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貴
所謂眾口難調,原指飯菜難合眾人口味,引申意為難將眾人意見協調一致,亦喻指難讓所有人滿意。
就飯菜口味而言,緣于地理人文民族習俗諸因素影響,各地民眾口味迥異,遂生成風味各異的地方菜系。說白了,先有口味不同,后有“十大菜系”,而非相反。盡管食不果腹饑不擇食年代談不上協調眾口,但并未改變眾口難調原生本然狀態(tài)。若說眾口難調乃基于生物自然選擇的常態(tài),眾口一味則是基于社會特殊情形的非常態(tài)。
黑格爾開示:“存在即合理?!比缤埐穗y合眾人口味一樣,個人意見眾口難調也是客觀存在,非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且不同意見作為矛盾,正是事物發(fā)展內在動力。所謂“真理越辯越明”,強調是非曲直越辯論越抵近真理,進而藉以求同存異推進事物演進??鬃印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語,強調理性交流并不尋求雙方觀點一致,而是彼此尊重容納對方異見;非理性交流則或隱瞞觀點或了無思想或人云亦云,甚或剛愎自用黨同伐異。顯然,基于絕對一致的眾口一詞乃非理性狀態(tài),基于不同意見的眾口難調才是理性狀態(tài)。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被公認為人類理性思考和計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師生三人,被并稱為“古希臘三賢”。亞里士多德師從柏拉圖20多年間,深入研修恩師思想和古希臘各流派,漸次與老師觀點產生齟齬。驚世駭俗的是,他并未被老師光環(huán)蔽眼而放棄獨立思考,而是大聲喊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試想,設若“三賢”不是同樣基于對真理近乎“離經叛道”的執(zhí)著追求,會成就三代師徒“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思想豐碑,會留下“后浪推前浪”曠世美談嗎?
列寧說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瘪R克思語似乎為之詮釋:“在科學上是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勞苦,奮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峰?!彼^“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峰”的人,說穿了,其實就是有希望抵達和觸摸真理的人,這些人中翹楚自然貴為蕓蕓眾生中極少數。1600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布魯諾由于反對地心說,力推哥白尼日心說,后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并于當年在羅馬鮮花廣場被活活燒死,成為捍衛(wèi)真理的殉道者。后來實踐證明,布魯諾的觀點和主張完全正確,真理確實掌握在少數人手里。
現實悖論是,一方面,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另一方面,民主決策通用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希特勒瘋狂迫害猶太人時,先將愛因斯坦大街改名,再去其住處抄家,又以2萬馬克懸賞他的人頭。這些下三濫手段均可手到擒來,讓納粹棘手的是愛因斯坦的皇皇相對論。于是他們暗中作祟,先讓100位著名學者撰文公開反對相對論,繼而結集《100位教授的證明:愛因斯坦錯了》一書,覬覦用“多數”強調“正確”。時值愛因斯坦在美國講學,他看到書后不屑地揶揄:“要那么多人干什么?只要能證明我錯了,一個人就足夠,現在他們來了100個,其實一點也沒有用,100個零加起來還是零!”
對待認知正誤判斷,國人“祖宗之法”也具兩重慣性:強調“正”時,動用多數壓制少數;偏向“誤”時,夸大精英觀點否認多數意見。假如復加摻雜權力抑或被權威插足,便能將多數擠兌成少數,也能把少數虛張為多數。可見,舉凡事關公共利益重大決策,少數服從多數未嘗不失科學理性;而對于事關觀點正誤判定,少數服從多數則失之于簡單粗暴。事實上,人類史上不少慘痛教訓,就肇禍于打著少數服從多數正義旗號的“多數人暴力”,敬畏眾口難調保護少數意見永遠值得世人刻骨銘心。
面對眾口難調,對不同意見竭力排斥甚或大打出手,后果不堪設想。納粹高層權力爭斗向來尤烈,希特勒不止一次密令:內部爭論一定不能外泄。要命的是,無論希特勒下達多少道命令嚴禁爭論外泄,也不可能真正消除內部意見爭論的客觀存在,可以說,自他打壓屏蔽眾口難調之日起,就注定走向了自掘墳墓的不歸路。
眾口難調不僅是物競天擇自然法則使然的正常狀態(tài),而且是優(yōu)勝劣汰社會規(guī)律作用的健康樣貌。捍衛(wèi)之不被人為打破和惡意毀損,說到底,還得仰仗堅如磐石的民主制度和科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