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虛擬世界的法律不是外部強加的規(guī)制,而是自我生成的規(guī)范,它們是在一個復雜的多維時空中的算法,算法就是虛擬世界的法律化顯示。由此,虛擬世界的法則就不是利用的功能關系,既不是功利主義的“人是衡量尺度”的利益關系,也不是基于個體權利之上的群己權界關系,而是自由的本真性關系。
今天,高新科技在數(shù)字網(wǎng)絡尤其是與人工智能的結合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在法律領域,人工智能以及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對于傳統(tǒng)法學的沖擊還是巨大的。如何應對這一波高新科技帶給法律規(guī)范的沖擊,如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成果,對高新科技的法律侵入予以理性化的管控,以避免受其宰制,成為近期法學理論界的熱點。相關的研究議題很多,從立法到司法,從知識產(chǎn)權、民商法到行政法,還有法理學、法哲學等,成果可謂非常豐厚。但是,我檢點了這些研究議題及其成果,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那就是,現(xiàn)有的研究幾乎都是基于人本主義的思維路徑,所考慮的都是如何從人的主體視角來規(guī)制人工智能與數(shù)字互聯(lián)網(wǎng)的運行規(guī)則,其依據(jù)的乃是所謂弱人工智能時代的科技前景,而很少展望或面對未來的強人工智能時代及其與數(shù)字互聯(lián)網(wǎng)的結合所形成的虛擬世界,尤其是這個虛擬世界所自我生成的算法、代碼和多元主體的規(guī)則體系對于人本化的法律規(guī)則的沖擊乃至顛覆。
本文不同于法學界主流的人本主義規(guī)制論的討論,而從一個更廣闊的非人的視野,來想象一個高于人的智能主體所形成的虛擬世界的法律規(guī)則問題,并探討一下它們的特征。當然,對于這個人的現(xiàn)有智力還難以企及的未來領域,我們的論述某種意義上都屬于一些猜測或想象,但想象力從來都是人類超越自身局限的動力,是指引我們不斷前行的燈塔?;赝麣v史,人類之所以從農(nóng)耕文明走向工業(yè)文明,憑借的就是思想創(chuàng)造的想象力;現(xiàn)今我們步入更高一輪的高新科技的文明,為了人類在這個自我創(chuàng)造的文明中不至于被人造物所反制,受制于自己的制造物,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更應該解放思想,大膽激發(fā)想象力,去描繪或猜測未來虛擬世界的生成法則,并尋找人類擺脫遭其宰制的方式。相比之下,西方的科幻文學走在了前頭,它們以文學藝術特有的想象力,富有刺激性地展示了一個未來虛擬世界的圖景,從而驚醒著社會科學的方法論轉向。例如,《弗蘭肯斯坦》《黑客帝國》《銀翼殺手》《頭號玩家》等,就從多個層面揭示了未來的人工智能世界以及人類面臨的多重困境。我覺得法學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弱人工智能時代的人化管制思維模式,而是要勇敢面對非人的人造人世界,探尋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體系以及與既有的人的法律規(guī)則的關系。
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淺而大膽的思考,我認為未來的虛擬世界是一個迥異于現(xiàn)有人際關系的新世界,對于這個世界的法理學思考的切入點,還要從現(xiàn)行的傳統(tǒng)法律觀開始,我們或許只能從對比中,才能獲得某些關于未來世界的猜測與假設,脫離現(xiàn)有的思維模式,似乎也很難直接感知和理解那個迥異的不可言說的世界及其運行的規(guī)則系統(tǒng)。所以,還是要從傳統(tǒng)法理學的前提預設,即追問法律是什么開始。
一、傳統(tǒng)法理學的四個基本特征
法律是什么?這是法學界歷久彌新的老問題,但卻關涉法律化的根本。從這個維度審視虛擬世界的法律化問題,也是本文首要的契入點。按照一般教科書的觀點,法律是具有一定約束力的社會行為規(guī)則。這個約束力來自傳統(tǒng)道德禮儀,來自神法與自然法。但進入現(xiàn)代社會之后,法律主要還是來自國家立法的強制規(guī)范,即通過一套組織性的外部規(guī)范約束人的行為。一個現(xiàn)實的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一個由具有一定約束力的法律規(guī)范所構成的共同體。
但是,上述觀點受到以哈耶克為代表的保守自由主義的挑戰(zhàn)。哈耶克認為,這種法律觀只是描述了法律的外部特征,并沒有理解法的本質(zhì)。在他看來,法律從根本性上說是一種自由的規(guī)則,其約束力不在于外部組織體制的強制,而是促成人類利益得以實現(xiàn)的基本規(guī)則所自發(fā)生成的,強制性懲罰只是表面的現(xiàn)象,自由的擴展以及正義實施才是法律得以存續(xù)的根本。[1]為此,他區(qū)分了兩種法律,一種是基于立法的法律;一種是自我生成的法律,前者是國家主義的法律觀,后者是自由主義的法律觀;前者構成實證法學,后者構成普通法學。
兩種法律觀在現(xiàn)實世界的歷史運行中,確實曾經(jīng)引發(fā)關于法律古今之變的分歧,以及普通法和羅馬法兩大法系、私法與公法兩種形態(tài)之分野。但是,如果換一個維度,從人類歷史的大視野來看,上述的兩種乃至多種法律觀之間的對立和分野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實際上它們都是屬于人本化的法律觀,共享著一些未曾觸及的理論預設。我大致總結了一下,它們至少包括如下四個方面的共同特征。
第一,人類中心主義。
總的來說,迄今為止,幾乎所有的法律觀,它們都是法律上的人類中心主義,雖然各派法學對于何為“人類”有一個個體性的人還是集體性的人之辨析,但無論如何,在法律是規(guī)范人的行為而不是規(guī)范非人的物質(zhì)實體上,它們的觀點是一致的。因此,人是法律的主體,或被法律賦予一種人格,人因為法律人格而成為法律世界的主體或自主性載體。固然,法律化過程還觸及大量的非人的事物,例如所有物、自然物乃至勞動產(chǎn)品,乃至各種社會組織體,諸如公司、社團、國家等,以及抽象產(chǎn)品,諸如貨幣、債券、信用、信息等,但是這些看上去非人化的對象物,都被打上人格化的烙印,都是從屬于人的,具有自己的法律地位和擬制出來的主體屬性。
第二,現(xiàn)實世界的時空結構。
在傳統(tǒng)法理學看來,人的行為之有效性必須是在一個具體的時空結構里達成,這是法律訴訟的基本背景,也是處理法律關系的基本前提。人的行為以及抽象化的擬制法人的行為,脫離不了現(xiàn)實時空的結構,法律關系的基本因果鏈條必須是在一個牛頓的物理時空中得以呈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的法律結構無疑是一個四維的自然時空結構。法律化世界是以牛頓物理學的四維時空為樞紐而形成的生活世界,是以人的行為在四維時空中的展開為依托的,是在牛頓時空的擬人化場景中得以實現(xiàn)的,因此,脫離這個牛頓時空結構就成為與法律無涉的領域,例如人的心理世界以及夢幻世界乃至神靈世界等,就不屬于法律規(guī)范的范圍。
第三,法律的擬制賦權功能。
應該指出,法律規(guī)范不同于其他規(guī)范系統(tǒng)的地方,是人的法律具有一種特別的賦權技藝,即通過把人和人的行為之法律賦權的擬制功能,從而構造了一個法律自成一體的規(guī)范體系。一切人、物和人的行為以及制造物,因為這套賦權技藝而具有了權利—權力的法律屬性,由此法律成為一個可以脫離具體的人的行為而抽象運行的自主性體系,或者說,法律是一套使人的行為得以抽象化的技藝,其中最主要的技藝是法律擬制。法律擬制是指為了某種法律目的,而人為地將不等同者等同視之,試圖使不等同者發(fā)生相同法律效果的決斷性虛構。擬制是一種法律思維,它具備三個基本功能——定奪功能、制度發(fā)展功能和制度解釋功能,法律擬制自古羅馬時期就被廣泛應用,是法律文明向前發(fā)展的助推器之一。[2]這種發(fā)展到最后,還能從法律擬制延伸出政治擬制。[3]法律主體問題上的擬制,是一種人格化的抽象過程,通過抽象化地賦予非人事物以人格化,即予以法人賦權,從而實現(xiàn)了規(guī)范人的行為以及相關制造物的功能。
第四,法律的諸多價值之證成。
法律具有價值證成的蘊含,也就是說,法律以及制度化的抽象權利形式使得人類在牛頓時空中達到了最大化的解放,達到了一種擴展性的自由發(fā)展,盡管這種自由解放是以人的自我規(guī)范或強制性規(guī)范為前提的。換言之,法律化的價值是一種消極意義上的價值,通過規(guī)范與約束自己的行為而獲得自由、正義與平等以及和平、福祉等人類社會的諸價值。[4]總之,法律作為一套貫穿著消極性價值的意義體系,它們最終是服務于人類自身的,是一種不同于自然規(guī)律的人本主義規(guī)范體系。由此,法律便與道德倫理乃至宗教神學具有了價值意義上的相關性,但法律化與它們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法律的消極本性,即通過合法與非法而不是道德與否乃至信仰價值,來判定人的權利義務邊界,并通過外部組織的強制約束力即國家強制來維系法律的規(guī)范性之實施。
在我看來,上述四點構成了傳統(tǒng)法理學的基本特征,也是現(xiàn)行實證法律運行的基本前提和規(guī)制人類行為世界的基本準則。但是,這些行之有效的延續(xù)幾千年的人的法律,卻在晚近以來受到高新科技的嚴峻挑戰(zhàn)。我們看到,人類社會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拐點,今天我們生活的世界早已不是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世界,新一輪的高新科技已經(jīng)切實地改變了我們寓居的世界,一個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區(qū)塊鏈、神經(jīng)科學和生物工程等高新科技而形成的“虛擬世界”,正真實而具體地嵌入我們的社會生活,深刻影響著我們習以為常的現(xiàn)實世界。
對于未來的虛擬世界以及人工智能的日新月異的飛速發(fā)展,我們至今所能知道的還是非常淺顯和微小,但有一點卻是明晰的,那就是這個世界不是人能夠憑借著現(xiàn)有的理性所能管控和規(guī)制的,人主導的世界一去不復返了,對此我們要有自覺和清醒的認識。
二、未來虛擬世界的法律化特征及其挑戰(zhàn)
從現(xiàn)有的高新科技來看,信息中介的大量運用,使人的認知從“反映論”的認識論發(fā)展到“虛擬論”的境地,人類實踐也從“現(xiàn)實性”必然關系領域進入到“可能性”的創(chuàng)造關系領域,它也勢必帶來法律認知的虛擬轉變,使法律思維不得不回歸虛擬特質(zhì)。[5]兩股對立的道德力量共同塑造了目前的未來愿景——一方是對走向人類解放的“美好新世界”的希望,另一方是對虛擬數(shù)字技術造成人類衰退、機器傷害人類、人類社會核心系統(tǒng)崩塌的深層次擔憂。盡管虛擬網(wǎng)絡作為一個真實嵌入我們社會生活的世界部分,就目前我們所能感知到的狀態(tài)來看,它并非一個完全徹底的魔幻世界,而是具有一定的運行機制和相關的規(guī)則體系,是人的理性和經(jīng)驗可以觸摸和交往以及溝通的世界。因此,把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秩序比附既有社會生活的規(guī)則秩序而稱為法律化問題,也未嘗不可,只是它們與人類既有的現(xiàn)實世界的法律化有著完全不同的結構、功能和規(guī)范化圖景,而且超出既有的法律規(guī)范的形態(tài)。對此,我們雖然不能準確認知,對照人類法律的四個基本預設,我們?nèi)匀豢梢圆聹y虛擬世界法律化的一些特征。
第一,非人類中心主義。
既然要思考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我們就要思考人類怎么到了世界的中心,怎么形成了人類中心主義?,F(xiàn)在流行一個來自地質(zhì)學的概念——“人類紀”(Anthropocene)?!叭祟惣o”指的是從今天這個點往前七萬年的歷史長河,在這個時間段中,我們?nèi)祟惓蔀橛绊懙厍蛎婷沧兓淖畲笠蛩?。這是一個很大的論題。過去七萬年里,人類成為改變地球面貌的最重要因素,就算不是最重要的角色,但至少也是非常接近之。[6]
虛擬世界的出現(xiàn),極為嚴峻地挑戰(zhàn)了人類中心主義和“人類紀”的世界歷史觀,并且在法律層面上,在制度運行中,對人類中心尤其是人格權利的主體性以及相關的一系列抽象衍生物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我們看到,在一個虛擬世界的網(wǎng)絡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法律人格褪色或裂變了,它們不可能再像現(xiàn)實世界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主體或主格出現(xiàn),也不再具有權利和利益以及價值指歸的權重地位,一套非人格的代碼或信息符號成為虛擬世界的運行單元。更為嚴峻的是,這套代碼或信息符號并不是唯一的,而是批量的甚至是無窮盡的。難以計算的無限的代碼或信息符號以非線性的方式,在一個疊加的多密度的虛擬世界中運行,人類的絕對性徹底消失了,這是一個去中心的或多中心的區(qū)塊鏈的世界格局。也就是說,人類中心坍臺了,人類至上性消失了,但世界依然在運行,虛擬世界并沒有因為現(xiàn)實世界的邏輯失效而虛無殆盡,恰恰相反,虛擬世界正是在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過程中,成功創(chuàng)生了一種新的機制模式,成就出迥異于現(xiàn)實世界的另一種真實世界,這個世界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人類中心主義或任何中心主義的喪失。
這里,我的主題不是全面審視虛擬世界,而是關注其法律化問題,即在一個去人格權利專屬的真實而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是否依然存在著一套正在生成的規(guī)則體系,這個規(guī)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顯然,過去那種人格權主導而其他皆為工具的人類中心主義,在這樣一個世界結構中逐漸消退了,這個世界的法則很可能是萬事萬物皆為中心,或者說,萬事萬物既以自己為中心而又彼此相互依存,相輔相成,互不為中心,這就是一種區(qū)塊鏈的分布式架構的存在方式,[7]也是虛擬世界的法則。其實關于這個法則,早在遠古時代就存在著并為思想家們所反復談及,例如,佛學精義中的“生滅”、老莊哲學中的“有無”,這些都是虛擬世界法律化的早期文本解釋。
當然,虛擬世界的法律化并非古典宗教與哲學的簡單翻版,而是在經(jīng)歷了一個人本主義的歷史階段以及由其創(chuàng)造出的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法律與科技成果的轉型之后所出現(xiàn)的新情況,其法律化的規(guī)則體系無疑要吸納既有法律制度的法則與價值之積淀,由此開出一個開放的自由擴展的多中心或無中心的區(qū)塊鏈的網(wǎng)絡新世界。至于其法律化機制的難題,在于虛擬世界畢竟首先是作為服務于人的工具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這個人造的虛擬世界卻反過來超出人類。無論如何,一種去法律人格主體的“新法律化”成為虛擬世界的基本法則,但這個法律化的成立顯然還需要其他前提,那就是其存在系于一個非線性的時空結構,一個不同于牛頓時空的更多維時空的世界圖景。
第二,非線性的多維時空結構。
人類中心主義或法律人格賦權是基于線性的牛頓時空,即在這樣一個現(xiàn)實世界之中,人得以通過一套自主化的自我賦權而把萬事萬物尤其是人造產(chǎn)品視為屬己的對象,進而成為人的所有物,服務于人的目的,這也就是法律意義上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但虛擬世界卻不系于這樣的四維時空,而是一個多維矩陣的時空結構。在這個世界中,沒有開始,沒有終結,而且時空相互轉化,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穿越或黑洞,對這種非線性的多維時空,我們在充滿大數(shù)據(jù)的互聯(lián)網(wǎng)中就可以感受到,而在一些科幻小說中它們得到富有想象力的描繪。其實,這種多維時空在現(xiàn)代物理學理論中也都有相關蹤跡。
非線性時空對法律人格化的最大沖擊,在于破除了人類中心主義法學的人格賦權的算法,使一種人與對象交互震動、交互塑造的超越算法成為虛擬世界運行的機制。法律賦權其實說到底不過是一種特定時空的算法,牛頓時空下的以人為中心的算法,賦予了人類個體行為之主動性和自主性,在這個現(xiàn)實世界只有人可以或能夠把時空過程中的萬事萬物——尤其是人造物——納入自己的能力支配之下,并且還可以通過作為工具化延伸的附屬品而把人的各種能力,尤其是心智能力蔓延到線性均衡的時空結構之中,從而為人所用。這是一種理想主義(唯心主義)加功利主義的物理學。這種物理學之法律化的體現(xiàn)就是人格賦權,并且利用法律擬制的方法把過去和未來時間中的以及不同空間距離中的各種事物(人造的和非人造的)納入這個人格權的等差關系之中,尤其是抽象化擬制的主觀權利譜系之中,以“人是萬事萬物的尺度”來判別對象之于人的意義與利益得失,故爾,理想主義與功利主義是實現(xiàn)這個人格化賦權的兩種法律化方法。
問題在于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不再處于線性的牛頓定律的法則之下,而是出現(xiàn)了多維可逆的時空倒置,空間和時間的距離與間隔不再成為問題,于是人的賦權擬制就失去了主導性的力量。在虛擬的網(wǎng)絡時空之中,任何一個單元都可以構成自我中心化的聚焦,并且相互制衡、相互超越,區(qū)塊鏈的信息聯(lián)系方式成為常態(tài),并由此徹底解構了任何意義上的中心主義,尤其是傳統(tǒng)哲學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賦權固然是存在的,但任何一個原點和單元都可以自主性地自我賦權,并且按照隨機的代碼或算法而把相關者聯(lián)系為一個世界譜系,于是那種基于人的理想和利益而聚焦的人格化賦權失去了主導性和唯一性,每個信息單元都是自主性的存在,都在矩陣性的區(qū)塊鏈的聯(lián)系中,在穿越與迭代的交匯信息潮流中生滅沉浮,大浪淘沙。
第三,多元主體的自適與極化。
關于人格賦權與抽象擬制,既有的法理學中已多有論述,本文前此也有概述,但對于虛擬世界的規(guī)則系統(tǒng),是否存在一個規(guī)則化或法律化的原則呢?目前理論界尚莫衷一是,但這個問題不可回避,因為虛擬世界以及各種運行在虛擬世界中的大數(shù)據(jù)、機器學習、云計算、區(qū)塊鏈等,都已經(jīng)客觀地存在了,并且處于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之中。對這個虛擬世界的運行規(guī)則,以及其迥異于人世規(guī)則的認知,我們卻還在一知半解的猜想之中。這固然是不得不如此,但除此之外,我們似乎還應該激發(fā)出一種想象力,就目前還處于端倪狀態(tài)的虛擬世界的運行機制,給予某種富有前瞻性的猜想。我認為未來的虛擬世界依然有自己的運行機制,它們不是毫無規(guī)則的一團亂麻或一種癔想性的黑洞,而是存在著某種超越我們既有認知結構的法則,我稱之為“法律化玄機”。
但這個“法律化玄機”迥然不同于我們既有的法律化機制,大膽的猜想,我認為它們有兩個最基本的支點,那就是多元主體的自適與極化。如果說現(xiàn)實世界法律化的核心方式是人格賦權與抽象擬制,那么,在一個虛擬世界的網(wǎng)絡時空中,其法律化的核心方式則是自適與極化。
關于“多元主體”,通過前文討論的去人類中心主義,我們大致可以理解這個虛擬世界的多元主體的自主存在特征,在此不再贅言,但何為“自適”呢?描述語義學也有過經(jīng)驗性的定義,即逍遙自得,但如果將其納入法律化視野,則意味著一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各主體單元的自主性活動。這個自適方式對應于人格化賦權,就是一種自我賦權,即任何一個虛擬世界的存在物都能或必定以自我為中心而賦予自身一種權能,它們可以自組織化、自創(chuàng)生化、自演變化,即完全自由自適的運行。這種“自適”是否意味著任意胡來呢?顯然不是,而是在極化的過程中獲得某種自我節(jié)制的平衡。所謂極化,就是多維時空中的自我自適的消耗邊界,即在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耗散結構中的一種無限量自適的對沖機制。也就是說,在虛擬世界多維時空中的任何一個單位信息能量都自我賦權為一種自主化的功能,即自適任爾,但這個自適的狀況并非沒有節(jié)制,而是受制于自己的代碼負載,并與相關世界中的各種其他能變量構成一種共振的關系,直到復合矩陣性中的多維關系達到一種極化的奇點,奇點就是極化的轉折性標志。[8]
從法律的視角來看,虛擬世界的法律不是外部強加的規(guī)制,而是自我生成的規(guī)范,它們是在一個復雜的多維時空中的算法,算法就是虛擬世界的法律化顯示。由此,虛擬世界的法則就不是利用的功能關系,既不是功利主義的“人是衡量尺度”的利益關系,也不是基于個體權利之上的群己權界關系,而是自由的本真性關系。這樣一個多中心的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法律算法,大致就是虛擬世界的基本生成圖景,也是我們理解虛擬世界法律化的一個基本構成特征,它們與以人類為主體的尤其是以個人權利為主體的法律賦權以及抽象擬制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其所達成的自適不是人類的自由,而是萬事萬物的自由,這個自由基于每個能量單元之代碼的算法,呈現(xiàn)為一種萬千世界的本真自由,當然,這種自由自適也有邊界,那就是在其極點的對沖之下,達到新一輪的生滅輪回。
第四,人工智能對人性價值的侵蝕。
在一個以經(jīng)濟效率以及發(fā)展主義為核心價值的社會里,這種由人工智能來規(guī)劃以及做決定的思維將無所不在,它出現(xiàn)在各個領域以及各種決策的情境中?,F(xiàn)在的算法的核心問題是預測性,當它比你還更了解你自己的時候,人是否就失去了人性意義上的自由?早在18世紀,德國美學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就提出了理性治理與自由之間的對立的問題。如果充滿著算法的理性安排,又何以安放人類對自由的追求?[9]社會科學關注的恰恰是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這種聯(lián)系所產(chǎn)生出來的,超越個體的簡單加總所形成的具有獨立存在意義的通感。唯有通過人類活生生的感受,才能夠體驗、理解,做到這種通感,這種存在無法用算法的預測來衡量,而這恰恰是人性的尊嚴價值。[10]
相比關心人類是否為人工智能所取代這樣久遠的時間問題,抑或思考人類心智與人工智能孰優(yōu)孰劣這樣的哲學問題,一個更緊迫也更現(xiàn)實的問題是人工智能在替代人類自由的意義上對人性的侵蝕。人工智能正在從虛擬生活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公共生活和組織生活,網(wǎng)絡世界的用戶關系正在侵蝕我們的人際關系與社會關系,虛擬社會和現(xiàn)實社會的界限也因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變得日漸模糊,未來社會將會成為人類心智與人工智能緊密聯(lián)結的復合體。隨著人工智能工具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人類個體的獨立性與自由性將會遭到極大削弱。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正在取代而不是輔助決策者去做決策,這使得人類作為決策者自主決策的意涵被侵蝕。隨著人類在一些方面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所完全取代,人類對人工智能的依賴不斷增強的趨勢將很難逆轉,這種過度依賴將容易造成人類總體的認知能力和決策能力退化。這也許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所講的“理性化牢籠”的終極形式。[11]
如此的虛擬世界實際上就對人類社會習以為常的各種價值包括法律化的諸價值——自由、正義、平等、效益、權利等,構成了強有力的沖擊。虛擬世界的法律化是否存在著某種價值,或者說,我們以前基于人類中心主義而設立的法律價值乃至道德價值,在一個虛擬世界中是否就全然失效了?人在虛擬世界中如何認知世界、認知自己并安頓自己呢?甚至,人是什么,價值是什么,主觀權利是什么,這些也都成為問題。過往的法律價值以及一系列制度設計都是基于人的尺度,價值是以人的利益偏好為坐標而設定出來,人格賦權、公民資格、自由、權利、公正、平等,都是在這樣的人性基點上獲得安頓和平衡的。但如果既有的人性和人的法律基點倒坍了,虛擬世界的多維時空又會呈現(xiàn)何種狀態(tài)呢?對于一個遠超出人的既有認知范圍的世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當然,上述問題就不是法律所能回答的,關于未來虛擬世界的規(guī)則所蘊含的價值,以及這些價值與人類目前主導的價值尤其是規(guī)范性價值,是相互接榫還是相互對峙,我們時至今日還沒有確切答案,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它們不可能與人類中心主義的主導價值完全一致。根據(jù)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技術快速增長可能出現(xiàn)支配性權力大于個人權利的情形,從而數(shù)字網(wǎng)絡技術和虛擬世界的發(fā)展很有可能威脅人類自由。[12]溫和懷疑主義的方法論未必導致徹底的悲觀主義,可以這樣說,未來的一切都處于巨大的不確定之中,人類對此應該有所警覺。
注釋:
[1][4]高全喜:《法律秩序與自由正義——哈耶克的法律與憲政思想》,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鄧正來:《規(guī)則·秩序·無知——關于哈耶克自由主義的研究》,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年。
[2]王晶晶:《法律擬制的正當性及其限度》,《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3]盧鵬:《擬制問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5]溫曉莉:《法律范式的轉換與法律虛擬》,《東方法學》,2012年第2期。
[6]參見吳冠軍:《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三個反思》,《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10期。
[7]關于區(qū)塊鏈對法律的影響,見鄭戈:《區(qū)塊鏈與未來法治》,《東方法學》,2018年第3期。
[8]關于奇點與我們的未來生活,參見雷·庫茲韋爾著,李慶誠、董振華、田源譯:《奇點臨近》,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年。
[9]許煜:《為何在人工智能時代重提美育的重要性》,澎湃新聞網(wǎng),2018年4月9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63536。
[10]胡安寧:《人心可以計算嗎?——人工智能與社會科學研究之關系》,《南國學術》,2017年第4期。
[11]盛思鑫:《誰在誤導你的決策——無處不在的守門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12]袁偉基、朱蘊齡:《大數(shù)據(jù)時代是否沖擊哈耶克的理論?》,羅衛(wèi)東、馮興元主編:《市場經(jīng)濟與企業(yè)家精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