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建懷
宋朝有多么重視讀書人?說出來也足以讓人驚嘆。
作為以后周殿前司都點檢,通過“陳橋兵變”武力奪權(quán)的趙匡胤當上皇帝后,對外首先是收復星羅棋布于各地的割據(jù)政權(quán),推進統(tǒng)一;對內(nèi)則是首倡科舉,興建學校,發(fā)展教育,培養(yǎng)人才。他安排專人和專項經(jīng)費,擴建了后周時代汴京(今河南開封)國子監(jiān)的學社和祠宇,在國子監(jiān)東、西兩廡板壁上繪制“先賢”“先儒”肖像,親自撰寫《孔子贊》《顏子贊》,國子監(jiān)開學之日,他還給來此學習的生員親賜酒菜果品,顯示了對天下讀書人的優(yōu)容與鼓勵。
宋太祖還改變以前偏重門第和出身的陋習,特別關(guān)注寒門學子,對于那些路途遙遠缺乏川資(路費)的考生,他下令給他們發(fā)放驛券、口券,使他們赴京沿途免費獲得各級官府的食宿招待,間接資助他們?nèi)刖└霸嚕瑸榇罅亢T子弟開辟了一條進入仕途的通道。而當他發(fā)現(xiàn)京考的禮部省試選拔的人才中有才學淺陋者,了解到科考中存在不公后,他又重啟自唐朝以來雖有、但并未制度化的殿試,據(jù)宋人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十六載,宋太祖曾說:“向者登科名級,多為勢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無謂也。今朕躬親臨試,以可否進退,盡革疇昔之弊矣。”自此,殿試遂成制度,與州試、省試并列為宋朝的三級考試制度。
宋人田況《儒林公議》中記載了一段關(guān)于宋太宗如何對待讀書人的話,說宋太宗每次科考放榜,凡三五名以前的進士,都會立馬得到重用,在地方上則大多任為相當于副州長、副郡守的通判,在中央則經(jīng)常讓他們直接進入史館,官居太史,均為顯要。
自太祖、太宗以降,宋朝當權(quán)者對讀書人的重視已然成為了國策,代代相傳,一以貫之。
對讀書人如此,對于讀書人中的魁首——狀元,則起點更高,提拔更快,“狀元登第者,不十馀年,皆望柄用”,往往十多年就成為朝廷大臣,重視和重用程度遠勝他者。因此,宋朝以狀元之身當上宰相的人也比比皆是,如呂蒙正、陳堯叟、王曾、李迪、蔡齊、王堯臣、何栗、梁克家、吳潛、文天祥等人都是。
田況還在文中描寫當時讀書人中了狀元后備受榮光的盛況說:“每殿廷臚傳第一,則公卿以下無不聳觀,雖至尊亦注視焉。自崇政殿出東華門,傳呼甚寵。觀者擁塞通衢,人摩肩不可過,錦韉繡轂角逐爭先,至有登屋而下瞰者,士庶傾羨,讙(huān,喧嘩;通“歡”,喜悅)動都邑。”從皇帝到百姓,對狀元的欣賞、寵幸、仰慕之情,無以復加,真是眾星捧月,榮耀無比。
而宋仁宗時期的名臣尹洙更是說了一段讀書人中狀元之后受寵到讓人驚異的話:“狀元登第,雖將兵數(shù)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可見宋朝把讀書人擺上了何種神圣的地位。
宋朝之所以重視讀書人,源于宋太祖對五代之亂和武將篡位的恐懼。立國之初,他曾在與宰相趙普的交談中表達出這種深深的憂慮,他說:“天下自唐季(唐末)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最關(guān)鍵的是帝位不穩(wěn),朝不保夕。而根本原因都是武將坐大、取而代之,“朝為仇敵,暮為君臣”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這讓同樣是通過兵變上位的宋太祖心有余悸。
為息兵戈,穩(wěn)權(quán)位,使自己的趙宋江山固若金湯,代代相傳,宋太祖著重推行文官政治,確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采取“偃武修文”之法,甚至“揚文抑武”,將讀書人地位無限拔高,將武將的地位一再降低,終于消滅了武將奪權(quán)易姓的可能。同時,對讀書人的重視,也最終成就了宋朝的文化盛世,故陳寅恪先生評價宋朝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p>
然而,凡事有一利則有一弊,正是這種對讀書人無以復加的重視和吹捧,將宋朝“重文輕武”“揚文抑武”的政策推向了極致。我們不要忽視的一點是,宋朝的“揚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抑武”的手段實現(xiàn)的,因為對任何一方的優(yōu)待,都是要以國家財力為支撐的,滿足了文人,便冷落了武將,減少了軍備的投入,從而削弱了武力。
“揚文”并非不好,但“揚文”伴隨著“抑武”,甚至通過“揚文”來“抑武”,后果就非常不妙了。長期的“揚文抑武”,導致了文化的極度繁榮,也導致了軍事的極度孱弱,宋朝兩次亡于異族的鐵蹄之下,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蒙元,正是這種政策和風氣發(fā)揮到極致的必然結(jié)果??梢哉f,宋朝的“揚文抑武”,繁盛了宋朝的文化,也成了國家滅亡的誘因之一。而這種結(jié)果,恐怕是最初的制度設(shè)計者宋太祖所未曾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