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區(qū)城北中學,浙江寧波 315504)
隨著智慧教育時代的到來,多媒體課堂應用技術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視覺性的素材運用在音樂課堂中也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科學有效地運用視覺素材讓多媒體課件在教師授課過程中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也是音樂教師越來越重視的教學手段之一。所謂音樂課堂的視覺素材,就是指課堂中運用的包括樂譜、文字、圖像、動畫、影像等一系列教學素材,這些教學素材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進行集成,根據教學內容全方位進行設計使其融為一體并作用于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課件之中,給予學生視聽一體的體驗和感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音樂藝術的傳播者,學生是音樂藝術的接收者,視覺素材則是音樂藝術的載體,教師對教學內容經過精細的教學設計后,采用豐富的視覺素材讓音樂在“聽得見”的基礎上,賦予“看得見”的視覺傳達效果。隨著信息技能應用技術的不斷更新,觸摸式一體機、交互式白板等新型的多媒體軟件給課堂提供了更豐富的動態(tài)內容,刺激了學生的視覺感官,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質量,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在課堂實際教學中,豐富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方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音樂教師在視覺素材的選擇上過于單一和陳舊,東拼西湊的課件素材,局限了學生對原本音樂作品的想象空間。
教師將大量的課堂語言和教學內容都呈現(xiàn)在教學課件中,從而影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課堂交流,教師從一個課堂主導者變成了一名解說員的角色,學生從一名課堂主體著變著了一名觀看者,違背了音樂學科的基本理念。
用視覺素材來刺激學生的感官,但是刺激時間過長,會使他們在以聽覺為基礎的音樂課堂中分散注意力,喧賓奪主、華而不實的視覺素材,并不是運用的越多就越好,視覺素材的選用應該恰到好處。
視覺素材的合理運用應具有審美作用、輔助作用和推動作用。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加以音樂學科的藝術特殊性,視覺素材應如何合理有效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可呈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課件的整體風格是以視覺形式傳達作品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既詮釋了整堂課的教學內容基調,也是音樂作品步入師生視線中的第一感官印象。因此,教師在課題模板選擇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作品本身的特征,選用風格鮮明的模板來輔助課堂教學,常見的模板選擇有兩種方法:
1.自創(chuàng)模板 彰顯個性
教師根據作品的體裁和內容,選擇特定的圖片作為課件背景,呈現(xiàn)出與音樂作品相符合的視覺效果,這類的模板選用具有針對性和特定性,要求背景圖片的選擇需要貼合音樂作品的風格特征。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視覺素材的合理運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我國的民族音樂作品是極具特色的,尤其是少數民族的音樂作品具有鮮明的特征。以侗族大歌《布谷催春》為例,大歌是侗族百姓在大自然生活中得到靈感自然地創(chuàng)作中美妙的合唱音樂,課件可采用侗族的鼓樓和布谷鳥的視覺素材為背景,向學生展示在中國西南部的大山深處的侗族村寨的這種極具特色的民族音樂文化,拓展了教學內容的多維視野。再以音樂劇《貓》為例,英國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代表作品《貓》是當今世界音樂劇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課堂教學設計中筆者以《貓》為載體,通過戲劇元素、音樂元素、舞蹈元素三方面讓學生走近音樂劇,體驗音樂劇音樂的特點。精致的舞美設計也是《貓》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舞臺的設計和演員們的裝扮給予了觀眾們強烈的視覺沖擊,因此這堂課在視覺素材的選用上可采用劇中的畫面作為課件的背景模板,激發(fā)學生的認知體驗,增強課堂的聽賞效果,對音樂劇的劇情發(fā)展起著推動作用。印度音樂是一種自成一派的民族音樂作品,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奧的哲學,神秘的宗教色彩,強烈反映出其風土民情與生活形態(tài)。以印度音樂《深情》為例,在此類作品的視覺化設計中,具有印度傳統(tǒng)特色的花紋圖片與音樂的神秘感較為相符,其神秘而多樣化的花紋配色,使音樂作品在欣賞的過程中在學生的心靈和感官上受到雙重震撼,以達到創(chuàng)設情境的輔助作用。
2.套用模板 貼合意境
相比自創(chuàng)模板,套用模板則顯得更具有整體性,且使用更為方便快捷。教師可以從視覺素材的網頁中挑選適宜的模板來為課堂增色。視覺藝術的傳達是為了能吸引學生全身心地融入音樂作品的意境,因此挑選模板需要貼合作品本身的風格特點。以中國的音樂作品為例,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器樂作品挑選模板之時,應重在尋找貼合意境的模板背景,如水墨風格主題模板和中式古典風格主題模板,可適用于《春江花月夜》《梁?!泛汀饵S鶴的故事》等具有故事性和畫面性的音樂作品,為音樂作品營造出中式意境之美。除此之外,戲曲和曲藝類的音樂作品在選擇模板的時候也可采用此類風格,教師需要在此基礎上結合戲曲本身的特點,調整模板中的戲曲元素,通過課件的視覺效果打造課堂的戲曲特色。適用于音樂課堂的主題模板常見的有:西洋樂器主題模板、中國古風主題模板、經典紅色頌歌主題模板、傳統(tǒng)戲曲文化主題模板以及多種卡通風格、清新風格、手繪風格等主題模板,教師需根據作用的特點尋找合適的模板,為課堂提供更有意境的氛圍。
音樂課堂的多媒體課件中,視聽結合是最主要的教學手法,它作為教學的有力助手,除了給學生帶來視聽一體的感受,還能向學生清晰地呈現(xiàn)課堂理論知識要點,如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簡介、音樂術語、曲式結構、音樂特征、體裁種類等,這是傳統(tǒng)的教學手法無法比較的。與此同時產生的弊端也凸顯出來:教師將大量的文字復制在課件中,學生的視線停留的位置被局限于“教參式”的文字之中,學生不應該充當多媒體課件的“觀眾”,因此教師應合理改造視覺素材中的圖文影像搭配。
以八年級第15冊的《七子之歌》一課為例,《七子之歌—澳門》以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1925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組詩《七子之歌》中為首的一章《澳門》為歌詞,由作曲家李海鷹譜曲創(chuàng)作而成。教師以口述的方式介紹詞曲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時視覺素材可選擇三到四張簡潔的圖像來輔助教師的講述,相比較而言將這些大量的文字以資料閱讀式的視覺效果呈現(xiàn)在課件中,更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達到聲圖并茂的教學效果。
除此之外,音樂欣賞教學中常用影像類的視覺素材,如交響作品的現(xiàn)場演奏,歌劇作品的藝術表演,戲劇作品的經典唱段等,許多的音樂作品注重樂曲的完整性,并不適宜學生在聽賞的同時教師還在一旁不斷的講解,教師可利用視頻編輯軟件將作品簡介、曲式結構、樂器編配等知識要點寫入作品中,以達到視聽并舉的教學效果。
以《沃爾塔瓦河》為例,交響詩作品沃爾塔瓦河是交響套曲《我的祖國》中的第二樂章,是捷克民族樂派作曲家斯美塔那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其豐富的捷克民族音樂文化內涵以及精心巧妙的構思,仿佛一部用聲音描繪的壯麗畫卷。它以象征捷克民族搖籃的沃爾塔瓦河主題為基本主線,沿途描繪河流兩岸美麗的景色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表達了對祖國、對民族深厚的感情。因此在全曲聆聽的時候筆者首先改造的是作品的圖文素材,從發(fā)源地舒馬瓦山到易北河,從白天到黑夜,從涓涓流淌的小溪到洶涌險惡的峽谷,分段欣賞的過程中素材的運用采用對比性的圖文輔助樂譜,營造置身于河流上隨河流的流淌聆聽樂音的氛圍。在全曲欣賞的環(huán)節(jié),將作品的演奏視頻與河流狀的曲式結構圖以雙重動態(tài)的形式出現(xiàn),給予學生較強烈的視聽感受,將抽象的音樂作品賦予流淌的畫面感。
音樂可以幫助學生發(fā)散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在聽賞過程中會在腦海中產生不同的畫面感,圖形記譜作為表現(xiàn)和記錄音樂的一種手段方式,以視覺化的方式直觀地呈現(xiàn)作品的音樂要素、情感表現(xiàn)和音樂形象。課本中也多次運用圖形譜來輔助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如管弦樂作品《溜冰圓舞曲》各個小圓舞曲主題樂段的對比,蒙古族馬頭琴演奏的器樂作品《萬馬奔騰》的音樂形象,電影《臥虎藏龍》的場景音樂《穿越竹林》中簫和低音弦樂器的音色對比,室內樂作品《G大調弦樂小夜曲》的主題樂段特征,侗族大歌《布谷催春》的無伴奏多聲部演唱的旋律特點,運用圖形譜能夠有效地將聽覺和視覺有機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和審美感知能力。
但是圖形樂譜的有效運用不能單一地停留在課堂中的這幾個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從音樂創(chuàng)造的角度去關注音樂的表現(xiàn)特征,將流淌的音樂旋律用簡潔通俗的圖形來記錄音樂形態(tài)。如歌曲《長江之歌》和《御風萬里》漢族民歌主題,同樣是有關河流的音樂形象,不同的是長江之歌的旋律較為綿長,漢族民歌《黃河船夫曲》的旋律較為曲折,教師可結合長江和黃河的河流形態(tài)去引導學生哼唱旋律,創(chuàng)作線性圖形樂譜,理解音樂作品中橫向性的變化。同樣是歌唱作品,在合唱作品教學中教師也可將樂譜進行縱向性的對比。如兩聲部歌曲《雪絨花》,高聲部的旋律起伏較大,像一朵盛開的花朵,低聲部的旋律起伏較小,可比喻成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創(chuàng)造具有對比性的圖形將流動的旋律以視覺化的效果呈現(xiàn),可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驗作品的立體和聲色彩。
音樂欣賞教學中所運用的圖形樂譜則更為廣泛,通過創(chuàng)作不同的圖形樂譜,對作品音樂要素產生對比,如樂器的音色比較、作品的節(jié)奏特點、速度變化、曲式結構的呈現(xiàn)等,創(chuàng)造出線狀、點狀、塊狀等視覺性的圖譜來輔助音樂教學。圖形樂譜作為一種常用的視覺性教學手段,其本質是以圖識樂,通過通感效應,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幫助學生建立音樂、圖形、樂譜為一體的思維通道。
總而言之,合理有效的運用視覺素材可以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深化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為學生感受、表現(xiàn)音樂和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提供了廣闊而自由的空間。音樂課堂中的視聽結合應把握主次,讓視覺素材助于學生的審美感知體驗,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音樂課堂藝術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