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國華
陶瓷的裝飾形式總體可分為胎裝飾、釉裝飾、彩繪裝飾三類:
胎裝飾,對坯胎進行。有堆塑、貼塑、印花、刻花、劃花、剔花、雕花、鏤花等工藝技法;
釉裝飾,對坯胎進行。將在釉中摻入不同金屬氧化物和天然礦石為著色劑的顏色釉,用蘸釉、蕩釉、刷釉、吹釉、澆釉等工藝技法施于坯胎之上,達到遮蓋胎體、美化器物、利于使用的裝飾功能;
彩繪裝飾,利用含金屬氧化物的礦物質彩料在坯胎或素瓷胎上描繪紋飾。用于彩繪的彩料有三類,“彩料在釉下并且同胎面緊密結合的是釉下彩;彩料不同胎體結合而被夾在上下兩層釉汁中間的叫釉中彩;彩料固化于釉面并整體或部分直接露于外者稱釉上彩”,與彩料相對應的彩繪工藝有釉上彩繪、釉中彩繪、釉下彩繪。
我的陶瓷藝術作品涉及了胎裝飾和彩繪裝飾,是融合了雕刻、刀筆書法、彩繪、顏色釉等裝飾工藝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
雕刻和刀筆書法都是以刀為工具的工藝技法。
在瓷器的坯胎上以刀為工具裝飾紋飾,啟于宋代定窯。定窯瓷器的“裝飾手法從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后有劃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種?!袒ㄊ怯玫蹲釉谔ス巧峡坛傻模玫倪€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線較寬,坡度大,圖像剛勁有力。有時候劃花和刻花也常出現在同一器物上??虅澋幕y早期有蓮瓣紋、纏枝菊紋和蕉葉紋、回紋等,稍后又出現花果、蓮鴨、魚水、云龍等紋飾,而且在圖案一側常劃一細線,以凸出圖像的立體感”。刀筆書法在定窯瓷中已有,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的外底就鐫刻了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質韞珠光堪作鑒,紋鏤花鳥具傳神。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青花、粉彩、新彩都是以毛筆為工具的工藝技法,粉彩和新彩屬釉上彩料(在施釉后入窯燒成的素瓷胎上彩繪),青花屬釉下彩料(在未施釉的坯胎上彩繪)。
以毛筆為工具在瓷器上描繪紋飾,啟于唐代湖南長沙銅官窯創(chuàng)燒的釉下彩繪瓷,繼而是宋代磁洲窯創(chuàng)燒的白地黑花瓷,再則就是元代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燒的青花瓷。
元青花,以含氧化鈷的礦物質原料為彩繪顏料,先在坯胎上描繪紋飾,然后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性燒制而成,紋飾呈藍色。
粉彩,出現于清代康熙晚期,“以鉀、鉛、硅為主與不同的單一發(fā)色金屬氧化物配制而成的粉彩顏料,可分為紅料、綠料、藍料、黃料、白料等五個系列,每個系列又分深淺濃淡若干色調”,可仿效國畫的藝術效果。粉彩瓷,在經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彩繪紋飾,然后入窯經低溫二次燒成。
新彩,出現于清代晚期,色料“由銅、鐵、錫、錳、鈷等金屬氧化物與各種硅酸鹽溶劑相配煉制而成,除了紅、黃、西赤與麻色不能調色外,其余各色可視畫面需要相互調配”,可仿效國畫、水彩畫、油畫的藝術效果。新彩瓷,在經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彩繪紋飾,然后入窯經低溫二次燒成。
顏色釉在我的作品中是作為彩繪顏料使用的。開創(chuàng)以顏色釉作為彩繪顏料進行彩繪裝飾技藝的是我們的前輩潘庸秉、潘文復先生(倆位都是陶瓷美術家)。潘庸秉先生首開以顏色釉與繪畫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創(chuàng)作了《色釉堆雕·青天云鶴》茶具(1956年)。潘文復先生“從1962年起,以中國與德國、保加利亞、捷克合作研究成果《景德鎮(zhèn)顏色釉技術合作報告》為基礎,潛心研究顏色釉配方,并在顏色釉與粉彩藝術瓷的裝飾做出了成績”,并在20世紀70年代首創(chuàng)了以高溫顏色釉作為彩繪顏料的彩繪作品——《高溫顏色釉·金色桂林》。以高溫顏色釉作為彩繪顏料在瓷上彩繪,可在釉下,也可在釉上,是把多種燒成要求不同的高溫色釉控制在同一的燒成條件下,高溫一次燒成。可仿效國畫、油畫的藝術效果。
我入行陶瓷已有三十余年,主攻粉彩、新彩、青花、顏色釉、釉中彩和雕刻。
刀筆書法綜合裝飾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我經過多年不斷思考、學習、探索、研究、實踐,慢慢培養(yǎng)出來的個性風格,綜合利用了顏色釉、雕刻、刀筆書法、粉彩釉上繪畫等裝飾工藝,將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表現在瓷器之上。
刀筆書法綜合裝飾,需要有扎實的繪畫、書法功夫,需要熟諳陶瓷彩繪、雕刻技藝。在瓷上彩繪是以國畫為基礎的,引用了國畫的美術理論和表現技法;瓷上書法引用中國傳統書法的理論和章法,技法則引用了雕刻技藝,以刀代筆在瓷上鐫刻文字,不僅要練就能表現書法之筆觸的本領,更要使作品既保持金石韻味,又具有筆墨淋漓的水墨情趣。
以我的作品為例,讓大家對刀筆書法綜合裝飾有一個感性認識:
1、取材于敦煌壁畫的瓷板畫《敦煌印象》。
敦煌壁畫的題材相當豐富,有佛像畫、經變畫、人像畫、裝飾畫、故事畫、山水畫等,是世界文化遺產、全人類的文化藝術瑰寶。
宗教藝術是敦煌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種佛像、菩薩、天龍八部等。我特別研究了天龍八部中的飛天。“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xiāng)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佛教天人和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圓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憑借飄逸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chuàng)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p>
我認為,飛天的形象達到了信仰與審美、理想與現實的統一,所以在構思《敦煌印象》時,選擇了以飛天為主題,傾向于以顏色釉堆雕展現其空靈、歡樂的精神境界和雍容華貴的民族風格。我設計了四步工序:1)、在瓷板坯胎上以白描技法描繪出飛天的輪廓;2)、以堆雕的手法層層堆積、層層擴展,將主題雕刻出飛天的完整畫面;3)、以顏色釉作為彩料噴施于坯體;4)、入窯經1350度高溫燒成。
《敦煌印象》的藝術特點有三:1)飛天人物的塑造,運用了焦點透視法,使畫面形象的立體感更強;2)凹凸法的引入,增強了畫面的浮雕效果;3)以顏色釉作為彩料,使畫面的色彩更艷亮,更富于裝飾性。
2、取材于現實生活的瓷板畫《太湖石》。
《太湖石》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上海豫園的太湖石“玉玲瓏”。站在高約3米、寬約1.5米、厚約80厘米、重量3噸左右的“玉玲瓏”身邊,看著具有皺、漏、瘦、透之美的太湖石,腦際浮現了明·唐寅的題畫詩:“太湖西岸景蕭疏,竹外山旋碧玉螺。明月一天風滿地,爽人秋意不須多”,心中閃現出一個念頭——若是以“玉玲瓏”為原型,創(chuàng)作一幅寓意幸福安康、生活美好的貫穿天地靈氣的聚有文人墨客審美情趣的太湖石瓷板畫,不是很有新意嗎?
從上海豫園歸來,我立刻投入了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的工序比較多:1)、根據自己在上海豫園寫生的太湖石“玉玲瓏”草稿,在瓷板坯胎上以白描技法描繪出“玉玲瓏”的輪廓;2)、用雕刻手法仔細剔掉多余的部分,完成“玉玲瓏”的造型;3)、以刀代筆,在瓷板的坯胎上刻寫明·唐寅的題畫詩:“太湖西岸景蕭疏,竹外山旋碧玉螺。明月一天風滿地,爽人秋意不須多”;4)、將高白釉噴施于坯體,入窯經1350度的高溫燒成;5)、用粉彩朱明料在雕刻好的“玉玲瓏”上精細描繪出太湖石的皺、漏、瘦、透;6)、等朱明料干后,再用煤油打底;7)、等煤油干后再用粉彩水料顏色上色;8)、入窯經800度二次燒制,完成整個作品。
多年的創(chuàng)作經歷讓我悟得,創(chuàng)作刀筆書法綜合裝飾陶瓷藝術作品,需要培養(yǎng)綜合素質,不僅要有扎實的繪畫、書法、彩繪、雕刻功夫,更要有豐富的閱歷、知識、學識,最重要的是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