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娟
(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中心醫(yī)院內(nèi)鏡室,內(nèi)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上消化道占位性病變屬于典型的消化道疾病,目前該病在臨床上的診斷檢查方法有超聲內(nèi)鏡(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電子胃鏡、細針穿刺抽吸細胞學檢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F(xiàn)NA)等[1-3]。此次研究選取本院60 例上消化道占位性病變患者,探討EUS 對上消化道占位性病變診斷價值。
此次研究對象為本院2018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收治的60 例上消化道占位性病變患者,患者首先進行EUS與電子胃鏡檢查,然后針對患者實施內(nèi)鏡下黏膜剝離術、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術和外科手術,獲取患者病理組織相應檢查結果,其中包括48 例男性,12 例女性,年齡41-65 歲,平均年齡(52.6±2.4)歲?;颊邔嶋H進行檢查前均實施血電解質(zhì)檢查、凝血組合檢查、心電圖檢查等相關檢查,以排除相應的禁忌證。
進行EUS 和電子胃鏡檢查的患者,術前至少需要禁食6h,患者在實施相應檢查前,口服利多卡因膠漿。通過超聲內(nèi)鏡探頭對目標進行接觸,采用探頭直接性接觸與水充盈患者消化道管腔掃描法相互融合的方式,對其中的16例患者實施針刺活檢。針穿刺抽吸細胞學檢查操作:采用常規(guī)EUS 操作方法把探頭插入患者病灶周圍,這樣可以使患者病灶以及周圍血流實際分布的情況得以清晰顯示,合理選取穿刺的路徑和穿刺的具體深度。通過內(nèi)鏡引導使穿刺針通過患者食管、胃部和十二指腸壁刺入病灶中,在10ml 負壓之下重復執(zhí)行3-5 次的抽查操作,將穿刺針從中拔出,針對從中抽吸的組織標本實施涂處理,并在甲醛溶液中對組織條加以固定,第一時間內(nèi)送病理科進行相關檢查。若是抽吸物量與相應形狀沒有獲取良好的效果,便需要再一次執(zhí)行以上穿刺操作。完成手術操作后的24h中患者應禁食,并予以補液和抑酸等對癥治療方法。患者均在EUS 檢查過后實施內(nèi)鏡下黏膜剝離術或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外科手術,將組織切除且進行相應病理檢驗[4-6]。
對比患者電子胃鏡檢查、EUS 和手術后病理診斷的相應結果。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此次實驗研究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實施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實施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表2、表3。
表3 電子胃鏡、EUS 和患者手術后診斷對比
在患者胃部和食管部位發(fā)生病變的診斷中,EUS 檢查通常用作對病變起源、良性和惡性病變甄別的判定[7-9]。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中包含46 例食管、胃部疾病、十二指腸患者,針對患者實施EUS 檢查以前都進行普通電子胃鏡的檢查,相比較于電子胃鏡檢查結果而言,EUS 檢查具有更高的診斷率。
本次研究中,針穿刺抽吸細胞學檢查穿刺的陽性率并不是很高,僅是43.75%,可能和取材相對較淺以及偏少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有關研究人員針對囊腫遠端位置的囊壁實施采樣活檢,結果顯示能夠提升胰腺囊性病變性質(zhì)相應的診斷率。
臨床相關工作的開展中,如果可以針對經(jīng)普通內(nèi)鏡檢查存在懷疑的患者常規(guī)實施EUS 檢查,能夠有效降低誤診和漏診率,然而EUS 檢查和針穿刺抽吸細胞學檢查患者所需要承擔的費用及其操作過程中導致患者出現(xiàn)的不適感和安全性問題都是患者和臨床主治醫(yī)師工作開展中需要予以重點考慮的問題[10-12]。
綜上所述,EUS 檢查和針穿刺抽吸細胞學檢查聯(lián)合應用可以針對上消化道占位性病變實施初步的定性診斷,具有相對較高的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