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
2020年9月12日,2020喜馬拉雅極限越野跑在西藏林芝市魯朗鎮(zhèn)開賽。圖/新華
5月22日下午1時48分,梁晶的GPS軌跡停止了。幾個小時后,他的遺體被發(fā)現,膝蓋磨損非常嚴重,地上有膝蓋留下的深深凹陷和血跡,以及半袋還沒吃完的能量膠。熟悉他的跑友說,因強烈的求生欲,梁晶大約跪著爬行了許久,直到最后。
距離他的GPS軌跡停止的地方不遠,是黃印斌倒下的地方。下午2時03分,黃印斌的運動手表監(jiān)測到,他的心率在幾次上升下降之后,落到了零。見到他的時候,妹妹發(fā)現,黃印斌連眼縫里都是土,雙手緊緊攥著泥土和草,掰不開,只好一根根抽走。
梁晶、黃印斌以及另一名選手曹朋飛,是在白銀黃河石林越野跑賽事中一馬當先的前三名選手,被稱為“第一軍團”,他們也是中國馬拉松和越野跑界的頂尖選手。172名參賽者從全國各地趕來,有的人想沖擊領獎臺、期待破紀錄,有的人則想完成自己首個百公里越野跑。
每周末,多個越野跑賽事在中國的不同城市同時發(fā)槍,這個本應是小眾的領域,因風景之美、挑戰(zhàn)之大、獎金之豐厚,涌入了越來越多的跑友。全球頂級越野跑賽事UTMB(環(huán)保朗峰越野賽)選擇中國作為第一個海外越野跑賽事的舉辦地,創(chuàng)始人兼CEO凱瑟琳說,UTMB從未見過哪個國家的運動員人數增長得如此之快。
中國正處在馬拉松、越野跑的急速發(fā)展期。美國權威跑步媒體《Runners World》曾在2018年刊登一篇題為《中國癡迷跑步——這種趨勢正在改變中國》的長文,作者維爾·福特親歷了四川一場春季越野賽的開場,覺得起點像是鬧哄哄、人擠人的舞池派對。他說,外國精英選手受邀而來,很難不愛上這種跑步氛圍,不斷涌入跑圈的新鮮面孔、每周數場比賽的頻密度以及賽道中的活力,都很有感染力。
神話、奇跡、跑神,媒體一股腦地將美好的詞堆疊在梁晶身上,在梁晶遇難的這天,許多中國人第一次知曉這位在ITRA(國際越野跑協(xié)會)世界選手排名中,排在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選手。
如果沒有遇見跑步,梁晶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城青年。他出生在安徽池州的農村家庭,大學在省內讀的三本,畢業(yè)后送過外賣,給奶制品公司當過技工。22歲那年,在體育館跑圈時被合肥馬拉松界的前輩魏普龍看中,收為徒弟。從沒有任何專業(yè)訓練基礎的梁晶,生生為自己闖出另一條路來。
2014年,合肥馬拉松賽場上,梁晶參加全馬,跑了第四名,是橫空出世的新星,組委會發(fā)了六七千塊錢的獎金給他。當時的梁晶還在工廠做著三班倒的工作,他捧著獎金給魏普龍看,手在發(fā)抖。魏普龍覺得,大概就是在這次,梁晶體會到了馬拉松的魅力。梁晶辭了職,開始全職跑步,并成為圈內傳奇。
跑步給了他體面的生活,朋友“莫名其”稱他為賞金獵人。隨著中國馬拉松、越野跑賽事的逐漸增多,梁晶每個月至少參加四次比賽,多的時候一周三賽,其中兩次百公里,周六周日異地參賽連軸轉。他說,“小孩只有三歲,我也沒別的本事,就只能跑,我總要給孩子掙點奶粉錢”。有人算過,僅是賽事獎金,作為頂級選手,梁晶一年可以拿幾十萬元。
國際上的頂級越野跑職業(yè)選手,沒有誰參賽密度像梁晶這么高。幾年前,當時在全球越野跑排行榜當中排前三的選手Dakota來華時透露,自己每年只比賽五到六場,一半是參加過的,一半是感興趣但從未參加過的。他說這是自己的原則,跑步不能每個月都來一場百公里。著名跑者Ryan Sandes也在去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如果越野賽路程超過50公里,自己會在幾天后才恢復訓練。如果是168公里的比賽,可能需要兩到三周才能全面恢復訓練。
從容的賽事選擇的背后,是更專業(yè)完善的競技體育環(huán)境。頂尖職業(yè)選手們有自己的簽約俱樂部,如越野跑界的傳奇人物Kilian Jornet,與某運動裝備品牌的俱樂部簽約十余年,日常生活無憂,團隊里教練、配速員、營養(yǎng)師等俱全。他的配速員回憶說,Kilian的裝備,無一不是裝備商專門為其研發(fā)的,“每次看Kilian的裝備,都像是提前幾年了解未來運動裝備的流行趨勢”。
曾在中國生活過多年的美國越野跑選手Justin Andrews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美國頂級越野跑選手幾乎都是全職選手,且分屬不同品牌的團隊。品牌會為他們提供能覆蓋生活開銷的贊助金,團隊則會建議訓練及參賽計劃。UTMB創(chuàng)始人兼CEO凱瑟琳也說,歐洲的品牌商們習慣在賽事中發(fā)掘新人、為其組建團隊。因此,歐洲的越野跑領域高手,最后都會從個體變成團隊支撐。而在中國,許多高手都是單打獨斗的。
中國在越野跑領域的俱樂部氛圍正在形成。中國越野跑女王東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幾年前,自己曾被某個國際知名裝備品牌簽約進精英訓練營。不過,訓練營贊助給中國選手的,一般是該品牌的越野跑裝備,并非資金。她當時每年會在國內和歐洲參加該品牌越野跑領域的精英聚會,頂尖選手們交流觀點、吸收彼此的經驗。但是,國內被簽約的精英選手并無固定教練,有一位國際教練會根據精英選手的身體素質、訓練特點,給出賽事選擇的建議,訓練仍然要靠自己在國內進行。另外,營養(yǎng)師等團隊配置,她只有在參加國際賽事、與該品牌國際團隊相遇時,才可享受這一待遇。
梁晶成名之后,也與某裝備品牌簽約。外人難以獲知其具體的簽約方式,不過,與東麗所經歷的有所區(qū)別,該品牌的精英運動員團隊有主教練,也會與旗下選手溝通發(fā)展方向。為了備戰(zhàn)大賽,全隊會舉辦訓練營,訓練隊員的山地越野跑能力、高海拔登山能力,并指導個人的技術戰(zhàn)術、補給計劃。
2018年,越野賽在中國大規(guī)模發(fā)展不久,中國選手開始在國際頂級越野賽事中嶄露頭角。比如UTMB,賈俄仁加獲OTC組(56公里)冠軍;祁敏、姚妙這對情侶跑者獲得CCC組(101公里)比賽男子亞軍、女子冠軍。三人均開國內選手在此項賽事成績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