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志浩
(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鍬甲科(Lucanidae) 隸屬鞘翅目(Coleoptera) 多食亞目(Polyphaga) 金龜總科(Scarabaeoidea),全世界已被描述的超過100 屬1 800 種(Fujita,2010)。 中國的鍬甲科物種豐富度高,已知約300 種(Hua,2002),且每年不斷有新的物種被發(fā)現(xiàn)。 李佳(2008)對福建省的鍬甲科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共記錄15 屬62 種,但其中個別物種信息及其是否在福建省確有分布仍然存疑。 謝俊杰等(2016) 記錄了福建省三明地區(qū)鍬甲科一新紀錄種華東阿鍬甲(Aulocostethus tianmuxingHuang & Chen, 2013)。
根據(jù)Holloway(2007)建立的4 亞科分類系統(tǒng),鍬甲科分為鍬甲亞科(Lucaninae)、金鍬亞科(Lampriminae)、擬鍬亞科(Syndesinae)及斑鍬亞科(Aesalinae)。 其中鍬甲亞科是多樣性最豐富的一個亞科,多數(shù)體型中至大型,觸角完全膝狀,上顎發(fā)達,形態(tài)多樣,大部分種類性二型明顯。
鋸鍬屬(Prosopocoilus)歸屬于鍬甲亞科(Lucaninae)刀鍬族(Dorcini),中國已知22 種,福建省原記錄10 種。 《福建昆蟲志》第六卷中記錄的長頸鹿鋸鍬[Prosopocoilus giraffa(Olivier,1789)](馬文珍,2002),經(jīng)過多年的產(chǎn)地(建陽)調(diào)查和標本館檢視仍未有任何發(fā)現(xiàn),故歸為分布存疑;同時,根據(jù)《Stag Beetles of China Ⅱ》 的分類厘定,狹長前鍬[Epidorcus gracilis(Saunders, 1854)]、楊氏鉗鍬[Kirchnerius yangi(Fukinuki, 2004)]和雙鉤鍬華中未定名亞種(Miwanus formosanusssp. incert.)應移出鋸鍬屬(Huanget al,2013)。 因此,福建省明確分布的鋸鍬屬共6 種。
本文增加1 新紀錄種紅背鋸鍬[Prosopocoilus spineus(Didier, 1927)],并給出福建省鋸鍬屬名錄及基于不同性別的分種檢索表,為快速鑒定福建省鋸鍬屬種類提供參考。
Lucanus confuciusHope, 1842.Proc. Ent. Soc. Lond., 1: 60.
Cladognathus confucius: Gravely, 1915.Rec. Indian Mus., 11: 416.
Prosopocoilus confucius: Benesh, 1960.Coleop. Cat., Suppl. 8: 66.
檢視標本:1♀,福建省武夷山市火車站,海拔200 m,2010-07-04,齊志浩采;1♂,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學院,海拔220 m,2014-09-07,莫小菁、齊兵采;1♂,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海拔8 m,2015-09-22,齊益采;1♀,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三港,海拔740 m,2016-08-16,齊志浩采;1♂,福建省武夷山市豐和園三期,海拔230 m,2018-05-15,莫小菁、貝貝采。
分布:福建、浙江、江西、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越南(北部);緬甸(北部);印度(東北部和錫金邦)。
Dorcus(Cladognathus)forficulaThomson, 1856.Rev. Mag. Zool., 11, 527.
Prosopocoelus forficula: Didier & Séguy, 1953.Encycl. Ent.,A, 27: 113.
Prosopocoilus forficula: Benesh, 1960.Coleop. Cat., Suppl. 8: 68.
檢視標本:1♀,福建省武夷山市火車站,海拔200 m,2010-07-04,齊志浩采;2♂,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云林村倒排巖,海拔1 100 m,2014-07-03,郭亮采;1♀,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先鋒嶺瞭望塔,海拔1 200 m,2015-08-02,施崢、齊志浩采;1♀,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學院,海拔220 m,2016-07-02,齊志浩采。
分布:福建、浙江、安徽、湖南、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海南、臺灣;越南。
Metopodontus blanchardiParry, 1873.Trans. Ent. Soc. Lond. (3): 337.
Metopodontus thibetanus: Didier & Séguy, 1953.Encycl. Ent.,A, 27: 41.
Prosopocoilus blanchardi: Benesh, 1960.Coleop. Cat., Suppl. 8: 64.
Prosopocoilus astacoides blanchardi: Mizunuma & Nagai, 1994.The Lucanid Beetles of the World: 254.
檢視標本:未檢視到標本,參考《Stag Beetles of China Ⅱ》。
分布:福建、浙江、江西、臺灣、貴州、安徽、湖南、湖北、河南、重慶、四川、陜西、山東、天津、北京、河北、內(nèi)蒙古;蒙古;朝鮮。
Prosopocoilus ovatus melliKriesche, 1922.Stettin. Ent. Ztg., 83: 123.
Prosopocoilus oweni melli: Mizunuma & Nagai, 1991.Gekken-Mushi, 243: 16.
Prosopocoilus duplodentatusBenesh, 1943.Psyche, 50: 39.
檢視標本:1♂,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三港,海拔740 m,2018-08-09,宋海天、齊志浩采;1♀,福建省邵武市龍湖林場(中國昆蟲學第一營地),海拔450 m,2019-07-23,齊志浩采;1♂,福建省邵武市龍湖林場(中國昆蟲學第一營地),海拔450 m,2020-8-03,齊志浩采。
分布:福建、廣東、廣西、貴州。
Lucanus suturalisOlivier, 1789.Ent.: 12.
Dorcus suturalis: Arrow, 1937.Trans. Ent. Soc. Lond., 86(13): 240.
Prosopocoelus fruhstorferi(Auctorum, non Kolbe): Didier & Séguy, 1952.Encycl. Ent.,A,28: 77.
Prosopocoilus suturalis: Benesh, 1960.Coleop. Cat., Suppl. 8: 74.
檢視標本:3 ♂,1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qū)福山郊野公園,海拔75 m,2020-07-13,齊志浩采。
分布: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海南;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半島地區(qū)。
Lucanus biplagiatusWestwood, 1855,Trans. Ent. Soc. Lond., 3: 200.
Dorcus biplagiatus: Arrow, 1937.Trans. Ent. Soc. Lond., 86(13): 242.
Prosopocoilus biplagiatus: Benesh, 1960.Coleop. Cat., Suppl., 8: 63.
檢視標本:未檢視到標本,參考《Stag Beetles of China Ⅱ》。
分布: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西藏;印度(北部和東北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北部);馬來半島地區(qū)。
Metopodontus spineusDidier, 1927.Bull. Soc. Ent. Fr., 60: 38.
Prosopocoilus spineus: Benesh, 1960.Coleop. Cat., Suppl. 8: 74.
檢視標本:1♀(圖1、圖2),福建省邵武市龍湖林場(中國昆蟲學第一營地)(圖3),海拔430 m,2020-08-05,黃予陽采(排水溝內(nèi)采集)。 3♂(圖4A~圖4C),1♀(圖4E),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大明山,2007-07,采集人不詳;1♂(圖4D),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金秀瑤族自治縣大瑤山東側,海拔860 m,2015-05,馮文勇采。
分布: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越南(北部)。
圖1 紅背鋸鍬Prosopocoilus spineus (Didier, 1927) ♀(福建)Figure 1 Prosopocoilus spineus (Didier, 1927) ♀(Fujian)
圖2 紅背鋸鍬Prosopocoilus spineus (Didier, 1927) ♀活體圖(福建)Figure 2 Prosopocoilus spineus (Didier, 1927) ♀alive status (Fujian)
圖4 紅背鋸鍬Prosopocoilus spineus (Didier, 1927) 背面觀(廣西)Figure 4 Prosopocoilus spineus (Didier, 1927) dorsal view (Guangxi)
1.色型不唯一,后足脛節(jié)內(nèi)側近端部強烈內(nèi)凹,端部明顯外凸呈刺突狀……………………………………………………………………………………………………色型唯一,后足脛節(jié)內(nèi)側近端部不強烈內(nèi)凹2紅背鋸鍬P. spineus…………………………………………………2.背部整體純黑色3…………………………………………………………………………………背部整體非純黑色5………………………………………………………………………………3.眼部后側有一明顯尖銳凸起歐文鋸鍬中國亞種P. oweni melli………………………………眼部后側無明顯尖銳凸起4………………………………………………………………………4.眼緣較細短,分割不及或約為眼部的一半,上顎基部一齒孔夫子鋸鍬P. confucius…………眼緣較粗長,分割略微超過眼部的一半,上顎基部兩齒,第二齒不對等著生圓翅鋸鍬P. forficula……………………………………………………………………………………………5.背部整體黃褐色或紅褐色,頭前中部有兩個尖端黑色的凸點兩點赤鋸鍬普通亞種P. astacoides blanchardi……………………………………………………………………………………背部整體黃、黑色,或黃褐、黑色,頭前中部無凸點6……………………………………………6.頭部黃、黑色,黑色部分呈Y 字形斑紋Y 紋鋸鍬P. suturalis…………………………………頭部純黑色或后部兩側具不明顯黃褐色斑,無黑色Y 字形斑紋黃紋鋸鍬P. biplagiatus……
1.鞘翅端部平截,近乎平直紅背鋸鍬P. spineus…………………………………………………鞘翅端部不平截,呈一定弧度2…………………………………………………………………2.眼部后側有一明顯凸起歐文鋸鍬中國亞種P. oweni melli……………………………………眼部后側無明顯凸起3……………………………………………………………………………3.背部整體純黑色4…………………………………………………………………………………
………………………………………………………………………………4.眼緣較短,分割不及眼部一半,前胸背板兩側前角指向前側方.孔夫子鋸鍬P. confucius背部整體非純黑色5……眼緣較長,分割略微超過眼部一半,前胸背板兩側前角指向前方圓翅鋸鍬P. forficula……5.背部整體黃褐色或紅褐色,前胸背板中間無黑色條帶兩點赤鋸鍬普通亞種P. astacoides blanchardi……………………………………………………………………………………………背部整體黃、黑色,或紅褐、黑色,前胸背板中間有黑色條帶6…………………………………6.眼緣較短,分割不及或約為眼部一半Y 紋鋸鍬P. suturalis……………………………………眼緣較長,分割超過眼部一半黃紋鋸鍬P. biplagiatus…………………………………………
雌(圖1、圖2):體長21.9 mm(含上顎),體寬8.6 mm,背面觀整體黑色,頭部及前胸背板亞光,鞘翅光亮。 上顎尖銳具一內(nèi)齒,觸角10 節(jié),末3 節(jié)膨大。 眼緣較發(fā)達,分割達到眼部的一半。 上顎基部、頭部、前胸背板前部兩側密布刻點。 前胸背板兩側前角指向前方,明顯凸出;前胸背板側緣圓潤,在近基部收縮,后緣較平直。 鞘翅拉長,中部漆黑光亮,兩側亞光,有不明顯的細小刻點,前緣兩端各有一小凸點;鞘翅端部平截,近乎平直。 小盾片近倒五邊形。 前足脛節(jié)高度外彎具明顯弧度,外側齒很小,連續(xù),不明顯,僅在近端部具3~4 個較大的齒;中足脛節(jié)中部外側有一極不明顯的小齒,后足脛節(jié)外側無齒。 腹面觀整體黑色,頭部、前胸腹板較多刻點,頜布滿刻點。 前胸腹板前后緣與頭部、中胸相接部分密布金黃色剛毛,前胸腹板突明顯凸起。
雄(圖4A~圖4D):福建未采獲,參考廣西同種雄蟲形態(tài)。
分布:福建(邵武)、廣東、廣西、云南;越南(北部)。
與大多數(shù)鍬甲一樣,鋸鍬屬雌性成蟲將卵產(chǎn)在朽木中,幼蟲孵化后以朽木為食,促進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zhì)循環(huán),是重要的分解者。 末齡幼蟲在朽木中化蛹,羽化并經(jīng)過蟄伏后,成蟲爬出朽木開始活動,其常以殼斗科植物等闊葉木樹干或樹洞中流出的樹汁為食。 雄性成蟲通常個體較大,上顎發(fā)達多變,用于爭奪棲息地、食物及配偶,有的還可協(xié)助交配;雌性成蟲體型相對小,上顎短,主要用于協(xié)助產(chǎn)卵及爭奪食物等。 大多數(shù)成蟲有趨光性,可以在夜間通過燈誘法進行誘集,也可在其棲息的樹干、樹洞及朽木中采集到。 不同屬或不同種類的鍬甲,對棲息的樹木及選擇產(chǎn)卵的朽木種類具有特殊偏好。 通常情況下,一片森林里的鍬甲物種多樣性可以體現(xiàn)出該森林生態(tài)狀況的部分指標,可作為生態(tài)指示物種。 鍬甲科的多樣性對研究物種演化、昆蟲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演替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致謝: 感謝湖南長沙黃予陽小朋友采集并贈送了福建的雌蟲標本,福州劉鵬宇先生提供福建鋸鍬屬相關信息,廈門大學吳瓏先生提供部分文獻,廣東汕頭詹程輝先生提供了廣西大明山的標本,廣西金秀馮文勇先生采集并提供了大瑤山的黑色型雄蟲標本。 感謝中國昆蟲學第一營地石秀紅女士在科考期間給予的幫助與支持,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鄭昱辰先生對檢索表提出的修改建議,福建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宋海天先生對本文初稿提出的寶貴建議。 還要感謝父母一直以來的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