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鑫
【摘? ? 要】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和厚植于中華遼闊沃土的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二十一世紀以來,改革開放取得了初步成效,人們更加重視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我國對于傳統(tǒng)音樂文化尤其是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愈來愈加重視,而山西民歌在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其悠久的歷史與其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更是決定了山西民歌特殊的研究價值。文章分析山西民歌的研究意義及其地域文化特色,以晉北、晉南、晉中、晉東南為區(qū)域劃分為基礎,研究在不同地域中各具風情的風土人情所孕育山西民歌的不同特色。
【關鍵詞】山西民歌? 傳統(tǒng)音樂文化? 地域特色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8.004
傳統(tǒng)音樂文化能夠有效展示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精神、歷史和藝術沉淀。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是以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所積累的文化精華和文化財富為基礎,在當代音樂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近年來人們愈發(fā)關注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承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今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傳統(tǒng)音樂文化日益消亡,對于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研究需要更加迫切,而作為一個山西籍藝術工作者,更是對山西民歌研究迫切陳詞。
一、山西民歌研究的特殊性
(一)山西民歌富含豐富的文化底蘊
山西民歌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豐富的文化底蘊,是少有的非物質文化形式的藝術瑰寶。
1.山西這片土地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各類文化遺產數不勝數,數量和種類均居全國前列。山西這片土地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人文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融合,有著豐厚有形的的和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產。到目前為止,有文字書本等有形記載的當地歷史就長達三千年之久,例如下川遺址、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等,顯示出從舊石器時代開始這里就成為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在,以此更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的美稱。依據民間傳說,山西這片沃土曾接納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和炎帝,為其提供資源保障部落人民的休養(yǎng)生息。無獨有偶,中國上古黃河流域三位部落首領堯、舜、禹也都曾經選擇這片土地,選擇在山西境內擴大部落的種植甚至是創(chuàng)建聚集地。就這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歷代民眾毫不畏懼環(huán)境的惡劣,都會鐘愛這片肥沃的黃土地,對著蜿蜒咆哮的黃河大聲的放歌。
2.就文學上而言,山西民歌的浩如煙海更是能從眾多古人的記載中找到痕跡。在《詩經》中所收集的《唐風》中的《鴇羽》《椒聊》《葛生》《綢繆》;《魏風》中的《碩鼠》《伐檀》《十畝之間》《汾沮》《葛屢》等共十九篇,大部分是采自山西。后來,山西在各個時期也涌現了許多新民歌,內容更為豐富,形式也更為新穎。
(二)山西民歌的地方語言獨具魅力
山西民歌另一特別之處在于其獨具魅力的地方語言,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山西眾多獨特的民歌厚植于地方語言的沃土中。在方言這個方面的研究又可分為三部分。
1.山西人亙古至今大量使用的疊詞。在運城和臨汾一帶,板凳被稱作“凳凳”,旗幟被稱為“旗旗”,角落被稱作“仡佬佬”,正因如此,疊詞也被應用于山西民歌的歌詞中,如河曲民歌《想親親》中“燈鍋鍋點燈半炕炕明”,左權民歌《楊柳青》中“一彎一彎清泉水甜呀么甜津津,一山一山好風景啊呀呀呆著呀看不盡”等。
2.山西民歌在方言這一方面的獨特性又可體現在其特有的使用民間土話為歌詞的寫作方式,這些“土話”多有生動形象的釋義,也是山西人在交流中互相之間的家常話。
3.山西民歌的表演方式偏于即興化和原生態(tài)化。在演唱中時常不定調高,不跟伴奏,隨時隨地自由演唱,速度也隨心情而定,而主題更是涉及世間萬物,婚姻和愛情,生活的甜與苦均可作為題材。如此濃重的鄉(xiāng)音,賦予了山西民歌鮮明的藝術風格,更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展示了山西勞動人民質樸的生活態(tài)度。
二、山西民歌的地域特色
隨歷史進程的發(fā)展,山西民歌呈現給大眾的又是新的面貌,山西民歌在題材與演唱方式上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歸根結底民歌都是由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文化這些因素綜合而促成。在地理環(huán)境方面,山西省在我國華北西部,東鄰是太行山脈,西南被母親河所擁抱,不難看出這是大自然給的天然屏障,雖然處于黃土高原,近代以來水土流失導致環(huán)境形勢惡劣,但有研究表明在古代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相當高,土地肥沃,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并且現在山區(qū)、丘陵地貌占山西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之多,且大部分在海拔在1000m至2000m之間。綿長蜿蜒的古老黃河,從北部的偏關縣老牛灣流入,然后在著名的風陵渡向東折回觀望大片風景后,慢悠悠從垣曲縣碾盤溝流出,據統(tǒng)計共流經山西全省19縣560個村莊惠及眾多群眾。汾河和海河為黃河在山西主要分支,黃河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而山西民歌以黃河為題材有著眾多的歌曲。山西民歌可分為晉北民歌、晉南民歌、晉中民歌、晉東南民歌。
(一)晉北民歌
1.晉北民歌產生的背景。
(1)從地理上來看,晉北民歌主要是指在大同、定襄、保德、忻州、河曲等地的民歌。從分布區(qū)域的海拔高度可以看出,河曲和保德為高原山地區(qū),而忻州、定襄、大同則為盆地區(qū)。晉北地區(qū)本就處于內陸地勢較高地區(qū),四周又被高山圍繞,大洋的水汽根本到達不了。溫差大,且降水量偏少,十年九旱,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當大量雨水來到植被稀疏,土質疏松的黃土高原,極易引發(fā)自然災害。就全山西而言,晉北自然條件不好,該地區(qū)民眾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經濟基礎薄弱災害較多。在民歌的題材選擇上,晉北地區(qū)的百姓仿佛選擇感嘆生活的重壓,將滿腔的憂憤加以排解,因此晉北民歌多給人以悲涼愁苦之感,人們“心里難活咧唱一聲”,表達生活的不如意,也表達與命運對抗的決心。
(2)晉北地區(qū)從古至今的生態(tài)生活條件惡劣,但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不容忽視,晉北可以說是南北東西的咽喉。在古代是位于中原和塞外的中間位置,是山西的屏障,是中原的保障,更是首都的門戶之處,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就相當于現代的口岸邊境,只要有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中原,這里就是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最前沿陣地。也正是因此促進了各方文化的互相交流與融合,后來形成了山西所獨有的文化,深深融入山西民歌中。
2.晉北民歌在特定地域條件下的風格與特色。
(1)晉北民歌的藝術風格種類繁多,現在主要有山歌、號子、小調等,普遍篇幅短小,易于傳唱。(2)一般情況下是分為上下兩句的樂段結構。這其中的詞、曲格律都較自由隨意,方便于演唱者能直接的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情。(3)山歌的歌詞內容大都是演唱者由自己的每日勞作和自我的思想內在感情抒發(fā),即興編曲而創(chuàng)作的,所以聽著會有感情真摯熱烈、表達樸實無華的感覺。
(二)晉南民歌
1.晉南民歌產生的背景。
晉南民歌在歷史的長河中幾乎一直存在,上可以追溯到堯時的民歌、童謠,還有舜時歌唱運城鹽池和人民生活關系的民歌。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唐風》和《魏風》追溯其創(chuàng)作地域,就是產生在晉南地區(qū)的古老民歌。還有在宋朝,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中就收錄了特別多當時流傳在晉南地區(qū)的民歌、山歌和童謠,例如陳述晉時人民為慶賀除掉一個殘忍的惡霸而唱的《并州歌》。在明代后,晉商相當活躍,山西商業(yè)一度在全國名列前茅,更是北方第一,而山西當時是北方的商業(yè)中心,特別是被稱為“河東”的晉南一帶。由于工商業(yè)發(fā)展的推動,明清時期進入民歌盛行的時期,現在有很多是明清時期流傳下來的作品,如《進蘭房》《疊斷橋》《粉紅蓮》《抱琵琶》《疊落金錢》《繡荷包》《茉莉花》《銀紐絲》《剪靛花》《玉娥郎》等。
2.晉南民歌在特定地域條件下的風格與特色。
晉南民歌分為晉南山歌、晉南小調和晉南套曲。
(1)晉南山歌因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例如被稱作“山曲”“開花調”等。被稱為“山曲”這個名稱,主要是在西山(呂梁山)地區(qū),其中最著名的是“河曲山曲”。而“開花調”這個名稱則是出現在太行山區(qū)(或稱東山區(qū))的一種山歌,主要分布于左權、和順、武鄉(xiāng)、襄垣各縣,其中以“左權開花調”最為出色。
(2)相比較于山歌而言,晉南小調有著更加多種多樣的歌頌題材內容。如,有表達內心情誼的抒情歌,有描寫普通人生活中日常小事的小曲子,有當時歌頌名人的豐功偉績的敘事歌,也有曲調愉快熱鬧適合在節(jié)日或婚慶等喜慶場合演唱的娛樂性歌目,更有幽默、風趣的詼諧歌,也有諷刺懶惰或其他傷風敗俗現象的諷刺歌。小調有著比較規(guī)整的結構,其基本形式是二句式、四句式這樣的樂段結構,無不體現著“起、承、轉、合”的規(guī)律,而對于小調來說這種樂段結構的變化形態(tài)又合所有人的,因為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3)在晉南民歌中,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存在就是民間聲樂套曲。它的敘事性特別強,而且不是單人的表演而是多人較大形式的演出,它大多是以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為歌頌的主要內容,最突出的就是左權的“大腔”。這樣的聲樂套曲有著嚴謹的結構和組合方式,基本起源于明清俗曲或當地的小調,根據官方的需要在民間的基礎上加入歷史的相關內容,經過反復打磨加工后發(fā)展而成。
(三)晉中民歌
1.晉中民歌產生的背景。
(1)晉中地區(qū)剛好在太行山脈中間部分,與河北省相接。由于山脈地勢導致這片區(qū)域是溫帶大陸季節(jié)性氣候,所以當地居民生活所需主要物產和資源都能做到自己自足,并且氣候適宜四季分明利于居住修養(yǎng)。受良好環(huán)境的影響,晉中地區(qū)的民歌大都聽著舒適且靈動節(jié)奏較為歡快,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格,極具辨識度,有鮮明的地域性特色。在晉中民歌之中所表達的內容偏向于生活,人民更加樂于表達對大自然風景的喜愛。
(2)晉中地區(qū)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交通四通八達,并不受環(huán)境的制約,由此在這里生活的居民并不會感到困苦,反而生活特別輕松愉悅,所以其民歌所表達的主要是人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或者勤奮勞作的精神,所描述的也是每天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及家人和諧相處的其樂融融的情景。由于山西地區(q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晉中地區(qū)的優(yōu)勢是交通便利,這一區(qū)域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抗日戰(zhàn)爭中更是革命根據地之一。在這樣抗日紅色背景的影響下,軍民齊心抗戰(zhàn)是這里民眾優(yōu)秀的革命氛圍,這給晉中民歌添加了永遠的紅色記憶,例如《擁護八路軍》是其中的代表。
2.晉中民歌在特定地域條件下的風格與特色。
通過對比發(fā)現,晉中民歌所使用調性相較于其他的民歌更為復雜多變,而這樣靈活多變的綜合性調式直接影響了晉中民歌的演唱風格。例如有鮮明特點的開花調,它就有著清晰的吐字和明亮的聲調,使識別度特別的高,也很容易就能讓聽眾通過它的詞和調而聯想到當地民眾美滿幸福的生活。晉中民歌還有一個特點是聽起來很均勻平和,很少出現高亢和婉轉,引人以遐想和放松,充分描述了民歌中所要描寫的美好情景和美麗情懷。
(四)晉東南民歌
在晉東南地區(qū),歷史傳承下來的音樂形式以上黨梆子、上黨八音會、上黨鼓書而著名。但是對晉東南地區(qū)的民歌研究卻很少,其實在當地也有很豐富多彩的民歌卻不被學界所重視,甚至有“晉東南無民歌”的說法。但為大眾所不知的是,民歌是傳統(tǒng)音樂的基礎,傳統(tǒng)音樂的所有靈感都來源于豐富的民歌資源。
三、結束語
通過對山西晉北、晉南、晉中和晉東南四個地區(qū)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沿革整理分析后得出其各自的特殊性,我們可以全面探索發(fā)現出不同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和各異多彩的生活氛圍都在緊密影響著民歌的特色,也從中能深深感受到山西獨有的人文情懷和藝術氛圍所孕育出不同的民歌文化。在這四個地區(qū),由于當地民眾歷史的傳承不同,生活經歷也有所區(qū)別,也就更加直接為各自地域民歌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多樣性的素材和有趣的真實故事,同時豐富了當下的民歌藝術環(huán)境。當前時代在快速發(fā)展,山西民歌要繼承和發(fā)展下去也需要連續(xù)進行傳承和自我創(chuàng)新。要創(chuàng)新的話,首先要保證民歌的精華然后去剔除其中間存在的糟粕部分,在實踐中完善山西民歌的發(fā)展體系,保證山西民歌的傳承不間斷;其次可以充分發(fā)揮山西民歌在群眾中的思想引導作用,讓山西以外的聆聽者能夠領略山西民歌的獨特魅力。因此,山西民歌在當下的發(fā)展更要突出其內在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讓聽眾不僅可以欣賞,更可以了解其內涵,更能在心靈上有所共鳴,還可以在當地設計一系列的山歌體驗項目,豐富有關山歌項目的內容,讓人們進行更多的參與,帶動山西民歌的發(fā)展與傳承?!净痦椖浚簱P州大學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
參考文獻
[1]馮亞琴.山西晉北民歌和晉中民歌的比較研究[J].戲劇之家,2016(03):68.
[2]李佩玉.論山西民歌及其地域特色[J].北方音樂,2018,38(09):26,28.
[3]周小娟.晉北民歌與山西地域特色[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28(01):112-114.
[4]吳嘉麗.山西民歌字與腔的對應關系及演唱詮釋[D].武漢音樂學院,2020.
[5]王佳茹,楊春林.晉北民歌中語言對風格的影響[J].藝術大觀,2021(16):18-19.
[6]馬博.論山西民歌的地域性風格特征[J].北方音樂,2018,38(12):42.
[7]谷濤.高校聲樂教學中對地域性風格作品的把握——以山西民歌為例[J].當代音樂,2020(0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