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林
摘要: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信息化技術、電子通信設備、多媒體技術逐漸獲得人們的普遍認可。為了與時俱進,迎合新的教學理念,歷史教學在新課改的引導下,逐漸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開始強化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有效融合,期望促使歷史教學方法多樣化、內容生動形象化、教學形式先進化,以科技為教學先導,激發(fā)學生對歷史課程的積極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提升教學質量。本文主要基于當前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時代背景,探究將信息技術融入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措施,旨在為實現當前教育教學質量進步,實現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之間的深度融合提供借鑒。
關鍵詞:歷史教學;信息技術;融合;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7-121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已不能完全滿足現代化教學要求,特別是隨著科技水平日新月異的提升,現代化歷史教學不僅僅要求教師局限于課本教學任務的講解,還要求教師能夠利用信息化技術輔助教學,將歷史教學內容以新穎、靈活、生動的形象呈現到學生的視野中,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獲得人文教育的良好熏陶,從而使得歷史教學課堂充滿科技感與趣味性。
一、利用信息化技術,構建良好的情景教學環(huán)境
教學環(huán)境對教師的教學成果及學生的學習成效具有極大的影響。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容易給學生產生一種舒適、輕松的學習氛圍,從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自學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性,這就更加利于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課程時,學生的注意力不容易分散,促使教師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教學的時效性。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將興趣作為學習的指路明燈,而教師就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營造學習環(huán)境并非隨意而為之,老師要基于當前課程需要講述的內容,將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可以親身感知的各種歷史文化知識進行整合,構建出具有代入感和沉浸感的歷史學習環(huán)境。歷史是已經發(fā)生的現實,人不能追溯,老師可以通過既有的資料,讓學生深入感知歷史內容。而信息技術的出現,正是為這種教學方法應用提供支撐。
歷史是一門注重人文素養(yǎng)教學的課程,涉及面廣、內容復雜,倘若僅要求學生考記憶力進行死記硬別,這種教學方式很難達到有效的教學目的,嚴重時更易造成學生沉重的學習負擔,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信息化技術的好奇心及科技帶來的便利等特點,將歷史教學與信息化技術相融合,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比如,教師在講解歷史人物秦始皇嬴政時,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篩選出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影視片段進行課堂播放,如《秦始皇》《尋秦記》等,通過影視作品與課本內容相結合將秦始皇的人物形象活化起來,使得呈現到學生面前的秦始皇形象更加鮮明化、有血有肉,這樣就使得學生更加容易了解歷史人物的相關生平事跡、人物性格特征等,這種教學模式更加充滿互動性、直觀性,相比傳統的單一板書教學更益于教師歷史教學工作的開展,而教學成果也更加顯著。通過觀看歷史故事,鼓勵學生將自己對于秦始皇嬴政作出個人評價,闡述在觀看秦始皇時自身的感受。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快速融入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更可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通過學生的個人表述能夠強化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事物分析能力。
二、運用信息化技術,實施提問式互動教學
很多人認為歷史課堂是枯燥無味的,學習內容知識背誦,由此也造成了學生對歷史學習重視程度不高。想要激發(fā)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活力,養(yǎng)成學生學習興趣,就應該立足于學生群體,強化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增加親密度。良好的互動是教學過程中增強師生親密度、活躍課堂氛圍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中,在課堂上實施提問是互動的形式之一,但是教師在進行提問過程中要注意方法是否得當,以免因提問方式不適當造成課堂冷場的尷尬局面,這樣就不利于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開展,也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而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呈現出多種形式,如借助多媒體技術、小視頻、幻燈片等,這種教學方法相對新穎、有趣,更容易獲得學生的好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比如,教師在講解商鞅變法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可以鼓勵學生對該章節(jié)相關內容進行資料收集,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文獻考究,也可以參考影視作品強化記憶,之后通過引導式提問如商鞅變法的原因是什么?在變法的過程中主要是針對哪些方面進行改革?變法是否成功?變法的意義有哪些?教師通過逐漸引導式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記憶,從而增強了學生對該章節(jié)內容的理解,強化了學生的記憶,更利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點。當然,為了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教師還可以舉辦相關的辯論賽,對商鞅變法進行正反方的辯論,通過辯論在提升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學習拓展能力,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強化學生的思維應變能力,從而塑造多元化教學課堂。在這種學習環(huán)境下,歷史教學不再是刻板的記憶歷史人物、變革相關事件,而是以充滿形象與趣味化的方式向學生展現出在不用發(fā)展階段出現的重要人物、重大歷史事件、相關文物及變革等內容,這種以教師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方式將促進師生間的良好合作與溝通,同時使得歷史教學變得新穎而有意思,從而提升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使得歷史教學達到顯著的成效。
三、運用信息化技術,完善課后教學
歷史教學的學習成效不僅需要靠課堂學習結果來維護,還要很大程度上依靠課前預習及課后的復習來強化。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學會正確預習,課后及時加強鞏固,但是良好的學習方法是成功的重要步驟。在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微課信息化技術輔助學習。微課是隨著科學技術發(fā)展應運而生的信息化技術產物之一。微課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微課教學不會受到地域、空間及時間的限制,可以實現線上線下的便利學習,隨時隨地搜索教學資源,時時進行在線輔導與鞏固強化,答疑解惑變得靈活起來。通過微課教學,學生的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將顯得相對簡單化,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習學習新知識,鞏固課堂知識點,及時將相關知識點進行貫穿,形成完整的歷史學習體系。老師在制作微課視頻的時候,時間不宜太久,控制在五分鐘到十分鐘左右,將課堂上的難點知識或者是重點知識再次講解,讓學生可以再次學習,深化理解。將小視頻傳到微信群或者是釘釘群,讓學生再次觀看,若是仍舊存在問題,讓學生上課的時候再次問老師或者同學,這對提升學習效率與教學質量都有幫助。
例如教師在講解思想文化時,這一部分的內容對學生而言,較為晦澀難懂,在理解的時候同樣會面臨著很大的困難,所以老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可以將孔子的《論語》、佛教的興起及傳播、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進行微課堂小知識講解,必要時可以添加一些動畫視頻加以輔助教學,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不同歷史階段我國思想文化的起源及其影響力,感受到古人的聰慧,針對歷史留給我們的藝術瑰寶我們要心懷感激之情,并將其傳承與發(fā)揚光大。再比如學習秦始皇兼并思想的時候,課文中提及是“遠交近攻,各個擊破”,老師也可以根據該知識為學生繪制出相應的過程圖,讓學生能夠通過動畫的方式明白秦始皇在大統一的過程中先后消滅的國家,以及在進行大統一時所采取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微課的方式逐漸將在課堂上不能夠徹底弄清楚的內容再次學習,從而保證能夠對學習的知識不斷鞏固,提升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本文從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實施互動教學以及制作微課三個角度系統性的闡述在歷史教學中融合信息技術的措施,啟示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技術對歷史教學進行探索與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帶來的優(yōu)勢,深刻剖析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并進行改革,為學生打造出一片溫馨、祥和、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良好的思維應變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主動分析及總結能力,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歷史,學習歷史,銘記歷史,從而促進歷史教學的優(yōu)質高效。
參考文獻:
[1]鄭林,劉微娜,王小瓊,黃蕊.“智慧學伴”促進初中歷史精準教學的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9(01):65-69.
[2]湯永成.“互聯網+”時代的歷史課堂教學范式——以“辛亥革命”一課為例,兼談如何進行數據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7(31):66-68.
[3]曹玉興.以多媒體為導向的歷史教學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7,4(15):124-125.
(作者單位:宿遷市鐘吾初級中學,江蘇 宿遷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