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在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2021年2月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宣傳教育,普及黨史知識,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蘊含著藝術教育功能之外,還承擔著學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必須順應新時代、新形勢的要求,秉持創(chuàng)新意識,持續(xù)改進和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及方式方法,自覺服務立德樹人要求,自覺服務“四史”學習教育,努力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男聲r代青年人才。
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德育和美育中都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紅色歌曲,簡稱紅歌,泛指歌頌社會主義、共產(chǎn)黨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的歌曲,紅歌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刻的民族情感,能夠引發(fā)強烈的情感共鳴。運用紅色歌曲給學生以思想啟迪和文化滋養(yǎng),有助于教育和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樹立為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從紅色歌曲的內(nèi)容看,不同時期的紅歌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歷史,是對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的濃縮和提煉,貫穿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之中,是學習教育的重要素材,有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和形式。從價值意義來看,紅歌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充分體現(xiàn)了愛國主義精神、革命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的光輝,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這種屬性是紅色歌曲與生俱來且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產(chǎn)生新的意義。因此,將紅色歌曲運用于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是貫徹立德樹人要求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徑,必須加以重視和深入研究。
歌詞具有確定的語義性和概念性,能夠直白明確地表達具體的思想、觀念和知識,在教學中運用紅色歌曲資源,必須重視歌詞,準確把握歌詞的意象和內(nèi)涵,才能更加有效發(fā)揮紅色歌曲教學育人的作用和價值。
近代的中國積貧積弱,民族獨立富強是百余年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贏得民族獨立和解放,走上富強的道路?!陡璩鎳贰段覑勰阒袊贰段液臀业淖鎳泛汀段业淖鎳返染鶎儆诟璩鎳募t色歌曲,潛移默化地將愛國主義精神浸潤其中?!陡璩鎳芬浴拔逍羌t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開頭,首先用“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將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歷程詩意化和抽象化,同時將民族的地理圖騰黃河長江貫穿其中。其次,歌頌“英雄的人民”“勤勞勇敢”“團結友愛”和“堅強如鋼”,追求獨立自由,終于得到解放,表現(xiàn)萬眾一心、團結奮斗的精神。再次,用“東方太陽正在升起”和“人民共和國正在成長”相對應,也歌頌偉大領袖指引前進的方向。最后,以“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收尾,將人民共和國誕生的壯麗畫卷猶如濃墨重彩勾畫得淋漓盡致,簡潔明快,朗朗上口,飽含為祖國驕傲自豪的激情。
著名音樂學者曾遂今指出:“社會變革期的音樂生產(chǎn)是人類最輝煌、壯麗的音樂生產(chǎn),這是因為,民族的淪陷、民族的血淚、民族的振奮、民族的團結、民族的解放,是調(diào)動社會群體高度覺醒和凝聚的有力杠桿,而藝術此刻才能集中地、有力地顯示出其功能?!薄稏|方紅》《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南泥灣》《延安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歌曲是中國革命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開展黨史、國史教育的最好素材。歌曲《東方紅》以敘事、抒情為主,表達在毛主席、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廣大貧苦農(nóng)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喜悅心情。這首歌后來成為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開場歌曲,喚起人們的紅色記憶,追憶為了民族獨立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的無數(shù)根先烈,激勵青年學生更加奮發(fā)向上?!稕]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展現(xiàn)出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確領導下,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進一步加深青年學生對革命史和黨史的認識,加深對黨的使命和宗旨,以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理解和體會。
民族歷史上的英雄是專屬于本民族的文化符號。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D·史密斯認為,“共享的歷史”是塑造民族認同的基本特征。民族的歷史、英雄人物和事跡通過反復的演唱和演繹,成為全民族的共同記憶,激勵人們團結奮進,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近代中國備受列強欺凌,在追求民族解放、抵御外侮的斗爭中有千千萬萬的英雄。《十送紅軍》歌詞以敘事為主線,情景交融,塑造出紅軍戰(zhàn)士英雄群體形象,真切地反映出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革命根據(jù)地人民歌頌黨和紅軍,以及對紅軍的深厚感情和對革命勝利的強烈期盼。歌曲旋律采用回旋曲式手法,反復吟唱,營造出情真意切、難舍難分的效果,同時實現(xiàn)了歌唱英雄和音樂審美的雙重效果,具有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功能?!段业淖鎳泛汀队⑿圪澑琛返雀枨钥姑涝瘧?zhàn)爭為背景,由于對手美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頭號大國,因此其中的英雄更加被賦予了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特殊含義?!段业淖鎳吩陔娪啊渡细蕩X》中以英雄群體歌唱祖國的景象呈現(xiàn)出來,展現(xiàn)的是群體的英雄,以“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描述英雄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以“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等抒發(fā)英雄的志愿軍戰(zhàn)士對祖國、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在此,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相統(tǒng)一,這是對革命精神的發(fā)揚,創(chuàng)新了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精神新境界。
領土是民族生存的現(xiàn)實地理空間,通過高山、海洋、河流、田野、長城等構成現(xiàn)實的民族景觀,用鮮花、陽光、東風、春雷、春潮等寓意人民安居樂業(yè)和國家興旺發(fā)達,從而將國家民族轉化為可見的圖像化形象,構建起一個由具有特定意義的符號組成的象征系統(tǒng)和想象空間。這種象征和想象具有歷史承繼性,貫穿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具有很強的連續(xù)性和延續(xù)性,在塑造和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國家貧弱備受欺凌的時代,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山河破碎的圖景,如《松花江上》中的河流(松花江)和物產(chǎn)(森林、煤礦、大豆、高粱),《五月的鮮花》中突顯“敵人的鐵蹄,已越過了長城”,敘說鐵蹄蹂躪、國土淪亡的悲憤,激起人們的切膚之痛。在國家贏得獨立,走上富強道路之后,在歌頌祖國壯麗山河的同時,也展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如《長江之歌》中出現(xiàn)了雪山、春潮、東海、驚濤等意象,將長江喻為母親“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帶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激發(fā)各族人民對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的依戀。此外,《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陽光路上》《走向復興》等展現(xiàn)的是祖國大地到處都生機勃勃,洋溢著幸福和希望,國家民族前途輝煌。同是描繪祖國風景,生離死別的凄慘境遇和和平、寧靜、富足的生活場景形成強烈的反差,具象化地說明個體和民族、小家和大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其藝術感染力和情感渲染得以極大的強化,思想教育效果也更加顯著。
教師可以從結合實際情況,大膽探索嘗試豐富紅色歌曲教學的方式方法,從而取得更好地教學效果。
第一,公共音樂課程和思想政治課程相結合。公共音樂課程不僅是藝術課程,也要作為思想政治課程的組成部分加以重視,二者的結合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思想政治課程中適當引入紅色歌曲賞析內(nèi)容。例如,在講解“四史”相關課程和內(nèi)容時,可以適當介紹相應的紅色歌曲,并讓學生欣賞和分析,以此加強對學習內(nèi)容的認識和理解。另一方面,在公共音樂課程設計和教學內(nèi)容安排等環(huán)節(jié),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目標貫穿其中,將紅色歌曲內(nèi)容合理編排進去,使紅色歌曲內(nèi)容的教學內(nèi)容和課時都達到一定比例,確保公共音樂課程從內(nèi)容和形式都能夠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第二,歌曲欣賞和演唱教學相結合。大多數(shù)高校都開設了音樂欣賞和音樂鑒賞類的公共音樂課程,但開設演唱類公共音樂課程的不多。在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中充分運用紅色歌曲資源,有必要增設演唱類課程,特別是合唱教學。紅色歌曲大多節(jié)奏明快、情緒飽滿、積極向上,需要采用集體聲樂藝術的合唱形式,所有成員發(fā)揚高度的紀律意識和合作精神,聽從統(tǒng)一命令和指揮,達到整體協(xié)調(diào)一致,全方位表現(xiàn)出集體團結的偉大力量,通過集體唱歌的外在形式和歌聲將情感傳達給觀眾和聽眾。正如英國民族主義理論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說:“我們知道正當我們在唱這些歌的時候有其他的人也在唱同樣的歌——我們不知道這些人是誰,也不知道他們身在何處,然而就在我們聽不見的地方,他們正在歌唱。將我們?nèi)w聯(lián)結起來的,唯有想象的聲音?!笨梢?,合唱紅歌以集體唱歌的形式營造和加強了集體情感體驗,不僅作用于眼前的參與者,而且可以超越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使得所有參與者都得到集體情感體驗,使每一個人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覺到自身命運和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
第三,課內(nèi)教學和課外自學相結合。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相當有限,不能將所有問題都放在課堂上解決,所以必須注重以課外自學為基礎,發(fā)揮課內(nèi)教學的點撥提高作用。要求學生在課前學習和掌握有關課程教學的基礎性知識,完成前期準備工作,對曲目的時代背景、作者身份、創(chuàng)作過程、曲調(diào)曲風、思想內(nèi)涵等具有一定了解。在課內(nèi)教學時,主要解決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和能力訓練,采取更多互動化的教學策略,吸引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并根據(jù)學生反映的典型性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和答疑。
第四,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除了日常的課堂教學之外,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包含紅色歌曲內(nèi)容的社會實踐活動。校園內(nèi),可以結合元旦、五四、七一、八一、國慶等重大節(jié)日,組織紅歌合唱比賽、紅歌知識宣傳等各類社團活動,營造出生動活潑的學紅歌、唱紅歌氛圍。同時,結合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城市街道、社區(qū)、敬老院等開展各種社會活動的機會,適當開展紅歌演唱和表演,促進紅色歌曲深入大眾、深入社會生活,產(chǎn)生更大的社會效果。
在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中運用紅色歌曲資源,對教師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多的要求,因此也促進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充實和提高。
一是提高教師對紅色歌曲的認知水平。教師要通過對“四史”理論知識和紅色歌曲等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提升對紅色歌曲的認知水平和理解程度。特別是對于課堂教學內(nèi)容中涉及的紅色歌曲,要深入了解紅色歌曲的歷史背景、創(chuàng)作過程等詳細情況,對其中的人物、事件、歷史知識等能夠娓娓道來,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課堂講授的時候有底氣,宣傳和弘揚正能量有正氣,為課堂教學做好儲備打下基礎。
二是提高教師對紅色歌曲的運用水平。在公共音樂課程教學中運用紅色歌曲資源是一個系統(tǒng)性、綜合性的任務,要提高運用水平,必須能夠做到紅色歌曲和“四史”知識二者融會貫通,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準確把握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在課堂教學中將歌曲反映的歷史背景講清楚,將歌詞的思想內(nèi)涵講透徹,將蘊含的精神價值傳下去,全方位提升運用紅色歌曲教育教學水平。此外,也要重視提升教師在校園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中運用紅色歌曲的能力,以此拓展和鞏固公共音樂課程中紅色歌曲教學的效果。
三是提高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素養(yǎng)。公共音樂課程教師必須在提升專業(yè)教學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素質,將紅色旋律作為主題,開展特色思政課程和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全方位全過程地推進紅色歌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勵教師將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將美育和德育有機地結合,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催人奮進的旋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有效引導學生加深對紅色歌曲的認識和理解,更加積極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從而更好實現(xiàn)教育教學目標。
注釋:
①侯婷.紅色歌曲的審美賞析——以《我的祖國》《義勇軍進行曲》《十送紅軍》為例[J].黃河之聲,2019(10):20.
②邢曉萌.中國紅色歌曲的概念界定及發(fā)展歷程[J].當代音樂,2020(1):15.
③葉潔純.近代中國音樂在民族國家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學堂樂歌的民族國家想象為例[J].藝術教育,2016(7):60-61.
④曾遂今.音樂社會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150.
⑤孫娜娜.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精神映照下的紅色歌曲發(fā)展脈絡與時代價值解析[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0(2):35.
⑥[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象的共同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0.
⑦雷詩君.談音樂欣賞與曲式綜合教學中的思政教育——以紅色革命歌曲為例[J].文化月刊,2020(12):143.
⑧許諾.淺析紅色歌曲融入音樂專業(yè)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價值與途徑[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0):196.
⑨劉文莉.新時代紅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內(nèi)涵與實踐路徑[J].藝術評鑒,2020(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