,由萬古長春坊、御碑樓、至圣林坊、享殿等構成,現有孔子及其子孫的墓葬十余萬座,除漢碑已移入孔廟以外,還有宋、金、元、明、清、民國等時代墓碑和謁陵題記刻石等3600余通,門、坊、享殿、碑亭等60余座??琢肿鳛橐粋€家族墓地,延續(xù)時間之久,墓葬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是罕見的,對于研究我國古代的文化風俗和書法藝術都有著極高的價值。
孔府位于孔廟的東側,是孔子嫡長孫居住的府第,又稱為衍圣公府,孔府現存樓房廳堂480余間,古建筑面積約12740平方米。整座建筑由大門、重光門、大堂、六廳、前堂樓、后堂樓、東西路建筑、花園等構成,孔府沿用中國傳統(tǒng)的前堂后寢制度,前堂為處理公務和會客之用,后寢為家族生活之用,整座建筑坐北朝南,以南北為中軸線,三路布局,左右對稱,是典型的封建貴族地主莊園。府內保存了大量的歷史檔案、服飾以及工藝品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文物。
孔府、孔廟、孔林建筑群歷經滄桑,凝聚了歷朝歷代的建筑精華,是一座崇高的藝術和文化殿堂,吸引著世界各地游客來參觀游覽,是我國文化對外宣傳的一道窗口。
3 “三孔”的保護措施
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建立了專職機構對“三孔”進行保護與管理,從1949年的曲阜縣古代文物保管委員會到現階段的曲阜市文物局,管理機構不斷進行優(yōu)化重組,經歷了多次完善構建,工作人員也從開始的47人發(fā)展到如今的700余人,隊伍的擴大和經濟的發(fā)展對“三孔”的保護起了積極的作用,但目前“三孔”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
3.1 孔廟的修護
1949—1950年,在國家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對孔廟進行了搶救性修復,具體維修了孔廟圍墻,修整欞星門并將玉虹樓碑刻遷入孔廟保存。1951—1959年,國家先后撥款22萬余元修復“三孔”古建筑,孔廟的圍墻得到了全面整修,搶救性揭瓦維修大成殿、孔廟圣時門、詩禮堂、圣跡殿等建筑,對孔廟仰圣門、闕里坊等各門坊也重新進行了油漆彩繪。1977—1979年,為了恢復孔府原貌,國家和山東省文物部門共撥款178萬元,對孔廟進行全方位的維修。揭瓦大中門等十座門坊和金絲堂等古建筑,疏通下水道并且重建了孔廟東西兩端廟墻。2009—2015年,先后開展了階段性的孔廟古建維修工作,啟動了“三孔”保護項目和古建筑彩繪保護工程。
碑刻是孔廟最為寶貴的文物,共計1200余塊,曲阜文物管理部門對所存碑刻進行了整理記錄,建檔入庫,并且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碑刻表面的污垢進行清洗,修復碑刻缺失部分,為有效保護這批文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2 孔林的修護
1959年,國家撥款20萬元,整修了林道和圍墻。1977—1979年,啟動孔林古建筑的全面整修,重砌孔子墓和衍圣公墓。1985—1989年,重新修整了孔林圍墻和大門、思堂、于氏坊等,并且重建了南門城樓。1991年,對圣林坊、享殿、思堂等古建筑進行了油漆彩繪。1996年,為了孔林的古建和古木安全,專門配置了瞭望塔、消防車等設備,并且移出了高壓供電線路。2000—2009年,先后多次開展了孔林古建筑的修復工作。2010—2018年,啟動“三孔”保護項目工程并且開展了孔林二林門古建筑彩繪修護工作。
3.3 孔府的修護
1949—1959年,國家撥款20萬元,對圍墻、花園、孔府大門等進行了搶救性維修。1977—1979年,開展了孔府古建的全面整修,加高了花園圍墻,修補了崇光門、前上房、前堂樓等建筑并重建了東花廳。1985—1990年,對孔府的殘瓦進行更換,修固花園假山。2000—2008年,對孔府內部的道路、供電和消防系統(tǒng)進行維護和修繕。2009年,啟動孔府西路建筑群維修工程并與2012年順利完工。
孔府內珍藏大量文物,除字畫、瓷器、古籍外,還藏有文書檔案9000余卷,對研究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具有極高的價值,隨著孔子博物館的建成和使用,這些文物檔案也得到了更加完善的保護和利用。
4 “三孔”面臨的問題
4.1 儒家文化展示不足
“三孔”之所以在我國歷史遺跡里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因為其背后所承載著文化教育及文化傳承,如果到文化底蘊如此深厚的地方,依舊只看“物”而不感知,那未免太過可惜。就目前而言,雖然“三孔”在展現儒家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游客在游覽過程中,依舊有文化體驗較弱、“走馬觀花”式旅游的困擾。
由于“三孔”古跡多為古建筑、碑刻、古木等資源,想要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并不容易,因此游客有“曲高和寡”的感覺,難以產生文化上的共鳴。舉辦的文化活動,本不失為體驗儒家文化的好方法,但參與演出的演員著裝不規(guī)范、游客參與互動性不強等原因,使游客的體驗感大打折扣,難免顯得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對于文物來說,如果只讓人欣賞其表面之美,無法傳達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和背后的內涵,就難以發(fā)揮文物的感染力,更無法迸發(fā)出它承載的歷史的光彩。
4.2 文物保護還需加強
雖然經過不斷的維護,但孔廟古建有些地方還需加強修復,有的已經墻皮脫落,有的彩繪褪色,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造成更進一步的損害。廟內的碑刻有一部分露天散落在孔廟各處,經過風吹雨淋再加上游客的觸摸,碑刻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雖然采取了原地保護措施,但是難免遭到自然和人為破壞。
隨著游客增多,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不文明行為,如新聞公開報道過的孔府600年古城墻成“簽名簿”事件,就是有些游客在古城墻上亂寫亂畫,用尖銳物體在墻磚上刻“××到此一游”等文字,對文物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還有隨意丟棄垃圾、翻越護欄等行為,雖然孔府大門處已經立了警示牌,但仍然無法杜絕此類行為的發(fā)生。
孔林里有豐富的古樹名木,這些植物資源是具有極高文化價值的“活文物”,林內很多樹都具有象征意義,如孔子墓前的“子貢手植楷”,雖然早在明代已經枯死,卻作為“尊師重道”的文化符號流傳至今,如綠樹成蔭、枝繁葉茂則代表家族興盛。林中形態(tài)各異的植物,如草本植物和灌木叢植被,都極具觀賞價值。但這些名貴的植物有的被游客隨意觸摸,有的被游客肆意踐踏,嚴重影響了植物的生存狀態(tài)。
4.3 導游人員專業(yè)技能有待提高
俗話說,旅游三分靠看七分靠聽,可見導游講解對于游客游覽體驗的重要性?!叭住本皡^(qū)無論是導游還是電子講解器,對于儒家文化的理解較為淺薄,不夠深刻,不能深入淺出地幫助游客認識感知儒家文化。特別是參觀游覽“三孔”的游客來自世界各地,年齡層跨度大,更是對導游講解提出了高要求,如何滿足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齡的游客對于文化感知的需求,是“三孔”管理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4.4 特色產品開發(fā)滯后
雖然“三孔”已經成為中外聞名的文化旅游勝地,但是對于旅游文化附加值的挖掘和開發(fā)還需要更加精細。單一的旅游產品已經無法滿足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旅游模式更受現在游客的青睞。隨著觀光型旅游向休閑度假型旅游的轉變,游客在景區(qū)的滯留時間也隨之延長,如何整合配套設施,開發(fā)出能形象展示儒家文化的文創(chuàng)產品,是需要相關人員去思考和總結的。
5 人文旅游與文物保護協調發(fā)展
旅游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方式。在當今社會,旅游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休閑放松方式,在忙碌的工作中尋求精神滿足是促使游客長途跋涉的原因之一?!叭住北旧砑词蔷哂杏^賞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化古跡,如能在保護文物的前提下,充分融合儒家思想與“三孔”旅游,將是精神文化的傳播與提高旅游品質的完美結合。
5.1 加強對文物古跡的保護
發(fā)展旅游必然帶來大量的游客,這對文物保護產生了不利影響。客觀上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物的損害,主觀上一些游客無視景區(qū)規(guī)定,隨意拍照、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等行為,更有甚者在古建或古木上刻字留名,嚴重破壞了環(huán)境、損壞了文物。
針對此種情況,相關人員的日常工作中,要防患于未然,及時發(fā)現隱患及時處理,避免效率低下,玩忽職守。
孔廟內部的露天展示碑刻,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如體積較小的,可以移至室內集中存放,體積較大的碑刻,可增加玻璃防護罩或修建仿古碑亭、雨棚等進行保護,力求不影響參觀又保護得當。
除了管理者,還可以通過向社會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增加文物保護人員。志愿者可在景區(qū)身著統(tǒng)一服飾,對不文明行為進行勸阻和引導,還可進行文物保護相關法律知識宣傳,明確破壞文物古跡不僅是不道德行為,更是觸犯法律的行為,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將對游客的行為舉止具有更好的約束效果。
5.2 提升儒家文化感知
由于游客的文化水平不同,很難從“觀看”文物古跡中滿足文化需求,這就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創(chuàng)造更多的體驗性互動性方式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幫助游客做好準備工作??萍及l(fā)展到今天,文化的傳播已經突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充分利用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等媒體,講解關于“三孔”景區(qū)基本概況和儒家文化,讓游客在到來景區(qū)之前已經具備基本的認知,再進行游覽時就不會出現什么都不知道的情況。
二是景區(qū)可通過手機小程序對每一處景觀進行講解,游客每走到一處,只要拿出手機即可獲得相應的歷史文化知識。同時可根據年齡的不同,設置不同的播放模式,滿足多種需求。
三是積極拓展旅游體驗。通過民間表演或戲劇的方式對名人故事進行演繹,邀請游客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過親身經歷來感知文化。
5.3 提升旅游開發(fā)
為了使“三孔”得到更長遠的發(fā)展,需要積極轉變旅游模式,從半日、一日游逐漸向休閑游、研學旅游方向發(fā)展,時間的增長能讓游客更系統(tǒng)地了解儒家文化,結合周邊配套設施的建設和文創(chuàng)產品的研發(fā),讓儒家文化變得不僅“看得見”,更能“摸得著”。
6 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文化旅游已經是旅游發(fā)展的一種趨勢,面對難得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三孔”景區(qū)需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文化優(yōu)勢,協調好文物保護工作和人文旅游開發(fā)工作,積極推動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弘揚,為我國樹立民族自信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孫江虹.曲阜三孔旅游景區(qū)與儒家文化的結合方案[J].蘭臺世界,2014(7):140-141.
[2]王凱露,劉逸倫,呂雯雪,等.曲阜三孔人文景觀的保護與塑造[J].綠色科技,2018(15):43-44.
[3]孔妍.“三孔”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7.
[4]宮美琳.曲阜市“三孔”景區(qū)發(fā)展現狀及策略[J].衡水學院學報,2015,17(1):79-82.
[5]曲阜市文物局.曲阜孔廟、孔林和孔府[J].世界遺產,2015(Z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