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燕 曹智勇
【設計理念】
童話的美妙絕倫讓每個兒童心馳神往。童話不僅可以凈化兒童純真的心靈,更能給兒童帶來愉悅的閱讀享受。童話故事是老少皆宜的“閱讀圣品”。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下《巨人的花園》是著名的童話故事。學習本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任務去朗讀、感悟。
根據(jù)單元導語中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雙線要求,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應聚焦于花園的變化和巨人的轉(zhuǎn)變?;▓@的變化和巨人的轉(zhuǎn)變是故事的兩條重要線索,而孩子是花園和巨人變化的核心因素?;诖?,筆者在教學《巨人的花園》第二課時時,通過“兩變一內(nèi)核”引導學生感受童話世界的奇妙,讓學生享受童話帶來的無限快樂,在無盡的樂趣中體會人物的真善美。由一個童話激發(fā)兒童整本童話閱讀的強烈欲望,筆者真正做到了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花園的變化中感受童話的奇妙。
2.引導學生從巨人的轉(zhuǎn)變中感受童話的美好,體會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3.從故事中懂得“只有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幸?!钡牡览怼?/p>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打開思維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一起喊出它的名字。
生:巨人的花園。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巨人的花園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生1:可愛。
生2:美麗。
二、感受變化,體會奇妙
1.花園的變化。
師:是啊,這么一個可愛的大花園,故事中出現(xiàn)了幾次?分別是什么樣子的?說說看。
生1:這是一個很可愛的大花園。
生2:春天來了,鄉(xiāng)下到處開著小花,到處有小鳥歌唱。單單在巨人的花園里,仍舊是冬天的景象。這時候,花園是冬天的樣子。
生3:桃樹看見孩子們回來十分高興,紛紛用花朵把自己裝飾起來,還在孩子們頭上輕輕地舞動胳膊。這時候,花園又是可愛的樣子。
生4:孩子們看見巨人,非常害怕,立刻逃走了,花園里又出現(xiàn)了冬天的景象。
生5:別的孩子看見巨人不再像先前那樣兇狠了,也都跑了回來。春天也跟著一起回來了?;▓@是春天的樣子。
師:看到這樣的花園,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1:花園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
生2:為什么孩子一來,花園就變了?
2.巨人的轉(zhuǎn)變。
師:花園為什么會這樣變來變?nèi)ツ??(板書:變)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找一找描寫巨人的句子,讀一讀。
生1:“你們在這兒做什么?”他叱責道。
生2:“我自己的花園就是我自己的花園,”巨人自言自語道,“這是隨便什么人都懂得的。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許任何人在里面玩?!?/p>
生3:“我不懂為什么春天來得這樣遲,”巨人坐在窗前,望著窗外那凄涼的花園,“我盼望天氣快點兒變好?!?/p>
生4:巨人看見這個情景,心也軟了。他對自己說:“我多么自私啊!現(xiàn)在我才明白為什么春天不肯到這兒來了?!彼趾蠡谧约合惹暗呐e動。
師:巨人明白了什么?
生:孩子就是春天,孩子就是美麗的鮮花。
師:當他明白了這些以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繼續(xù)交流。
生1:他輕輕地走下樓,靜悄悄地打開前門,走進花園里。
生2:巨人對他們說:“孩子們,花園現(xiàn)在是你們的了?!彼贸鲆话汛蟾?,拆除了圍墻。
課件出示相關句子,學生自由朗讀。
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巨人變了。
生2:巨人從開始的自私變得無私、和善、有愛心了。
生3:巨人懂得分享,所以快樂起來了。
3.童話的奇妙。
師:同學們,故事講到這,你明白花園為什么變化了嗎?
生:因為孩子,因為巨人變了。
師:這就是童話的奇妙,它能讓花園充滿魔力地變來變?nèi)?,也能讓一個自私的人變得無私、快樂起來。(板書:奇妙)
三、意境表達,與巨人對話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讓我們想象著走進巨人的花園,你仿佛看見了什么?(配樂)
生1:聽到了鳥語,聞到了花香。還有巨人和孩子們在一起快樂地玩耍。
生2:看到了花園里到處都是美麗的鮮花。
師:當你爬上巨人的肩膀,和巨人一起游戲玩耍時,你想對巨人說什么?
生:巨人,謝謝你給了我們這個大花園。
師:此時的花園還僅僅是巨人的花園嗎?
生1:是孩子的樂園。
生2:是孩子的天堂。
師:同學們,希望你們課后把這份幸福和快樂分享給更多的人。(板書:孩子們的樂園)
四、群文推薦,提升素養(yǎng)
師: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巨人的花園》,從花園的變化和巨人的轉(zhuǎn)變中感受到了童話的奇妙,體會到了巨人的真善美。
師:當巨人老了只能坐在椅子上看孩子們玩游戲時,那個小男孩又出現(xiàn)了,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呢?到《王爾德童話》中去尋找答案吧!當然,你也可以成為小小的童話家,把孩子們在巨人的花園里盡情玩耍的情景寫下來。寫完后和同學交流。
【點評】
一、找準備課第一步:定位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編排精細,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有整體意識,不能只看一篇文章,既要看這篇文章在單元里的位置,還要看這篇文章在整本書中的作用,更要看這篇文章在整套書中的價值。用這樣穿線的方式把所有的發(fā)現(xiàn)串起來,教學的大方向就錯不了。定位是備課的第一步,鄭老師這節(jié)課的定位把握得很精準。想象是語文素養(yǎng)的落腳點和歸宿,鄭老師在意境表達的環(huán)節(jié)中用“三連想”讓學生想開了去。學生在無盡的想象中感受分享帶來的快樂,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此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同時,由一個故事推動整本書閱讀正是當下語文教學關注的熱點。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拓寬兒童視野,激發(fā)其閱讀興趣正是語文教師的使命。最后的讀寫結(jié)合,鄭老師引導學生把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在筆尖上,這正體現(xiàn)了“文”的特性。
二、分析課堂主體:學生
教師要能準確判斷所教授的知識對學生而言是不是必要的。如果這個知識點不教,學生會不會?教了以后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有多少幫助?教師應該如何教才能有“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呢?首先要明確:學生已經(jīng)會了的,不教;教了還不會的,慎重教。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圍繞這些能力來展開,這才是教育之根。鄭老師的教學彰顯了教育者的情懷,從發(fā)展兒童出發(fā),又回歸兒童的表達。比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鄭老師通過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開啟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不僅回顧了故事內(nèi)容,還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現(xiàn)了花園的變化。
三、研讀文本深度:內(nèi)涵
研讀文本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必然要求。如果定位是緯線,那么文本內(nèi)涵便是經(jīng)線。縱橫交錯的點就是教學的激發(fā)點,也是學生思維的碰撞點。鄭老師的課堂設計突顯了一名語文教師對文本內(nèi)涵深度解讀的素養(yǎng),她用花園的變化作為教學的明線貫穿整個課堂。無論是故事中的孩子們,還是這群讀故事的孩子們,都會發(fā)現(xiàn)花園始終在不斷變化。鄭老師緊扣這條主線拉開序幕,又以這條主線結(jié)尾,這是教學智慧的體現(xiàn)。因花園變引出巨人,因巨人變又引出孩子,這就體現(xiàn)了文本的內(nèi)涵。同時,巨人的轉(zhuǎn)變讓學生感受到人物形象不再是單一的,而是立體的、豐滿的。當然,故事更深刻的內(nèi)涵就像巨人的內(nèi)心一樣早已顯露出來了,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之所以在故事開始時那么兇惡、自私,是因為巨人長期自己生活,加之怪異的體形,沒有朋友等因素,久而久之,巨人就變得自私、暴躁起來了。這樣的巨人形象更加真實、豐富,這才是真正的真善美。
童話可以實現(xiàn)人類美好的愿望,有了童話,就有了一切可能性。所以,人類才會用富有傳奇色彩的童話故事來表達自己的心愿。這個單元的幾篇童話就是讓兒童感受不同的童話有著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奇妙。教師的教學切入點和落腳點無論是什么,都應該讓兒童感受到這一點,同時激發(fā)兒童閱讀童話故事的興趣,不能僅僅用教材教教材。鄭老師用“兩變一內(nèi)核”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收獲快樂。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廬山路小學;江蘇省宿遷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