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潔 范秀洪
紫砂壺有著豐富多彩的造型,其創(chuàng)作主題亦形式多變,紫砂藝術的創(chuàng)作可以一代一代地傳承接續(xù),它可以是古典的,彌漫著古老的氣息;它也可以是新穎的,充滿著創(chuàng)意的閃光。當代紫砂壺藝術創(chuàng)作承前啟后,在最關鍵的地方展示出自身的藝術價值,這種價值推動了紫砂整個行業(yè)的繁榮,也讓時代銘記住了這個時代的創(chuàng)作者。宜興紫砂壺歷來就有著包容并續(xù)的藝術特征,在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紫砂壺吸收了很多其他藝術門類中的各種創(chuàng)意元素,將其融入到自身的藝術體系之中,用紫砂特有的語言講述著璀璨的中國故事。
眼前的這件作品“琴海韻律”壺是從古琴中獲得的創(chuàng)作靈感,以韻律為文化內核,將古琴之造型與紫砂壺之結構融合在了一起,塑造出了一把仿佛不斷律動的紫砂壺。一般而言,喝茶用的茶壺和中國的古琴風馬牛不相及,兩者似乎從無交集。單純從形體上來說,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如何讓一把壺看起來如同一把琴,是需要深入的思考和巧妙的演繹的。
作品“琴海韻律”壺在設計的時候,并非是生搬硬套地將琴的形狀挪用到紫砂壺當中,而是借用音樂無形無質的特點,將其與同樣無形的水流結合起來,借用紫砂壺中對水的塑造方法,將音律的“形狀”帶到了紫砂壺中。這把壺的壺面線條柔和,身筒的塑造中看不到任何凸起的棱角和冷硬的線條,無肩嵌蓋設計使得壺蓋完全與壺身融為一體,圓形的壺蓋表面順勢接續(xù)壺面的曲線,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順暢的橢圓。這樣的壺身降低了整體的重心,讓茶壺看起來更為平穩(wěn),也為壺鈕的塑造提供了方便,壺鈕的高度可以具有更大的彈性空間,在這里就采用了一枚圓形壺鈕,這種壺鈕并不多見,鑲接時鈕座明接,塑造出如同水浪一般的拱起效果,這就如同旭日東升,圓月將落,憑空構筑了一條水平面,也為后續(xù)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基礎。
《琴海韻律》
在壺身、壺蓋、壺鈕提供了一個穩(wěn)固的基礎以后,對于壺把的設計就采用了極為大膽的變化,并未采用傳統(tǒng)的圈把,而是完全創(chuàng)新形象的如意壺柄設計,整個壺柄如同從壺身中央延伸而下的水浪,上部暗接,下部明接,左右兩根棱線貫穿始終,先粗后細,就如一柄玉如意一般挺立在壺尾,這樣的造型與壺鈕相互呼應,讓人感受到水波的存在,而整個壺體就如同連成一片的水面,水波醞釀,再怎么起起伏伏,始終都是一體。前端壺流的造型相對于壺柄收斂了許多,唯有左右對稱的棱線蜿蜒承轉,隱隱然與壺柄上的棱線連成一體,明明是二彎的流身,整個看來卻如同一彎一般干脆。
前后的棱線仿佛通過壺身接續(xù),而作品“琴海韻律”壺的壺面亦是全新的設計,雖看起來依舊腹鼓飽滿,然而在壺面的整體線條上結合了壺面裝飾,進行起伏的塑造,用描金的手法在壺面上繪制了一段五線譜,樂譜前后婉轉,順應著壺面的起伏而起伏,五線譜裝飾的兩端隱沒,中央凸顯,整個形狀就如同橫過來的壺柄,而與之相呼應的則是壺鈕上的一枚音符,上下都在奏響著樂章,而起伏不定的壺面線條既似大海,又似音律,塑造出了一種屬于紫砂所特有的形體韻律感,讓人能夠感受到水流在流淌,音樂在律動,兩者似乎是獨立的,又好像完全地融為了一體,摸上去新奇有形,品味的卻是起伏律動的無形,創(chuàng)新的設計,精湛的工藝,就誕生了這樣一件獨特而又精美的全新紫砂壺藝作品。
紫砂壺是古樸而雅致的,將其同音律結合,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一件具有獨特藝術品味的作品。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包容,出乎很多人的認識,五線譜很早就已經(jīng)傳入中國,十七世紀的《律呂正義》續(xù)編就記述了五線譜的音階、唱名等內容,到了十九世紀已然在中國逐步地流傳和使用,在作品“琴海韻律”壺的裝飾主題中塑造五線譜并非是背離傳統(tǒng)的,更非是一種不倫不類的結合,在融入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造型創(chuàng)作之后,這樣的裝飾結合這樣的造型,顯然能更為生動地詮釋韻律這一主題,并從中衍生出美的訊息。
結語:作品“琴海韻律”壺是帶有創(chuàng)新思維模式,且兼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兩種性格的設計,在這樣的設計中,我們不僅收獲了形體上的美,更注入了創(chuàng)作精神和新穎的文化主題。紫砂陶藝本身就帶有一種獨特的節(jié)奏感,當我們拍打泥條,裁出泥片,塑出身筒,每一個步驟都有著特定的節(jié)奏,順應著這種節(jié)奏,創(chuàng)造出來的紫砂壺作品就能體現(xiàn)出我們所追求的精、氣、神、韻,就如同呼吸一般,順暢而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