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涪玥
(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四川成都 610000)
現代音樂,又稱為20世紀音樂或近代音樂,是西方音樂史上一個全新理論系統(tǒng)的、具有試驗性和先鋒性的音樂時期。它具有流派眾多、結構自由、調性與和聲復雜多變等特點,與古典和浪漫時期音樂有著巨大的風格和演奏上的不同。
現代音樂自產生起到現在已經經歷了近半個世紀,在西方很多音樂學院和高等教育機構已經逐漸普及了現代音樂的教學與演奏,并納入了考試和音樂會的必備曲目。相較之下,我國大多數高校的音樂課程對現代音樂的教學還不夠重視,鮮少出現具體的考核要求。另外,在筆者的實踐教學中發(fā)現,很多學生對于現代音樂這塊的知識點也比較陌生。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演奏范圍局限在20世紀之前的音樂作品。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學生接觸現代音樂較少、對新音樂的形式和內容不熟悉、沒有相關的理論學習資料等等。
20世紀中期以后,作曲家們對于新音樂理念的追求促使他們從音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不斷地探索與突破。而我們身處這個時代,也要在音樂的學習上與時俱進,要對現代音樂上重要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有所學習和了解,以豐富和提高自身的綜合音樂能力。
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主要發(fā)現有以下一些問題:
1.在我國大部分高校中,對現代音樂作品的教學還不夠重視,沒有納入考核與學習的必修曲目。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學大綱里面,教材使用比例較大的還是浪漫時期及以前的作品,現代作品的使用比例嚴重不足。期末考試曲目是經典的“三步驟”,即復調、練習曲與自選樂曲。除了指定的復調作品和練習曲之外,許多師生的自選樂曲都選擇了古典奏鳴曲或浪漫風格樂曲。沒有了考試的督促,學生學習現代作品就顯得有些“吃力又不討好”,特別是在面對一些復雜的和聲和棘手的技術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比如利蓋蒂的練習曲集作品,光是識譜就要花費大量的功夫,更別說再解決手指跑動的技術難題了。
拋開復雜的學習過程,有的學生從理解層面也不愿意去深究。很多學生認為現代作品打破了傳統(tǒng)的古典音樂呈現形式,顯得非常怪異。比如筆者講解約翰凱奇的著名作品《4'33''》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首作品要求演奏者坐在鋼琴面前但是不彈奏鋼琴,從演奏者打開琴蓋開始計時,到最后結束關閉琴蓋,這期間演奏者的手都不碰觸鍵盤。當筆者闡述至此時,大部分學生的反應都是非常驚奇,不敢相信不彈奏鋼琴卻也能是鋼琴音樂作品。實際上距離這首曲目發(fā)表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了,我們也應該正確去認識和學習它,而不是因為與傳統(tǒng)形式的不同就排斥學習。
2.相關的教材與音頻資料不足,增加了教學的難度。相較于早期音樂,現代音樂在教學上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同。第一,記譜方式上的不同?,F代音樂有著多種風格流派和音樂語言,作曲家們?yōu)榱四軌蚋鼫蚀_地表達自己的音樂理念,通常會設計出一些獨特的記號。比如勛伯格的十二音數字序列、克拉姆(Crumb)的繪圖符號等。在20世紀晚期還出現了線型記譜、數字記譜和電子記譜等。這些記譜方式都與傳統(tǒng)的五線譜有著巨大的差別。第二,練習方式上的不同。現代作品更加注重個性化,因此在表現形式上面更加多元和創(chuàng)新。比如考威爾(Cowell)嘗試使用拳頭和前臂敲擊鋼琴,同時他還讓演奏者在琴弦上彈奏。這樣的彈琴方式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都是新的挑戰(zhàn),不僅需要理解這樣的演奏意義,也要接受這種全新的、大膽的音響效果。第三,演奏技巧上的不同。在現代作品中,鋼琴的每一個部分都被開發(fā)出了新的功能并在音樂中承擔不同的角色。比如用手拍打琴板當鼓點、手指劃動琴弦增加不同層次的音色等。教師應要仔細區(qū)分其中的差別再組織語言正確講解,避免將知識點復雜化。
筆者發(fā)現,教材和音頻資料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fā)揮空間。比如在學習一些獨特的彈奏方式時,學生會經常詢問是否有音頻材料可供參考。這就像學習莫扎特奏鳴曲時聽聽大師們是怎么彈奏的,就很容易弄懂了。相較于早期音樂作品,現代音樂的試聽材料明顯不足。當學生按照之前的學習模式想尋求教學上的幫助時,這個短板尤為明顯。
3.師生普遍對于現代音樂作品的興趣不高,同時缺乏積極的音樂引導?,F代音樂中的流派眾多,這對于很多教師來說,從備課環(huán)節(jié)上就增加了教學的困難。除此以外,由于現代音樂大多都具有先鋒性以及極限性,很多教師的理論認知和教學經驗都存在不足,因此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也不能完全勝任教學目標。比如勛伯格倡導的無調性音樂,里面不僅強調音樂的無調屬性,同時還有極端的不和諧和弦和不對稱節(jié)拍。教師需先講解清楚無調性與有調性的區(qū)別,再進而演示不和諧音程的彈奏,最后從不同角度去幫助學生捋清思路。這些都要求教師花費較大的時間和精力去提前準備和學習。
根據筆者的觀察,學生學習現代音樂作品的態(tài)度呈現出“兩邊倒”的趨勢。一邊是被新奇的理念與彈奏吸引,想進行演繹上嘗試,但是對一些新的音樂元素感到陌生。一邊是本身就興趣不高,但是如果考核需要的話就去學習,學習的態(tài)度趨于被動。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正確的引導學習現代作品尤為重要。
關于如何改善現代音樂的教學問題,筆者也有一些自身的建議和思考:
1.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氛圍,消除陌生領域的恐懼感,激發(fā)學習熱情。目前高校大部分的音樂專業(yè)課程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小課制,即一對一單獨授課。這種類型的授課方式有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優(yōu)勢,能夠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的彈奏問題。但是相比多人制的大課而言,小課更加傾向于解決實操性的問題,而理論講解部分所占比例較少。若沒有了理論知識點的支撐,教師的講解容易呈現片段化和孤立性而導致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教師需要在小課里面有目標性的管理時間,適當加入現代作品的理論知識點,幫助學生全面的理解作品。除此之外,教師也要貫徹好“教為主導,學要主動”的原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在互動的氛圍中去提高課堂效率,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起來。
音頻資料不僅可以讓學生從聽覺上去體會和感受作品,也能在視覺上觀摩一些特殊的演奏手法。當教師在講解一些獨特奏法的片段時,如果能有視聽材料與學生一同觀看,那么在教學效率上可以事半功倍。對于教師而言,現代作品的課前準備更為煩瑣、耗費的精力更多。因此教師應提前準備好授課的教案和大綱,根據實際情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講解。
2.培養(yǎng)學生廣思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升音樂鑒賞能力?,F代音樂的宗旨即在打破原先制定的規(guī)則,創(chuàng)造并實驗各種音樂的可能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就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運用發(fā)散性思維,嘗試接受不同風格的音樂形式。比如約翰凱奇的《4'33''》,筆者會從他的核心理念導入,即“一切皆可是音樂”。進而繼續(xù)深入講解他的內涵意思:約翰凱奇的想法是除了鋼琴本身的聲音,在這個場合里面所有的聲音都可以是音樂;他在1952年發(fā)表這首曲目的時候引發(fā)了巨大的轟動和討論,因為他嘗試打破200多年西方古典音樂的規(guī)則。這時候,通常大部分學生的反應會轉變?yōu)橛信d趣,并開始詢問相關理論的問題。筆者會通過語言上的互動,使課堂的氛圍變得積極。待學生理解透徹之后,筆者會根據樂譜演示實際的彈奏手法。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視聽材料輔助教學,與同學一起從不同版本的演奏視頻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點。
在課堂中,教師除了正確講解曲目以外,還要鼓勵學生在現有的彈奏基礎上進行藝術上的二次創(chuàng)作。教師完成了基本的“教”的任務,接下來卻要讓學生逐步脫離教師的“教”。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作能力,而這一點對于現代作品來說尤為重要。很多現代作曲家都在彈奏方面給予了演奏者很大的自由發(fā)揮空間,比如在記譜上面就標注帶有自由、隨性之類的符號或者文字。對于學生來說,這就有很多自我詮釋和發(fā)揮的空間。因此教師要積極地鼓勵學生運用廣思維的視角思考作品,幫助學生進行獨立地創(chuàng)作,以全面提升音樂綜合能力。
3.練習新技法,提升演奏能力,擴寬音樂思路?,F代作曲家們開發(fā)出了鋼琴演奏的多種方式,其中不乏一些看起來離經叛道的嘗試。比如讓演奏者站立用拳頭敲擊琴弦,用手肘碰撞琴鍵,甚至裝置一些特殊物件在鋼琴內部結構等。這些手法對于傳統(tǒng)的鋼琴演奏形式有著巨大的差別,教師因此更要多鼓勵學生積極地練習,在擴展眼界的同時增強自身的演奏能力。
在現代作品中,調性音樂不是作曲的唯一選擇,比如勛伯格的序列音樂。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勛伯格的序列音樂是使用比較多的入門級曲目。筆者會分兩個步驟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序列音樂作品。第一步,筆者會先闡述序列音樂的主要含義是指作曲家選用半音階的十二音自由組成的一個序列,在十二音全部完整出現之前,不能重復里面的任何一個音。第二步,在確認學生完全理解這層意思以后,筆者就從譜面上開始,把序列音逐一羅列出來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以數字標記。這樣通過理論加上譜面的分析,學生對這首作品的大致框架就有所了解了。在這之后,筆者會根據樂譜指導學生左右手分開練習,確保學生正確彈奏。除了勛伯格以外,梅西安的作品也是學習的重要曲目。學生需要學習如何彈奏“音塊”,即不突出某個別音的效果,而是強調一群音組的整體音效。筆者通常會先讓學生自行發(fā)揮,再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彈奏情況進行具體地調整。其目的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
現代音樂有其獨特的魅力,在高校的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其積極正向的意義。此篇文章謹稍做討論,希望更多的音樂同行們貢獻出更多相關的教學研究。
注釋:
①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341-348.
②司徒壁春,陳朗秋.鋼琴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9: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