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格
江南宜興自古以來就是以“風景秀美”而著稱于世,得益于其地處天目山余脈和太湖水域的交匯處,在擁有絕佳風景的同時,地下更是蘊藏著豐富的紫砂泥料,富含著石英、云母和鐵質(zhì)等等礦物質(zhì),在經(jīng)過高溫的燒制以后,形成了獨特的雙透氣孔結構,使得我們在沖泡茶葉的過程之中,可以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出茶葉最原始的滋味,同時還沒有熟湯氣,加之紫砂良好的肌理和可塑性,為紫砂藝人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千百年的紫砂歷史之中,許多的經(jīng)典造型成為了我們茶座之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雅器,陪伴著我們在休閑時間、在品茶賞壺之中修身養(yǎng)性,在這其中,石瓢壺可以說是常青的器型之一,無論怎么演變,都帶給我們更多的紫砂藝術魅力和文化內(nèi)涵。
我的這件紫砂作品《子冶石瓢壺》就是一把非常典型的石瓢器型之一,形態(tài)也是最為常見的石瓢形態(tài),骨架挺拔,清瘦矍鑠,非常具有質(zhì)感。此壺壺身呈現(xiàn)經(jīng)典的三角形形態(tài),壺底也制有傳統(tǒng)的小足,起到了很好的實用功能,同時又使得整器看起來更加地具有層次感,壺嘴炮管直流,出水非常的爽利,與之遙相呼應的端把則是三角形形態(tài),端握舒適,和壺身組合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蓋壓合壺口,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上面的橋型壺鈕則更加地凸顯出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韻味。石瓢壺向來以“跌不破的形”在紫砂圈里面著名,其中的意思就是說三角形的壺身非常具有鮮明的特征,特別是子冶石瓢的款式,更是把三角形的姿態(tài)演繹到了極致,從而使得其壺口比較狹窄,壺身也更加挺拔。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子冶石瓢壺》,非常符合我們對石瓢壺形態(tài)的審美和藝術的追求,特別是在器型的把握方面和陶刻裝飾方面更是爐火純青,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使用這樣的一把紫砂壺飲茶品茗,會讓我們感受到紫砂經(jīng)典器型的無窮魅力,特別是出水非常的爽利,適合大部分的茶葉沖泡,同時也能在長期的把玩過程之中體會到紫砂藝術的無窮魅力,感悟到在紫砂壺的外形背后,蘊藏著的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我們國人的精神追求。
《子冶石瓢》
這件作品的壺身延續(xù)了子冶石瓢的陶刻傳統(tǒng),采用了銘文的形式來裝飾壺身,“萬物過眼,即為吾有”的字眼充分地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使其更加具有濃郁的金石味道和人文氣息。眾所周知,子冶石瓢的作者是清代的瞿應紹,號子冶,是繼曼生、石梅后又一位與砂藝密切結合的擅長金石書畫的文人,他所裝飾的紫砂壺印章及書畫鐫刻,格調(diào)高雅,韻致怡人,世人稱為“三絕壺”。在今天,子冶石瓢多以陶刻裝飾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上面或鐫刻梅花、竹子等等,或銘文,以彰顯情趣心志,頗具味道。我的這件《子冶石瓢》呈現(xiàn)出來的三角形形態(tài)區(qū)別于后來的景舟石瓢、漢棠石瓢等等,壺身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沒有為了實用性而使得壺口開闊,以迎合實際的使用,而是堅守筆挺的骨架,以清瘦的姿態(tài)示人,仿佛一位倔強的中國文人,留給我們深刻的印象,所以許多的藝術家喜歡在子冶石瓢之上留下自己的墨寶來鐫刻紀念,也是這種文人風骨的世代傳承和薪火延續(xù),直到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激勵著更多的紫砂藝人不忘初心、匠心守正,把紫砂藝術發(fā)揚光大,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結語:紫砂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全手工的成型技藝,宜興的紫砂藝人運用自己聰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演繹出一件件精妙絕倫的紫砂藝術精品,同時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不斷地汲取營養(yǎng),堅守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作品,石瓢壺作為從東坡先生這里就開始流傳的器型之一,深受我們廣大壺友的喜愛和青睞,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更加具有歷史韻味,也讓我們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