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西子
內(nèi)容摘要:人們普遍認為余華文學作品有著狹隘和負面的女性觀,其筆下的女性角色性格傳統(tǒng)、單一且軟弱,然而這些評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以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和《兄弟》小說文本為范例,通過解讀多位女性角色的言語行為,發(fā)掘她們軟弱性格背后隱含著的堅強品質(zhì),揭示了余華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性格的多面性特點,彰顯了新舊社會交替時期女性地位的搖擺情形和傳統(tǒng)女性的覺醒意識,有助于改變對余華文學作品的片面認識。
關(guān)鍵詞:余華 女性角色 性格 多面性
從古至今,女性在社會各領(lǐng)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處的地位始終在發(fā)生著變化,這種變化也反映在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之中。從最開始“女性在歷史上是沒有地位的,是沒有話語權(quán)的,一直以來,女性都是使用男性話語說話,充當男性的傳聲筒,這就使得女性沒有自我,沒有地位”[1](P65),到“90代的女性文學強化并且超越了女性的主體意識,使女性文學進一步趨于成熟和對生命主體全方位的把握”[1](P65)。由此可見,隨著社會思想的進步及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女性的個性和地位也隨之發(fā)生變化。
余華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小說在中國當代文壇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社會和文學界對余華的文學作品有諸多的評論和分析,普遍認為:余華有男權(quán)主義傾向,其文學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是 傳統(tǒng)的、單一化的、軟弱的。時下這些評論不無道理,但它們往往局限于文學作品對女性角色的直覺和顯式刻畫,缺少對這些作品中女性角色性格的深層次分析,未能挖掘和發(fā)現(xiàn)這些女性角色在言語行為背后所展現(xiàn)的多面和復雜性格特征,具有一定的狹隘性。另一方面,余華的文學作品大量使用了現(xiàn)實主義手法,小說中看似獨立的角色實則是時代與現(xiàn)實的投影。我們在分析文學作品中某個或某些特定女性角色的同時,也是在分析那個時代的女性。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有它發(fā)生的原因,因此在分析女性角色的言行舉止時,情境的追溯與原因的探索是必不可少的。對余華及其文學作品的一些評論缺少該方面的探索和分析,導致它們得出的結(jié)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一.對余華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性格的評析
余華的文學作品運用了多種描述手法,從神態(tài)、外貌、語言、動作等多個方面,對女性角色進行細膩刻畫,勾勒出鮮明的性格特征。在他的精心雕琢下,不同個性的女性角色躍然紙上,栩栩如生,用她們的真誠、堅強與淳樸感動著讀者。圍繞余華及其文學作品對女性角色的刻畫與描寫,文學和社會界有諸多評論。王琨將余華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理解為了一種“活道具”與“附屬品”:“女人的在場,先是只作為一個活動著的男人的沉默背景或活道具而存在,進而是作為烘托男人主事的形象而存在”[7](P53),“余華在反英雄敘述男性命運的同時,在無意識中依然深陷男權(quán)中心主義的窠臼”[7](P53)。崔玉香指出:“余華的作品中有男權(quán)主義的傾向,并且為女性編織了難以逃脫傳統(tǒng)的窠臼”[5](P147)。武風云認為:“她們還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精神特征:首先是物品化特征……第二就是扁平化特征,他們?nèi)狈θ宋飸械男愿駨碗s性和靈魂沖突,整體上呈現(xiàn)單一化和平面化特點。第三就是依附化特征……這里主要是女性主體意識的喪失”[6](P1)。劉偉平提出“被壓抑的妻子”和“男性主導下的東方女性”一說,“從中可以窺視余華復雜,甚至是狹隘的女性觀”[8](P1)。這些評論普遍認為:余華筆下的女性角色都是單一、傳統(tǒng)和軟弱的,她們只具有封建性和附屬性。
本文以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和《兄弟》文學作品為例,選取了四位比較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通過深入分析文學作品對這些人物言語行為的刻畫,揭示她們軟弱性格背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諸多堅強品質(zhì),闡明堅強性格在這些人物中所呈現(xiàn)的多樣化內(nèi)涵,從而揭示余華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性格的多面性特點,彰顯新舊社會交替時期女性地位的搖擺狀況和傳統(tǒng)女性的覺醒意識。
二.孫光林母親:隱忍是一種堅強
孫光林的母親是《在細雨中呼喊》里的一個隱忍而溫和的角色。
蠻橫無理的父親一次一次將家里的米鹽搬到寡婦的家里,再在半夜溜回自己的被窩,母親對于這種行為視而不見,一忍再忍;即使父親成為了村里的一個笑話,受盡千夫所指,母親也從來沒有指責過父親一句;父親所有的無理取鬧,暴力與威脅都讓母親無數(shù)次在夜里哭泣,但她卻從來沒有當著孩子們的面,與父親發(fā)生爭吵,還總是溫柔地照顧著他。但是,在與王躍進一家爭奪自留地時,這位溫和的母親竟然勇敢地沖向王躍進,進行了第一次反抗。在父親一次又一次地跑向隔壁寡婦家時,母親在某一天沖動地撞向了田埂上的寡婦。母親兩次勇敢且沖動的舉動,都以失敗而告終。也許母親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沒有勝算,但她還是選擇了勇敢地去反抗,而不是和父親一樣,躲在嘈雜的人群里,不敢露面勸架。
母親這一女性角色好像本就應該是隱忍而溫和的,這源于舊社會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與社會倫理環(huán)境,母親天生就有一種卑微感。但通過書中的情節(jié)我們又可以看出母親是堅強的,遇見大事時,不會躲在一旁默不作聲。即使自己與對方實力懸殊,她也會勇敢地挺身而出。對比孫光林的父親,在熟人面前蠻橫無理,作威作福,大吵大鬧;遇到正經(jīng)事時卻縮頭縮腦,不敢露面。這樣看來,“母親這一角色是軟弱的”的說法明顯不成立。先前母親所表現(xiàn)出來的隱忍與溫和,可能是她主動選擇的。父親對于家里的一切不管不顧,母親念及三個幼小的孩子,出于對這個家庭的愛,處處都忍讓著父親,來維護這個即將崩塌的家庭,直到臨死之前才向父親控訴自己的不幸。一些評論認為這源于母親內(nèi)心的軟弱,這一觀點似乎有失偏頗:母親做了一輩子隱忍的老好人,卻沒有將多年來的怨憤帶到另一個世界,而是在死前才一吐為快。母親的隱忍是一種堅強,出于對于家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出于對年幼的孩子的疼愛與照顧,母親主動隱藏了自己的個性與脾氣,忍耐著丈夫的無理取鬧,夙興夜寐地修補家庭的裂隙。擁有這樣品質(zhì)的母親,怎么能被簡簡單單地歸結(jié)為“軟弱”。
“隱,指逃離生活的中心到邊緣地帶去;忍,是指面對苦難時候所表現(xiàn)的韌性,不輕易妥協(xié),不輕易放棄?!盵9](20)如果說家庭是一個“大我”,那么母親自身是一個“小我”。母親為了“大我”而犧牲了“小我”,她選擇成為一個隱忍的人,無論遭受了外界怎樣的攻擊,她都默默忍下,獨自承受著指責、流言與欺騙,而留給孩子的永遠是笑臉。這種隱忍所表現(xiàn)出來的堅韌力量,常常為人們所忽視,這就是是母親這個角色的另一面。如眾人所言,母親有時是軟弱的;但當她憑一己之力撐起整個家庭時,她也是堅強的。作品塑造出母親兼?zhèn)滠浫跖c堅強的復雜個性及其多面、矛盾的性格特征。
三.馮玉青:決絕是一種堅強
馮玉青是《在細雨中呼喊》里“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年輕女子”[2](P19)。在故事剛剛開始時,馮玉青好像是一個畏縮的姑娘。在尚不懂事的孫光平對馮玉青進行了突如其來的猥褻以后,馮玉青大吃一驚,但并沒有對此做出任何反抗,甚至連一兩句的謾罵都沒有?!坝心敲匆淮挝铱吹綄O光平和馮玉青迎面走到一起,孫光平露出討好的笑容,馮玉青鐵青著臉迅速走過”,這說明馮玉青并不是不介意孫光平的猥褻,她可能是因為害羞和畏縮而把這件事埋藏在心里。后來,馮玉青被王躍進欺騙并且遺棄之后,她一個人倔強地走到醫(yī)院,獨自做檢查,并在王躍進新婚之日去婚禮現(xiàn)場結(jié)繯以表達憤恨,鬧得新娘子大喊要自殺。
有學者對此予以了解釋,認為“馮玉青的軀體語言仍是男權(quán)文化為她規(guī)范過的,那分明是說:我早已是你的人了,你應該陪我去檢查,更應該娶我。是從一而終的男權(quán)文化的聲音”[10](P46)。然而,王躍進騙她、拋棄她,在大庭廣眾下羞辱她,如果她還選擇沉默,并且整個社會都對于這種齷齪的事情習以為常的話,那才叫男權(quán)對女權(quán)的完全性壓制。最后,馮玉青在做完檢查并確定無恙之后,沒有繼續(xù)找王躍進的麻煩,而是和一個貨郎私奔了。所以,在分析后我們可以得知,馮玉青并沒有被“從一而終的男權(quán)文化的聲音”所左右,她剛開始也是一個羞羞答答、畏畏縮縮的小姑娘,之后卻蛻變?yōu)橐粋€果斷決絕的成熟女子。在文學作品中,馮玉青的行為“給當時的我以沉重的一擊”,而“我”的這種震驚來自于一個女性角色性格的轉(zhuǎn)變。
可以設想一下,假如我們親身經(jīng)歷了馮玉青所經(jīng)歷的一切,在決定私奔的那個晚上,我們將會承受多少壓力?父母的絕望、村民的職責、王躍進的幸災樂禍等等。在多重壓力面前,馮玉青勇敢地割舍下那段痛苦的過去,去追逐自己眼里的愛情。這種果斷和決絕是馮玉青性格中的另一面。她的果斷算得上另一種堅強。從這一點上看,馮玉青兼具畏縮和堅強的性格,呈現(xiàn)出矛盾和多面的性格特征。
四.李秀英:發(fā)聲是一種堅強
李秀英是《在細雨中呼喊》里的一個獨特而奇葩的女性角色。她是孫光林的養(yǎng)母,也是軍人王立強的妻子。大部分人在第一次讀《在細雨中呼喊》時就可以感受到他們之間鮮明甚至有些怪異的對比:軍人王立強高大威猛,是力量的象征;而他的妻子李秀英體弱多病,常常獨自待在臥室里,吃著詭異的中藥,還說自己只要穿了潮濕的內(nèi)衣就會馬上死掉。所以李秀英給我們的第一印象,確實是柔弱、多病的。
但是如果深層次地分析李秀英的言語行為,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李秀英的性格中其實也有著堅強的一面。比如在“我”被誣陷寫反動標語之后,所有人都相信,“我”就是罪魁禍首,但只有李秀英一個人相信我。“李秀英在床上坐起來,尖利地喊叫王立強,對他說;‘肯定不是他寫的,我敢保證。[2](P249)然后她面向我,‘我相信你”。在幾乎所有人都不相信“我”時,只有李秀英明確地表示相信我。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此時正處文革時期,人人自危,人們對于“反動標語”這一問題是非常敏感和畏懼的。雖然沒有證據(jù)能證明標語就是“我”寫的,但是“我”也被約談、拷問了很多次,受盡了逼迫與威脅。李秀英給予“我”鏗鏘有力、被大聲喊出口的信任。當強勢的王立強都沒有底氣表現(xiàn)對“我”的信任時,李秀英卻敢于發(fā)聲:“王立強在那邊的屋子里表達了對老師的不滿:‘小孩又不懂事,寫一條標語有什么了不起的。李秀英顯得很生氣,她指責王立強:‘你怎么能這樣說,這樣不就等于你相信是他寫的了。這個臉色蒼白脾氣古怪的女人,那一刻讓我感動得眼淚直流?!崩钚阌⒚爸薮蟮娘L險,幾乎和所有人作對,她知道這噴涌出口的信任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后果,但她依然一改曾經(jīng)的柔弱,態(tài)度堅決地表達出對“我”的信任。
有論者就此認為:“但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忽視,并且一直沒有走出以男性為中心的敘述視角”[12](P92,P95)。如果是這樣,那余華在描寫這一場景時,應該寫成:李秀英在晚上偷偷摸摸地找到我,對我說:“其實我是相信你的”。但在《細雨中呼喊》中,即使王立強都沒有明確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李秀英卻勇敢地發(fā)出了和外界不一樣的聲音,來保護受盡威逼利誘的“我”。這種不畏后果的發(fā)聲也是堅強的一種體現(xiàn)。
李秀英體弱多病,在生理上是羸弱的,但是她敢于發(fā)聲,勇敢地去維護一個孩子的清白與尊嚴,所以她在精神上是堅強的。兼具多種性格特征,李秀英的性格也具有多面性與矛盾性的特點。
五.李蘭:無畏是一種堅強
《兄弟》中的李蘭在作品開頭展示出的是一個畏縮的形象。在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她一直活在羞恥與沉默里,在外人面前抬不起頭來。但越往后看,讀者越能感受到她的堅強與無畏。第二任丈夫宋凡平在文革時期被批斗成“地主”,在車站被活活打死,李蘭傷心欲絕?!斑@個夜晚李蘭淚如雨下,她在給宋凡平擦洗身體時,累累傷痕讓她渾身發(fā)抖,她幾次都要爆發(fā)出慘烈的哭叫,她又幾次將哭聲咽了下去,她把哭聲咽下去的同時也昏迷了過去,又幾次從昏迷中堅強地醒過來,她把自己的嘴唇咬得鮮血淋漓”。之后,李蘭帶著宋凡平的尸體,驕傲地走上大街,勇敢地面對鬧革命的群眾們:“李蘭說到宋凡平是地主時,李光頭和宋鋼嚇得哆嗦了一下,前面的老地主嚇得不敢抹眼淚了,她卻是響亮地說了出來。前面的革命群眾站住了腳,他們驚詫這個瘦小的女人竟然敢這樣說話。那個戴紅袖章的男人對李蘭說:‘你丈夫是地主,你就是地主婆?李蘭堅定地點點頭:‘是。那個男人回頭對游行的革命群眾說:‘看到了嗎?如此囂張……,他說完轉(zhuǎn)回身來,揮手給了李蘭一巴掌,李蘭的頭甩了一下,她的嘴角流出鮮血,可她驕傲地笑了,繼續(xù)昂首看著他。那個戴紅袖章的人又給了她一巴掌,她的頭又甩了一下,她仍然驕傲地笑著……”[3](P106)。
從這些描寫中我們看到了李蘭的堅強和無畏。她告訴自己的兩個孩子,無論如何都不要在外人面前哭,無論如何在外人面前都要是堅強的。她永遠為丈夫宋凡平感到驕傲,因此而被紅衛(wèi)兵當街暴打,但她從未放下自己驕傲的笑容和昂首的姿態(tài)。李蘭也是凡人,她也會怕疼怕痛。那是什么讓李蘭一次次地忽略了生理上的劇烈疼痛呢?是她心理上的堅強與無畏。因為無畏,所以她敢忽視周遭的指指點點,以“地主婆”的身份走上大街;因為無畏,所以她忍住兩次喪夫的悲痛,寧愿在夜里一次次昏死過去,也不在眾人面前落淚;因為無畏,所以她即使被打得口吐鮮血,依然展現(xiàn)出驕傲的笑容與昂首的姿態(tài)。
李蘭從最初害怕他人的指指點點,到最后的無畏無懼,充分展現(xiàn)她性格的多面性;她在死去的丈夫和兩個孩子面前可以痛哭流涕,但從來不在外人面前掉下一滴眼淚,充分揭示了她無畏的性格,塑造出多面與矛盾的性格特征。
六.小結(jié)
余華文學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是飽滿和鮮活的?!对诩氂曛泻艉啊泛汀缎值堋访枥L的是舊時代的農(nóng)村生活,其中的大部分女性角色仍然受困于失語的窠臼中,遭受社會的欺壓和指責。她們沒有聲嘶力竭地去反抗,而是選擇了隱忍和包容,這容易使得人們將這些女性角色放在“軟弱”“畏懼男性”的列表中。通過分析余華文學作品中四位女性角色在不同場景下的言語行為可以發(fā)現(xiàn),她們既有畏縮和怯懦的一面,同時也有堅強的一面:母親的隱忍是一種堅強,馮玉青的決絕是一種堅強,李秀英敢于發(fā)聲是一種堅強,李蘭的無畏也是一種堅強。她們不只是男性角色的附屬品,也不是如世人所說的那么“軟弱”、“落后”和“封建”,她們的性格中隱含有堅強的因素,從而塑造出具有多面和矛盾性格特征的復雜女性角色。
這些女性角色多面和矛盾的性格特征,宣告著女性角色不再是男性角色的附屬品—她們正在走向一個更加獨立的方向。一些分析認為:“對于我國的文學研究方面,女性特點通常比男性更為錯綜復雜,任何創(chuàng)作者都明白,社會環(huán)境越是復雜、障礙繁多,越是有利于故事情節(jié)的刻畫”[11](P80)。余華的小說映射著舊時代的現(xiàn)實縮影,而其筆下的女性角色自然也帶有舊時代的特征。在女權(quán)主義盛行的今天,分析成書二十年左右的《在細雨中呼喊》與《兄弟》中多面且矛盾的女性角色,有助于回望新舊社會交替時期女性地位的搖擺,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觀念取代傳統(tǒng)觀念時期女性意識逐漸覺醒的過程。
參考文獻
[1]丁伊莎.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的興起與發(fā)展[J].中國文學研究,2003(02):63-66.
[2]余華.在細雨中呼喊.作家出版社.2012.
[3]余華.兄弟.作家出版社.2012.
[4]余華.活著.作家出版社.2012.
[5]崔玉香.女性,一個被扭曲遮蔽的群體——余華小說男權(quán)意識批判[J].東岳論叢,2006(02):147-149.
[6]武風云.論余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D].河南師范大學,2011.
[7]王琨.典型男性敘述下的女性形象—論余華長篇小說中的女性人物[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8(01):49-53.
[8]劉偉平.余華小說中的家庭倫理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8.
[9]程祥.溫暖黑夜的光[D].華中科技大學,2006.
[10]劉國鈺.余華父權(quán)意識悖論-以《在細雨中呼喊》為例[J].語文學刊,2010(07):45-46+59.
[11]王舫,?;?倫理絕境中的女性救贖——基于張藝謀電影女性倫理思想分析[J].電影文學,2019(21):74-80.
[12]孫婷.淺析余華作品中的女性悲劇[J].美與時代(下),2018(04):92-95.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