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 孫振, 侯麗娜, 錢勇江, 邵晨, 袁偉, 王中群
(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心內科,江蘇 鎮(zhèn)江 21200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發(fā)病率呈爆炸式增長,我國糖尿病患者數(shù)量現(xiàn)已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總數(shù)的1/4以上[1-2]。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3]。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好發(fā)于大中等動脈、以脂質蓄積和炎癥反應為特征的血管壁慢性病變,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礎?,F(xiàn)有證據(jù)表明糖尿病環(huán)境增加罹患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4],然而其中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因此深入探討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人體內共生著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古生菌和真菌等,其中大多數(shù)定植于胃腸道。腸道微生物構成腸道黏膜屏障,對機體正常生理功能起著重要的維持作用,包括調節(jié)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和代謝,避免糖脂代謝紊亂[5-6],協(xié)助免疫組織成熟[7-9],甚至影響神經生理及行為功能[8]等。最新研究結果表明,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氧化三甲胺、膽汁酸和脂多糖等,可作用于膽固醇代謝和免疫系統(tǒng)影響斑塊的形成和破裂,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進程[10]。既往研究表明活化T細胞核因子胞漿1型(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 cytoplasmic 1,NFATc1)在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含量顯著升高[11],且活化T細胞核因子(NFAT)在糖尿病小鼠的主動脈中被選擇性激活[12]。課題組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NFATc1作為成骨破骨平衡的“分子開關”,影響了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3]。改變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的相對活性,可導致骨量減少甚至發(fā)生骨質疏松,這些疾病均與腸道微生態(tài)的紊亂密切相關[14]。但現(xiàn)有研究未見有關NFATc1影響腸道菌群結構的報道,因此本研究擬構建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ApoE-/-小鼠模型, 觀察NFATc1對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運用16S rRNA技術探究NFATc1對腸道菌群綱水平的調節(jié)情況,希冀為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小鼠高脂飼料成分為10%豬油、4%奶粉、1.5%膽固醇、0.5%膽酸鈉和84%普通飼料,購自江蘇協(xié)同醫(yī)藥生物有限公司。NFATc1敲減腺相關病毒(AAV-shNFATc1)及陰性對照腺相關病毒(AAV-negative control)購于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鏈脲佐菌素(美國Sigma公司);BCA蛋白定量試劑盒(南京諾唯贊公司);NFATc1抗體(英國Abcam公司);β-肌動蛋白抗體(美國Proteintech公司);羊抗兔二抗(上海泊灣生物公司);PVDF膜(德國Millipore公司);蘇木素-伊紅染色(HE染色)試劑盒為索萊寶公司產品;組織包埋盒及載玻片購自江蘇世泰實驗器材有限公司。代謝籠(蘇州澤雅科教實驗設備有限公司);電泳儀(美國Bio-Rad公司);化學凝膠成像分析儀(美國GE Healthcare公司);BM450A組織包埋機、BM450型組織包埋冷凍臺、PH60型病理組織漂烘儀(常州派斯杰醫(yī)療公司);手動輪轉式切片機(德國Leica公司);光學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
SPF級6周齡雄性ApoE-/-小鼠購自常州卡文斯實驗動物有限公司。自由攝食及飲水1周后,給予小鼠腹腔注射小劑量鏈脲佐菌素[40 mg/(kg·d)],連續(xù)5 d。2周后將血糖水平≥300 mg/dL的小鼠隨機分組如下:模型對照組(高脂飲食)、陰性對照組(高脂飲食+尾靜脈注射AAV-negative control)、NFATc1敲減組(高脂飲食+尾靜脈注射AAV-shNFATc1)。每組5只,連續(xù)飼喂8周。
實驗結束后處死小鼠,剝離出主動脈組織,使用4%多聚甲醛固定10 h,將組織置于脫水盒中,依次放入75%、75%、95%、95%乙醇缸內浸泡各 60 min,無水乙醇浸泡30 min(2次)脫水;然后放入二甲苯-無水乙醇等量混合液浸泡60 min、二甲苯浸泡60 min、二甲苯浸泡30 min透明;最后放入恒溫箱中的石蠟-二甲苯等量混合溶液處理30 min,充分融化的純蠟中浸蠟2次,各60 min。隨后調整組織在包埋框的角度,使用包埋機加蠟包埋,并立即放置于-20 ℃冷凍臺上冷卻。待蠟凝固后修整蠟塊,切片機切片,片厚4 μm,將切片漂浮于漂片機溫水上展平,用載玻片將組織撈起,放入烘箱烤片。待水烤干,蠟烤化后,取出常溫保存?zhèn)溆谩?/p>
使用常溫所存石蠟切片,脫蠟水化,蘇木素染液染色10 min,自來水沖洗,分化液分化30 s,自來水浸泡15 min,置伊紅染液染色1 min,自來水沖洗,自來水浸泡3 min,脫水,透明,封片后,鏡下拍照。利用Image J軟件分析測量各組照片,計算各組小鼠主動脈斑塊相對面積(%):主動脈斑塊面積/血管面積。
提取小鼠主動脈組織蛋白,BCA法測定蛋白濃度。進行10% SDS-PAGE,70 V 120 min分離所提取的蛋白樣品,350 mA 100 min電轉移至PVDF膜,5%脫脂奶粉封閉1.5 h,與一抗NFATc1、β-肌動蛋白(稀釋比均為1 ∶ 1 000)孵育過夜,TBST洗3次,羊抗兔二抗孵育1 h,TBST洗3次,化學發(fā)光系統(tǒng)顯示圖像,使用Image J軟件分析蛋白灰度值,計算蛋白相對表達量。
使用無菌代謝籠分離小鼠糞便和尿液,糞便排入干燥容器中,使用無菌鑷子夾取中段新鮮糞便約0.2 g,放入無菌凍存管,管壁標記樣品名稱,液氮速凍,-80 ℃冰箱保存,所有樣本收集完畢后干冰寄送至深圳微生太公司進行高通量測序。
根據(jù)糞便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美國Omega Bio-Tek公司)說明書進行總DNA抽提,DNA濃度和純度利用NanoDrop 2000進行檢測,利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提取質量;用338F(5′-ACTCCTACGGGAGGCAGCAG-3′)和806R(5′-GGACTACHVGGGTWTCTAAT-3′)引物對V3-V4可變區(qū)進行PCR擴增,擴增程序:95 ℃預變性3 min;95 ℃變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45 s,27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10 min(ABI GeneAmp?9700型PCR儀)。擴增體系:5×FastPfu緩沖液4 μL,2.5 mmol/L dNTPs 2 μL,338F引物(5 μmol/L)0.8 μL,806R引物(5 μmol/L)0.8 μL,F(xiàn)astPfu聚合酶0.4 μL,BSA 0.2 μL,DNA模板10 ng,補雙蒸水至20 μL。
使用2%瓊脂糖凝膠回收PCR產物,利用瓊脂糖凝膠DNA回收試劑盒(美國Axygen Biosciences公司)進行純化,Tris-HCl洗脫,2%瓊脂糖電泳檢測。利用QuantiFluorTM-ST(美國Promega公司)進行定量檢測。根據(jù)Illumina MiSeq平臺標準操作規(guī)程將純化后的擴增片段構建文庫。利用MiSeq PE300平臺進行測序。以99%的序列相似度作為操作分類單元(OTUs)劃分閾值,根據(jù)聚類結果對OTUs進行物種注釋,得到物種信息后進行Alpha多樣性分析,對綱水平(Class)豐度排名前20的物種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
應用微生物組成分析(analysis of composition of microbiomes, ANCOM)分析菌群在組間的差異顯著性,由ANCOM分析生成的W值是某一菌群在組間檢驗中存在顯著差異的個數(shù),高W值表明拒絕無效假設的可能性更大。clr值指某一菌群相對豐度的組間差異程度,絕對值越高代表相對豐度差異越大。
將NFATc1敲減腺相關病毒尾靜脈注射進小鼠體內,并高脂飲食飼喂8周后, 蛋白質印跡結果顯示,主動脈中NFATc1蛋白表達明顯低于陰性對照組(t=6.62,P<0.05),而模型對照組和陰性對照組小鼠主動脈NFATc1的表達無明顯差異(t=0.35,P>0.05)。見圖1。
*:P<0.05,與陰性對照組比較
HE染色結果表明,糖尿病ApoE-/-小鼠高脂飼喂8周后主動脈粥樣斑塊形成,且結構發(fā)生改變:中膜平滑肌層變薄,內膜受損且有大量膽固醇結晶堆積,纖維帽下聚集大量炎癥細胞。結果表明成功構建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ApoE-/-小鼠模型。與陰性對照組相比,NFATc1敲減組斑塊相對面積明顯減小(t=8.28,P<0.05)。而模型對照組與陰性對照組間主動脈斑塊相對面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0,P>0.05)。見圖2。
A:HE染色(×100);B:主動脈斑塊定量分析;*:P<0.05,與陰性對照組比較
陰性對照組與NFATc1敲減組小鼠糞便樣品的16S rRNA PCR擴增產物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如圖3所示。兩組小鼠糞便共10個樣本,PCR產物目的條帶大小正確,濃度適中,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測序。
圖3 小鼠糞便樣本16S rRNA PCR擴增產物質檢結果
如圖4所示,兩組樣本的Alpha多樣性指數(shù)稀釋曲線趨于平緩,測序深度已經基本覆蓋到樣品中的所有物種,可以認為增加測序深度并不能獲得更多新的OTUs,說明測序數(shù)據(jù)量達到要求,測序結果已足以反映樣本中物種群落的豐富度及多樣性,可以進行后續(xù)數(shù)據(jù)分析。
A:菌群豐度指數(shù)稀釋曲線;B:菌群多樣性指數(shù)稀釋曲線
Illumina MiSeq測序結果顯示,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小鼠糞便中共檢測到17個菌綱,見圖5。陰性對照組中相對豐度大于0.1%的菌綱有9個,其中相對豐度大于10%的菌綱有4個,分別是產芽胞菌綱(32.93%)、放線菌綱(25.55%)、芽孢桿菌綱(19.44%)、梭菌綱(14.09%),它們是該組小鼠糞便中的優(yōu)勢菌群。NFATc1敲減組小鼠糞便中產芽胞菌綱的相對豐度增至78.82%,而上述其余3個菌綱相對豐度均較陰性對照組下降。提示NFATc1對小鼠綱水平腸道菌群的主要構成無影響,但菌群相對豐度發(fā)生了變化。
A:各樣本在綱水平的菌群相對豐度(相對豐度前20的物種);B:陰性對照組與NFATc1敲減組在綱水平的菌群相對豐度;在綱水平沒有注釋的序列被歸為“其他”一類。個別未譯英文菌名暫無合適中文譯名
基于ANCOM方法對組間OTUs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見圖6。在NFATc1敲減后,芽孢桿菌綱(W值=5,clr=-2.27)相對豐度水平降低,且具有較高的顯著性差異。產芽胞菌綱(W值=2,clr=1.39)、β-變形菌綱(W值=2,clr=1.54)、柔膜菌綱(W值=2,clr=1.61)相對豐度升高,TM7_3(W值=2,clr=-1.41)相對豐度降低,以上菌綱在組間均有顯著差異。而放線菌綱(W值=1,clr=-0.59)及紅蝽菌綱(W值=1,clr=0.89)雖在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但權重較小。
圖中每一個點代表一個菌群,“其他”類菌群未參與該分析。W值越高,組間的差異顯著性越高;clr值的絕對值越高代表相對豐度差異越大。
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不僅與糖脂代謝紊亂有關,還涉及氧化應激、炎癥反應、胰島素以外的激素變化等[15]。進一步研究顯示腸道菌群亦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腸道菌群被認為是調節(jié)人體健康的“第二大基因組”,并被稱作虛擬的“內分泌器官”,其產生的分子能夠參與宿主的多種生理代謝過程[16]。腸道菌群失調導致腸黏膜通透性增加,革蘭陰性菌外膜上脂多糖成分進入血液循環(huán)。脂多糖可直接與免疫細胞表面Toll樣受體4結合,抑制肝X受體,減少三磷酸腺苷結合盒轉運體A1(ABCA1)和三磷酸腺苷結合盒轉運體G1(ABCG1)的表達[17]。其次,脂多糖還可間接觸發(fā)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1β的釋放,抑制膽固醇逆轉運,進而促進泡沫細胞的形成[18]。研究發(fā)現(xiàn),腸道菌群的代謝產物氧化三甲胺可縮小體內膽汁酸池,導致膽固醇外流減少,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19-20]。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約51.5%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檢測出細菌DNA,其中部分來自腸道或口腔[21]。細菌進入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機制之一是巨噬細胞在上皮細胞層(如腸道、口腔和肺)的吞噬作用。被感染的巨噬細胞擴散并遷移進入內膜,轉化為含膽固醇的泡沫細胞[22]。這表明菌群本身及其代謝產物可能直接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Hooper等[23]研究表明接種擬桿菌能促進宿主回腸脂肪吸收關鍵酶的表達,增強腸細胞對脂質的吸收,加重脂肪沉積。而Turnbaugh等[24]發(fā)現(xiàn),無菌鼠無論接種擬桿菌或厚壁桿菌,體脂肪均有所增加,只是厚壁桿菌影響更大。近年來研究顯示,灌胃擬桿菌可降低ApoE-/-小鼠糞便和血漿中脂多糖濃度,并延緩小鼠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25]。以上研究表明,改變腸道微生物的構成會影響包括脂質代謝在內的多種過程,但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在于腸道各菌群發(fā)揮作用的復雜性。
NFATc1作為NFAT轉錄因子家族的重要成員之一,調節(jié)破骨細胞的形成和分化,維持骨組織動態(tài)平衡[26]。抑制NFATc1轉錄活性,可延緩小鼠骨質疏松的發(fā)展[27]。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骨質疏松癥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且發(fā)生失衡,特別是乳桿菌和產丁酸菌的豐度較低,致病性細菌梭狀芽胞桿菌豐度增加[28]。一項橫斷面研究顯示[29],與健康人群相比,牙周炎患者牙齦組織中NFATc1表達顯著升高,且表達量隨著疾病嚴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時牙周炎患者的腸道菌群豐度有所下降,其中厚壁菌門、變形菌門、疣微菌門比例增加,而擬桿菌門比例下降[30]。Lucas等[31]對小鼠喂食短鏈脂肪酸丙酸酯和丁酸酯,結果顯示小鼠的骨含量顯著增加。且體外研究發(fā)現(xiàn)二者顯著抑制了破骨細胞信號轉導成分NFATc1的表達。這些實驗表明NFATc1與腸道菌群的構成密切相關。Sun等[32]發(fā)現(xiàn),腸道菌群中的產芽胞菌綱在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間歇性禁食后產芽胞菌綱顯著富集,腸道微生物豐富度增加,有助于預防肥胖癥和多種代謝相關性疾病[33]。而梭菌綱是唯一一種在肥胖動物腸道中顯著增加的菌群[34]。本研究在干擾NFATc1表達后,敲減組的特征微生物產芽胞菌綱相對豐度顯著增加,而放線菌綱、芽孢桿菌綱、梭菌綱相對豐度降低。結果提示NFATc1可致糖尿病小鼠腸道菌群的相對豐度發(fā)生改變,其中產芽胞菌綱及梭菌綱可能與脂質代謝相關。然而,NFATc1是否介導產芽胞菌綱或腸道菌群代謝產物,影響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進程,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加以研究。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NFATc1的表達后糖尿病ApoE-/-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面積明顯減小,同時腸道菌群中產芽胞菌綱的相對豐度明顯增加,放線菌綱、芽孢桿菌綱、梭菌綱的相對豐度降低。以上結果提示NFATc1可改變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ApoE-/-小鼠腸道菌群的相對豐度,而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可能與腸道菌群的相對豐度變化相關,這將為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的防治提供新的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