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青青,李 萍,曹桂嫻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中醫(yī)科,廣東 廣州 510220)
帶狀皰疹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感染性皮膚疾病,由致病微生物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激活引起[1]。由于VZV感染主要侵犯皮膚和神經,因而患者主要表現為皮疹和神經痛癥狀,精神、生活和工作受到嚴重的影響[2]。目前,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等)是帶狀皰疹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雖取得良好的療效,但存在為數較多的患者經治療后神經痛癥狀緩解效果不佳?;疳樖且环N通過使用燒紅的針尖迅速向穴位內穿刺進而達到祛風散寒、溫經通絡之功效的中醫(yī)外治方法,能夠有效減輕疼痛[3]。由于目前火針聯合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相關報道不多,因而本研究將探討火針聯合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以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期間廣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中醫(yī)科收治的帶狀皰疹患者為研究對象。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帶狀皰疹的臨床診斷標準,中醫(yī)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西醫(yī)參照《皮膚性病學》[5];②年齡超過18周歲;③無火針禁忌證;④中途未退出研究及能完成隨訪;⑤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近1個月內曾使用抗病毒藥物及免疫抑制劑藥物;②處于哺乳期、妊娠期婦女;③合并腎、心、肝等臟器功能障礙;④合并惡性腫瘤、嚴重感染;⑤對本研究所涉及相關藥物過敏。共納入7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38)和對照組(n=38),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齡(46.35±5.22)歲,平均病程(3.41±0.52)d;觀察組男18例,女20例,平均年齡(47.24±5.17)歲,平均病程(3.36±0.47)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廣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中醫(yī)科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核。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在進行基礎治療的前提下加用阿昔洛韋滴眼液(國藥準字H37021119,規(guī)格:8 ml∶8 mg)進行冷熱濕敷每個部位2次,用紗布、紅外線冷熱濕敷,連續(xù)治療7 d。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火針治療[6]。器具準備:火針(由宜興市中潤陶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碘伏、酒精燈、脫脂棉球等?;颊咂脚P,運用碘伏對病灶皮膚破損處進行消毒。使用酒精燈對火針進行灼燒,待火針呈現亮白后迅速點刺患側夾脊穴及阿是穴,點刺點之間距離1 cm,點刺深度約2 mm,火針進針與出針應與皮膚表面垂直并快速進行。點刺完成,給予患者常規(guī)消毒?;颊吒羧者M行1次火針治療,維持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①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運用VAS,分別在治療前以及治療后3、7、14 d等時間點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操作步驟:在紙上畫長度為10 cm的直線,直線兩端分別為0(表示無痛)、10(表示劇痛),0~10之間表示不同的疼痛程度,指導患者依據實際痛感在直線上能夠反應自身疼痛程度處劃下記號,此時記號所對應的數值為患者的疼痛評分;評分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深[7]。②治療效果:治療14 d后評估治療效果,評判標準:痊愈:疼痛癥狀徹底消失,皮疹消退>90%;顯效:疼痛癥狀明顯緩解,皮疹消退75%~90%;有效:疼痛癥狀部分緩解,皮疹消退60%~75%;無效:疼痛癥狀不緩解甚至加重,皮疹消退<60%;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8]。③相關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記錄患者的止痛、止皰、結皰及脫痂等相關臨床癥狀改善的時間。④血清CRP、IL-6水平:在治療前及治療7 d后,檢測患者的血清CRP(免疫比濁法)水平及IL-6(放射免疫測定法)水平。⑤不良反應及后遺神經痛:在患者完成治療后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統(tǒng)計患者發(fā)生頭痛、胃灼燒感、乏力等不良反應情況及治療后出現后遺神經痛情況。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見表1。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VAS評分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組間效應:F=303.100,P<0.001),兩組VAS評分均隨治療后時間的延長而呈降低趨勢(時間效應:F=156.500,P<0.001),分組與時間有交互效應(交互效應:F=29.460,P<0.00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2。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89.47%與65.7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3 兩組相關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見表3。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止痛、止皰、結痂及脫痂時間等均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相關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RP及IL-6水平比較 見表4。治療前,兩組血清CRP、IL-6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CRP、IL-6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血清CRP、IL-6水平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RP及IL-6水平比較
2.5 兩組發(fā)生不良反應及后遺神經痛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頭痛、胃灼燒感、乏力的患者各1例,發(fā)生率為7.89%(3/38);對照組發(fā)生頭痛、胃灼燒感、乏力的患者分別為3例、5例、2例,發(fā)生率為26.32%(10/38);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發(fā)生后遺神經痛的患者分別有 1 例、7例,發(fā)生率分別為2.63%(1/38)、18.42%(7/38),觀察組后遺神經痛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VZV的唯一宿主是人體,它由呼吸道黏膜到達循環(huán)系統(tǒng)后引發(fā)病毒血癥,致使患者發(fā)生隱性感染或水痘。VZV可暫時潛伏在脊髓或顱腦神經節(jié)中,待機體抵抗力薄弱時立即發(fā)生激化并轉移至該神經節(jié)所調控的皮膚內復制形成水皰,此時其中所涉及的神經產生炎癥反應甚至壞死而造成神經痛[9]。因而受VZV感染的患者在炎癥反應的作用下機體產生免疫應答,使血清IL-6水平升高,同時引起急性蛋白CRP水平急劇上升。后遺神經痛是帶狀皰疹常見的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可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且可持續(xù)至皮疹消失后至少3個月。
火針通過點刺直接作用于患處,緩解組織水腫及減少液體滲出,改善血液循環(huán),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0]。阿昔洛韋屬于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分子結構中含有鳥苷,可靶向性到達病灶組織后被VZV胸苷激酶激活,生成三磷酸鹽復合物,該復合物能夠抑制甚至滅活VZV中的DNA多聚酶,使VZV內DNA合成失敗,阻止VZV復制增殖[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VAS評分明顯降低,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止痛、止皰、結痂及脫痂等時間均大幅度縮短,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后遺神經痛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2.63%與18.42%)。說明在火針與阿昔洛韋的聯合治療作用下,帶狀皰疹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緩解,加快了皰疹的止皰、結痂及脫痂的進程,促進了疾病恢復,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且不良反應較少、治療安全性較高,不易產生后遺神經痛[12-14]。治療后觀察組血清CRP、IL-6水平降低的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說明火針聯合阿昔洛韋能夠明顯降低CRP、IL-6水平,促進患者炎癥的改善,可能是因為火針聯合阿昔洛韋可抑制淋巴細胞的增殖,減少IL-6的合成,由于CRP是在IL-6的調控下由肝臟細胞合成及分泌的,因此隨著血清IL-6含量的降低,CRP的合成也隨之減少,血清CRP水平降低[15-18]?;颊哐装Y得到緩解,進一步促進止皰、皰疹結痂及脫痂等,為皮損愈合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同時有效減少了后遺神經痛的發(fā)生。后遺神經痛是一種呈火燒樣、電擊樣的陣發(fā)性疼痛,如治療不當,可嚴重影響預后,因此改善后遺神經痛是臨床治療帶狀皰疹的工作重點之一。姜彩霞等[19]研究指出,及早有效的抗病毒治療能夠改善后遺神經痛,提高治療效果及促進恢復?;疳樎摵习⑽袈屙f,不僅發(fā)揮了阿昔洛韋對VZV的抵抗作用,還能夠發(fā)揮火針的溫經通絡、祛風散寒功效,在抗病毒治療的基礎上調節(jié)血液循環(huán),使患者皮疹消退、神經痛消失,同時緩解皮膚患處血腫、疏通血液,兩者聯合作用共同促進皮膚及神經細胞的恢復[20]。本研究由于為單中心研究,樣本容量有限,導致研究結果可能出現偏倚,還需加大樣本容量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火針聯合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顯著,能夠明顯降低患者的疼痛和促進恢復,發(fā)生不良反應及后遺神經痛較少,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