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傳友
(皖西學院 皖西文化藝術中心,安徽 六安 237012)
寨堡是指社會動亂時期山區(qū)居民出于自衛(wèi)的目的而用石頭圍筑的一種防御性設施。所以說寨堡是社會動亂時民間修筑用來自衛(wèi)的一種防御性工事,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聚落。故皖西地區(qū)存在有“高山筑寨,平地建圍”之說。寨堡作為一種社會事項,近代以來受到一些學者的關注,湖北著名方志家王葆心于清末著有《蘄黃四十八寨紀事》一書,后增訂為《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紀事》,是最早研究大別山區(qū)寨堡的著作。此外,李文治、日本人谷口規(guī)矩雄、楊國安、黃寬重、張建民等山區(qū)寨堡均有論著發(fā)表①。本文僅對皖西山區(qū)寨堡的起源、興衰、種類以及社會控制關系進行初步探討(對于寨堡的保護及開發(fā)利用另文討論),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本文所述皖西山區(qū)是指今六安市屬的金寨、霍山、舒城及原六安縣等地,本區(qū)域的寨堡歷史悠久,可上溯至魏晉時期的塢壁。南宋初期的金人南侵,是皖西山區(qū)寨堡初興之時。女真人擅長騎戰(zhàn),而江淮之區(qū)的一些自衛(wèi)武裝因避入寨堡,則能據(jù)險自守。如濠州鐘離縣民王維忠聚集鄉(xiāng)人據(jù)韭山為寨,與鄉(xiāng)人共守[1](P273)。建炎四年(1130),和州的雙山、雞籠二山寨,廬州的浮槎、方山等寨,滁州的獨山寨等,每寨多至二萬余家,遇女真騎兵則出沒掩襲,頗有收獲,以至于出現(xiàn)了“江北諸郡之民,有誓不從賊者,往往自為寨柵,群聚以守”的現(xiàn)象[2](P7636)。南宋寧宗時韓侂胄北伐失敗,金人再度南侵,寨堡成為百姓避難的重要場所。葉適《安集兩淮申省狀》說:“竊照去歲(開禧二年),敵入兩淮,所殘破處,安豐、濠、盱眙、楚、廬和揚,凡七郡,其民奔進渡江求活者,凡二十萬家。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幾二十萬家?!盵3](P53)可見寨堡在防御金人侵犯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當時皖西山區(qū)興起了不少寨堡,如舒城“縣西七十里有龍河寨,縣南五十里有方山寨,俱宋設戍守處?!绷仓葜榧艺?,“州東南七十里,有寨四圍,石崖險峻。宋紹興中,有洪氏率里民保聚于此”;董靖原山董家寨在“州南百二十里,山原平敞,周圍有小徑,相傳宋紹興中,里民董靖原避兵于此”;祖家山寨在“州西南百三十里,形勢高聳,宋紹興中,民多避兵于此”;州南五十里同山寨,九公寨在“州西南六十里”,磨旗寨在州西百里,西峰寨“在州南七十里”,趙家寨在“州北三十里”,以及州西二百里天堂寨,“皆南宋時里人保聚處也”[4](P1292-1293)。宋紹興初年,張昂興師在金寨金剛臺建寨,抵御金兵。相傳南宋高宗時曾有宋軍于金寨縣康王寨筑寨堡,抗擊金人南侵。可見當時建寨堡的目的主要是屯軍戍守和民眾避難。
南宋端平元年(1234),宋蒙軍隊聯(lián)合滅金后反目,兵戎相見,兩淮成為雙方兵烽爭戰(zhàn)之地。宋人袁甫稱:“兩淮清野,伐敵因糧之謀,室廬田產,無尺椽寸草之留,獨有山水寨,險阻為固者如故,因而茸理,增立寨堡,以處復業(yè)之民?!盵5](P413)提出修筑寨堡御敵。嘉熙間,寧國人吳淵任江東安撫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節(jié)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兼三郡屯田使,“朝廷付淵以光、豐、蘄、黃之事,凡創(chuàng)司空山、燕家山、金剛臺三大砦,嵯峨山、膺山、什子山等二十二小砦,團丁壯置軍,分立隊伍,星聯(lián)棋布,脈絡貫通,無事則耕,有警則御?!盵6](P12467-12468)宋景炎二年(1277)三月,湖北蘄州人張德興于太湖司空山筑寨起兵抗蒙,湖北羅田人傅高起兵響應,據(jù)守天堂寨。六安人曹某,舉義旗于六安、霍山一帶相配合,所部守故埠(今霍山縣城)及太平寨,曹妻英氏守英氏寨,劉寧遠、劉海父子守六萬寨,劉源守潛山野人寨。曹氏夫婦擁有義軍6萬,據(jù)縣境東南部至霍山境縱橫一百余公里。劉源曾克黃州及壽昌軍。宋端宗曾派使節(jié)至境,任曹為同平章,張德興為淮西安撫使,傅高、劉源為淮西招討使。同年,蒙古兵大舉進攻,眾寡懸殊,司空山失守,張德興戰(zhàn)死;傅高敗于天堂寨,在羅田被俘遇害;祥興二年(1279)劉源為元將昂吉兒所敗,戰(zhàn)死于天柱山。曹氏夫婦于故埠、英氏寨失陷后,與劉寧遠、劉海共守縣境六萬寨一帶,堅持抗元十多年,曹平章憂憤而死,劉寧遠戰(zhàn)死,其子劉海自殺于白馬寨[7](P567-568)。
元朝末年,反元起義的紅巾軍興起,皖西山區(qū)成為天完政權徐壽輝的勢力范圍,建立了許多寨堡,以資響應。余思銘占據(jù)金剛臺,率萬余人依山險筑寨,建里羅城,鑿千工堰,以御元軍,后歸順明朝朱元璋。清《大清一統(tǒng)志》記載商城縣東南一百八十里的竹根山(今屬金寨縣),“群山列峙,中有招軍、躲軍、三官、缽盂、金家、蠻王等寨,同羅、松子等關,皆高峻險隘,元末徐壽輝曾據(jù)此地?!盵8](P534)嘉慶《商城縣志》載縣東八十里處有馬頭山(今屬金寨縣),“上有寨,元末彭貴誠據(jù)此,即南溪店后山?!笨h東南一百四十里有花陽山(今稱名花娘山,屬金寨縣),“元末有花陽者,據(jù)此立寨,因以名山。”[9](P23-24)金寨縣此時所建寨堡還有果子園鄉(xiāng)雙頭寨(今稱雙峰寨)。清光緒《續(xù)修舒城縣志》記載元末邑人許榮筑寨堡于高峰山、方山,保衛(wèi)鄉(xiāng)里,后為朱元璋招撫。元末六安人聶四將軍致仕歸,四方兵起,與兄元帥輝結寨保障鄉(xiāng)里,兄屯軒皇嶺,將軍屯九公寨,各全活數(shù)萬人[10](P370)。
明末李自成和張獻忠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軍先后多次在鄂豫皖大別山區(qū)作戰(zhàn),“官軍迭敗氣奪,曹伍嬉押而不救”[11](P16),皖西地方再次遭受激劇的社會動蕩。地主士紳們?yōu)楸Wo其自身利益,紛紛倚山結寨自保,與農民起義軍對抗。明崇禎皇帝任命史可法為安慶巡撫,“因便利、連交攻,聯(lián)貫四省之邊腹而合治之。若皖之安、廬、池、太四府,豫之光、固、羅、山四州縣,鄂之蘄、羅、梅、濟,贛之德化、湖口,皆隸撫臣治內;始走檄山民,結寨團守,以遏賊蹤。居民困于野掠,思少保安宅;豪家右族,出募資糗、板筑教練,屹為民坊。歷任撫臣史可法則親相度英、潛,宋一鶴則躬蒞蘄、羅;資以軍火餉需,予以統(tǒng)治札付;出而扼賊,往往有功?!盵11](P15)因而皖豫鄂大別山區(qū)寨堡林立。近代方志家王葆心稱:“民既亟于自衛(wèi),前后二三十年,以次增寨堡至三百余所。寨有長充之者大都縉紳儒流。其能自達者,則受大吏札付而行事,或奉明宗姓,聲其王公之秩以鎮(zhèn)之,至今有寨王稱。相地必憑阻隘,累石若城郭,按戶籍而任版筑,役即避地氓庶,籍丁壯而守之?!盵11](P23)蘄、黃與河南商城、固始、光州,安徽霍山、六安、舒城、潛山等同處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區(qū),當時整個山區(qū)眾多山寨,互為犄角,互通聲息,形成一片龐大的寨堡群。明末陳弘緒《舒城山寨記》稱崇禎庚辰年(1640),“檄主寨者,具道途遠近、糗糧多寡以報,自春秋寨以下得二十九寨焉,其險而遠而小未聞報者,又二十余寨焉?!盵12](P872)乾隆《霍山縣志》也載:“故六霍隨地有寨,著名者四十有八,小者乃不勝指屈?!盵13](P1208)民國《潛山縣志》記載當時潛山縣有名山寨40個。因此,可推斷明末整個大別山區(qū)的大小寨堡不下千座。
清咸同年間,席卷南中國的太平軍和兩淮地區(qū)的捻軍起義,皖西山區(qū)成為主要戰(zhàn)場之一。在清王朝的諭令下,各地紛紛創(chuàng)辦團練,筑寨自保。正如民國《湖北通志·武備志·鄉(xiāng)團》所說:“筑寨堡以衛(wèi)團練,更建碉卡以衛(wèi)寨堡?!盵15]皖西山區(qū)的寨堡又再次發(fā)揮其避難和軍事作用。清同治《六安州志》說:“咸豐間,寇躪六安,人民幸有孑遺,皆不出寨、圍二者?!盵10](P48)皖西山區(qū)官民在舊寨基址上重筑新寨。清咸豐十年(1860)奉湖北巡撫胡林翼檄,移建霍山縣城于六萬寨,以“遂收堅壁清野之效”,兩江總督曾國藩捐錢千緡[16](P279)?;羯娇h諸生龔春蘭等于復覽山建寨筑土城,“前后賊擾八次,均堵御獲全”,新建拔刀寨、四望寨、羅漢寨、七星寨、老龍寨、雙峰寨、萬全寨等寨堡,新建關卡碉樓17座,對抗御太平軍、捻軍,均有力的發(fā)揮了其控制作用。同治《六安州志》記載,六安州境有14座,但實際上遠多于此數(shù)。咸同年間的皖西寨堡與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相比較,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規(guī)模均明顯遜色,可以說是皖西山區(qū)寨堡的衰落期。
寨堡作為一種防御自保的工事設施,民、官、賊及軍都可以修寨筑堡,以為居住、御敵之依托?!俺衅郊染?,漸鋤犁為沃壤,其荒廢者林木合抱,斷戈折戟,蘚蝕塵封,毒虺猛獸,據(jù)為巢穴。村甿野老猶能指稱往事。今化日光天,胥勤耕鑿,豈復有潛蹤詭跡,嘯聚叢薄,甘為盛代之稂莠?!盵17](P1921-1922)可見社會承平時期,因其交通不便,寨堡多被廢棄,僅有部分遺址形成永久性民居聚落。皖西山區(qū)寨堡主要有民寨、官寨和“義寨”三種類型。
所謂民寨就是平民百姓在社會動蕩年代里興筑用于自保避難的寨堡。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所記六安州之洪山寨、董家寨、趙家寨、西峰寨、祖家山寨等是南宋時興筑避難的,很顯然是屬民寨。霍山縣上土市鄉(xiāng)境內的銅鑼寨,“自白羊尖蜿蜒而來,一峰聳峙,下有松尖、謁駕巖諸形勝。明末張獻忠入寇,居人避于上,賊至鳴鑼號召。去,秉耒出耕,故以銅鑼名寨。”[16](P280)現(xiàn)已為民居村落。四望寨位于霍山縣大化坪鎮(zhèn)青峰嶺村四望山,海拔1396米,因山頂能望到霍、舒、潛、英四縣治而得名。四望寨建于四望山頂,山頂方園一平方公里,四面懸崖峭壁,地勢險要。四望寨堡由環(huán)形寨墻組成,寨墻由石塊壘砌而筑于山脊之上,相對高度約為5米,寬1.5米,圍總長二千多米,寨墻為南北走向的方形;寨墻每隔一段筑有小石室,類碉堡。室內石壁,向外鑿有“凸”字形槍炮眼,既可瞭望又可射擊。寨設南北兩寨門,均為券形頂,南門樓檻上嵌有“秀冠衡山”石刻。北門樓已毀,僅殘存門洞,但門楣石刻“清流淠北”仍在。南門山墻上嵌有《霍山縣正堂張諭飭修堡事》和《四望堡各戶目》碑刻,前一碑文字清晰可辨。其碑文曰:
照得近日賊匪竄擾于皖楚之間,動輒數(shù)萬之眾,往來飄忽。我霍適當其沖,雖疊經該董等團練堵剿,而賊氛尚仍未怯。惟有力行堅壁清野之法,足以制賊命而衛(wèi)民生。本縣現(xiàn)在趕修六萬寨城,即此意也。惟南團相距較遠,盤運民糧諸多未便。查該處四望山形勢極其險峻,路途更復崎嶇,堪以修筑民堡。該董等素明大義,辦事認真,合行諭飭諭到立即遵照,務即籌費鳩工,督率民夫趕赴該處修筑,分任厥勞,刻日峻事。倘有警時,即將修堡各戶糧倉、牲畜,先納入堡,藉而儲之,使賊野無所掠。我得聚處,督率子弟相機戰(zhàn)守,此系以靜制動,以逸待勞。制賊保民,莫善于此,該董等毋得因循自悮,切切特諭。
(監(jiān)修、籌費、立碑、刻石人名略)
咸豐拾壹年七月巧日②
從碑文可得知此寨是清咸豐十一年(1861)奉知縣張組諭令,霍山縣南團練紳民集資修筑的。現(xiàn)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安徽省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防御堡壘之一。地方志書所記載的寨堡大多數(shù)屬于此類型。
官寨就是官方力量所修筑的作為官軍駐防、御敵的依托之所。皖西山區(qū)官方力量修筑的寨堡不是很多,僅有數(shù)例。最著名則是霍山縣的六萬寨和金寨縣的金剛臺。
金剛臺位于金寨縣與河南商城縣的交界之處,海拔1278米。明王士性《廣志繹》稱:“蓋荊山之北,汝寧之南,左有金剛臺,右有栲栳山,皆亂民所必資。金剛臺在商城,山高數(shù)十里,其上平原,周十余里,立營置寨,足屯數(shù)千人,土沃可耕,路險阻不得上。”[18](P43)宋末光州治所曾移駐于此?,F(xiàn)金剛臺僅存一段寨墻、西寨門和數(shù)十間房基。
六萬寨,霍山縣落兒嶺鎮(zhèn)境內,清咸同間曾為霍山縣的治所。史載其“雄峙邑西三十里,東南北三方懸?guī)r壁立,南面微平衍,仄徑崎嶇,一夫可守,以能容六萬人,故名。宋末曹平章?lián)涞乜乖??!?咸豐十年,鄂撫胡文忠林翼檄徙筑縣城于此,遂收堅壁清野之效,總督兩江曾文正國藩捐錢千緡,知縣張組督同各紳分段營建,竣工遂移治焉。此地有城無市,惟兵亂扼守為宜,言吳楚間形勝莫加于此。”[16](P279)山寨面積2平方公里,有5寨門和縣衙、倉庫、水牢等遺址,寨墻已頹廢,殘留垣跡。
所謂“義寨”就是反對朝廷及官府的武裝力量所修筑的寨堡,這些武裝力量就是被歷代王朝統(tǒng)治者視為“賊”“寇”“匪”的農民起義軍。作為一種軍事或準軍事設施的寨堡,對于敵對雙方而言,均能夠被利用。民國《續(xù)修陜西通志稿》中的陜西巡撫陸有仁“奏疏”所稱“賊據(jù)之可抗官兵,而百姓守之亦可拒賊?!盵19](P477)皖西山區(qū)許多寨堡就是反抗官府力量的義軍所修筑的防御設施就屬此類型,而被官府蔑稱為“賊寨”“寇寨”“匪寨”。元末徐壽輝起兵反元所筑的寨堡,如天堂寨、雙峰寨、缽盂寨、躲軍寨、招軍寨等;清初鄂豫皖大別山區(qū)所謂“蘄黃四十八寨”“江淮七十二寨”是復明抗清軍事行動的據(jù)點。
天堂寨,位于羅田、英山與安徽金寨縣間,海拔1729米,系大別山第二高峰。王葆心《蘄黃四十八寨紀事》中說天堂寨“四垂于鄂、皖、豫三省之邊徼”,元季徐壽輝“產于茲,因以宰割東南之大半;今流俗猶有圣人堂、皇帝垴、天子墳、造錢坳、跑馬崗、古炮臺、插旗石諸跡。明季四十八砦義兵起,茲即其一”。乾隆十五年,馬朝柱“亂謀益亟,在羅田則以天堂深嶺為窟穴,在毗縣之英山則以天馬砦為黨眾勼合之地。陽以開山燒炭號召,陰則假捏神符、數(shù)示神異,冀以惑眾。作偽書、偽示、傳單、旗令,散札招軍,積馕制械,連霍山白云庵僧正修及本籍魁桀胡濟修等編列黨首,立四將軍名號;皆以近故之材武者實之。他省鉅目,有張錫玉、朱元成、吳承云、李永爵(即李開花)等,遙踞四川峨眉山西洋砦為其響應。其余黨目散布安徽太湖、桐城、亳州、河南開封等處,倡布讖應,煽取金資,群相結約,歃血吞符,編名籍、儲軍火以待發(fā);歷二、三年無過問者。于是,蘄、黃近郡流言四至?!鼻∈吣?1752)為地方官府偵獲,清廷詔令湖廣總督永常、兩江總督尹繼善統(tǒng)兵兩面夾攻,將馬母及妻小、僧正修和羅田知縣胡濟修等一百余人處死。馬朝柱逃匿,下落不明,起義以失敗告終?!叭蛔允且酆螅巾嗡烊牍俳?,毋耕牧樵采?!盵11](P76-78)
實際上社會動蕩之際的民寨與“義寨”界限不是十分明顯,民寨可能成為“義寨”,“義寨”若被招安則成為民寨。明崇禎庚辰年(1640)任舒城縣知縣的陳弘緒說:“當諸寨之并立也,皆以聚族捍寇為務,猝遇攻圍,輒引領于官兵之援,已莫不竭死力以抗鋒鏑。已呼吁蹱接,官兵輒漠然度外置之,不幸而諸寨以毀殘見告者,屢矣。勢不得不乞和于賊,既乞和矣,久之,勢又不得不通于賊。賊幸諸寨之通也,饑而糴,必于寨是問焉,且倍其值。市騾馬、雞啄、鹽酪,亦不于寨焉,又倍其值。諸寨聚族而捍寇,困憊至十余年,勢又不能梯山航海牟利于外,幸而賊以倍值啖我,安坐侈收子母,于是轉皆仇官兵而德賊。或不幸官兵道經諸寨,所過輒又使廩無余粟,笥無余帛,廄無余蹄,于是諸寨之仇之也日甚,因而益耳目腹心于賊焉?!盵12](P872)清乾隆《霍山縣志》也說:“寨非賊巢,乃居民保聚之所也?!?故六霍隨地有寨,著名者四十有八,小者乃不勝指屈。然以防草竊則有余,御巨寇則不足。回、革、獻賊之來,或薄險而覆其巢,或長圍而殲其族。寨之不破者,蓋亦無幾。及其既破,土賊間因而據(jù)焉。而概以綠林目之,冤哉!”[13](P1208-1209)當是對皖西山區(qū)諸山寨情況的基本概括。
就明清時期皖西山區(qū)寨堡的修筑過程而言,其所面臨的困難是極其艱巨和繁雜的,需消耗大量的人力、財力才能完成,非一般平民百姓一家一戶所能承受的。正如湖北蘄水孝廉汪鴻《大靈山建堡記》所說:“竊以建堡之難,難于行軍。軍中令出法隨,堡則鄉(xiāng)之父老子弟、親故友朋,恩結之不能,威脅之不可。嚴則斂怨,寬則馳事。以渙散之人情,未經訓練,強為約束,一旦有急,能保不解體乎?”[15]因此,素獲鄉(xiāng)望的地方士紳、鄉(xiāng)族頭人無疑就會成為修筑寨堡的組織擔當者。明末霍山鄉(xiāng)紳董中義,“當明末流賊猖狂,詔于天下險處立寨,以守一方。中義督率鄉(xiāng)里立寨復覽山,遠近數(shù)十里賴以保障,迄今寨基猶存?!盵10](P503)明霍山縣廩生金時揚,“以方略授屯練副總府,招撫諸寨鄉(xiāng)勇,流賊入霍,不敢侵其里?!盵10](P568)明末霍山太平畈鄉(xiāng)紳李廷芳,“憤流寇猖披,糾合土人于火龍寨據(jù)險殺賊,寨破亦死。”[16](P189)清霍山國學生、議敘八品吳光漢,“歲甲寅,寇氛充斥,光漢練團防御,民賴以安寧。丁巳春,粵逆大股竄霍,時舒六一帶均為賊踞,光漢督團于縣東之七星寨以御之。適當其沖,賊朝夕攻之未能下,嗣以眾寡懸殊,寨破,漢死之。親丁同死者五十余名?!盵10](P503)清咸豐時,庠生杜文聚守縣西拔刀寨,童生陳學恕與州人胡錦春死守磨刀寨,附貢生龔春蘭倡鄉(xiāng)人修復覽山寨,賊至鳴鼓以守,去則相率以耕,居民賴之。明末舒城縣許大器與侄明道立寨龍河口,團眾防守,鄉(xiāng)民賴以全活。太史羅某奉命巡視城寨,見而勵之曰:“即不保一城,當保一鄉(xiāng)”。遂白督撫請假大器以游擊、明道以備倭之號。其后大疫,賊來攻,疲不能戰(zhàn),寨破,與明道被執(zhí),罵賊死。[12](P656)明末武生陳魁甲見壬午寇變,偕里人保聚鹿起山,居民賴以無恐。[12](P694)咸豐間,舒城縣恩貢生靳學汶集團練于邑西之火龍寨,賊不敢犯,里人賴之[12](P639)。咸豐三年“粵賊”陷舒,議敘鹽知事吳鑫率子繼昭、繼業(yè)倡義團練,筑堡天馬山南,“八年秋,賊焰大熾,累來犯,鑫力與相持,夜率敢死士突入賊壘,殺百數(shù)十人,賊怒,圍攻數(shù)月,繼昭戰(zhàn)死,鄉(xiāng)兵死者百余人。糧盡,眾負鑫夜?jié)⒆撸涯耸占毝土⒄祚R山。同治二年,江寧潰,賊過舒,見寨嚴整不敢犯,一鄉(xiāng)安堵?!盵12](P672-673)以上充分說明地方精英在亂世中肩負起了鄉(xiāng)村的守望之責。
明清皖西山區(qū)修筑寨堡經費的來源主要有二種:一是士紳、官僚的捐資,如清咸豐間霍山縣修筑六萬寨,兩江總督曾國藩就捐錢千緡。二是民眾合資,霍山縣雙峰寨則是州縣四保民眾合力修建,金寨縣吳家店鄉(xiāng)境內的永安寨在明末則是由庠生羅三繅與內弟徐五錨重建,清咸同間則由附近避難眾姓合修。清初任湖北黃州知府的于成龍也指出在遭遇外來侵犯時,“族微勢寡者含淚棄家,遠避他鄉(xiāng),茍全性命,煢煢無依。族大勢重者糾合同姓異姓,督修堡垣器械,能自守衛(wèi)決,不茍且從逆?!盵20](P576)
上引說明當時皖西山區(qū)寨堡的組織十分嚴密,管理較為嚴格。正因其如此,故而在抵御外敵時,有一定的抵抗力,能夠保全眾多居民。
明清皖西山區(qū)寨堡興盛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和社會的兩種因素,自然因素是指皖西山區(qū)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社會因素是指社會動蕩造成地方社會的沖擊和危害。
皖西山區(qū)位于大別山東部縱深地區(qū),與湖北的黃岡、羅田、麻城、黃安及英山(明清屬六安州),河南的商城、光山、固始,安徽的潛山、太湖相毗連,周圍崇山峻嶺,地理形勢十分險惡。王葆心《蘄黃四十八寨紀事》載:“鄂之蘄、黃、麻、羅,皖之潛、太、英、霍,豫之光、固、商、汝,皆陽瀆而陰岳、左揚而右荊,積磅礴之萬山,勢綿亙而不絕。其高者或插天漢,其出入徑道隘,僅錯趾懸?guī)r;左右列河環(huán)之,路阻谷深,搖駭心目。其山巔或平衍,饒水泉竹石之居;其河入江、淮,有航帆運輸之便,平時可為樂國,亂世亦保障之資焉。”[11](P16)清舒城縣歲貢汪洪元《淮右形勝記》云:“六安州者,崎嶇偏僻之鄉(xiāng),車馬不通之城地,然朝廷隸以英、霍山二縣,特設副帥居之。夷考英霍二山,皆延袤縱橫,出沒數(shù)百里,連接光黃潛山路。荊洛有儆,此地戒備不嚴,奸人陰為應援,禍且延及廬鳳間?!盵21](P374)嘉慶《商城縣志》也稱:“邑形連勢結襟山帶流,五關屏峙于當陽,二水瀠洄于四境。山脈則溯從桐柏,水匯則貫乎蓼潭;錦雞、鳳凰陣北門之鎖鑰,銀山、小伏煥南國之文星;水緊沙廻,山環(huán)障復,洵吳楚之屏翰,實中州之捍蔽??ぶ痉Q為溪流百派概匯期思,崿岫千層,下連六霍。界嶺之南,羅田之巖壑蒼茫;五關之北,營弁之巡瞭森密。誠光郡之要區(qū),亦中州之重地也。省志商城高山可以備御,巨谷可以潛伏,巖洞關隘可以固守,中州巨鎮(zhèn)也。”[9](P36)可見,大別山區(qū)地勢險惡,多為要沖。所以皖西山區(qū)的自然地理、聚落地理等環(huán)境條件,為山區(qū)居民及官府修筑寨、堡、碉卡等設施,抗御寇亂提供了有利的客觀基礎。清乾隆《六安州志》稱:“桐之白云,太湖之司空,潛英之鷹巢、飛旗、三尖,皆號險峻。由此而德安,而汝寧,名寨且四百八十九,西越武關,達南陽,及熊耳、藍田、隴蜀之境,連山疊嶂,所在皆是。方亂離時,各思保聚,不約而同,良非得已?!盵17](P1921)就是對本地環(huán)境與社會動亂之際民間筑寨自保相關聯(lián)的真切見解。
通過對皖西山區(qū)寨堡選址的考察,大多依賴自然環(huán)境條件,因地制宜,隨山就勢修筑寨堡。如天堂寨就是充分利用了山區(qū)的環(huán)境條件。王葆心說:“天堂砦者,巴水之源出焉。在南朝,為西陽巴水蠻之領地?;茨现f山至此而特起,四垂于鄂、皖、豫三省之邊徼?!?迤東則霍岳之天柱,鳳陽太平鄉(xiāng)明代之英陵,皆茲山蜿蜒所及。至潛山以東而北,勢略平衍,明季安慶巡撫史可法于此用兵。近世湖北巡撫胡林翼亦以重兵堵粵寇西軼之行蹤,命總兵余際昌屯其東陲之險。山形岝崿而斗絕,迎面壁立,其巔則平寬而高朗,猶有昔人走馬肄射之廣原;席其饒馀,可牧可守。”[11](P53-54)說明天堂寨地理位置之重要,地形之險要?;羯娇h雙峰寨“南設吊橋,一夫可守。北壘巨石為關,東西皆崇山深澗,最稱雄峻?!盵16](P282)明末舒城知縣陳弘緒稱“舒寨之險要者,僅龍臥、石索二處而已?!盵12](P872)霍山西鄉(xiāng)后畈黃氏宗族的八世孫黃實于明后期由聚居地移居扁茅沖(今金寨縣張家畈與花石一帶),躬耕稼穡,漸至溫飽,“買得前朝老寨,土名扎營。其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四圍壁立,惟東北一路可通,尤且險峻。真一夫守之,萬人皆廢。迨至崇禎年間,有流寇張獻忠由六安蘇家埠擾至山林一帶,經過居民罔不受其害者。幸賴朝欽公克承父業(yè),勉光先志,不憚經營。當時聞賊至,率長子鑫公、四子鵬公,舉家搬入寨中。復約鄰里鄉(xiāng)黨亦同入避。賊至杳無人煙,房舍皆空,搜尋之山寨之下,見居民盡在寨中,其人甚眾。賊眾圍攻,鑫公昆弟等亦率民壯出與賊戰(zhàn)。且喜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屢戰(zhàn)而賊屢敗,退十里外扎營。因自忖曰:‘量其彈丸之地,糧餉無多,與其攻之不勝,不如圍之可克’。各處要路,重兵把守。俟其糧盡,一鼓而下。鑫公等復率眾討戰(zhàn),賊堅壁不出。相持數(shù)月,寨中糧餉漸盡。朝欽公日夜憂思,猛醒悟曰:‘兵不厭詐,莫若將驢以飯喂飽,于石塹處聳下’。賊拾去,剞開肚中皆飯,賊大驚曰:‘誰知此寨糧餉猶多,圍之何時可克?’猶恐官兵突至,前后夾攻,深為不便,不如舍而之他。遂由七鄰灣繞出湖北。斯時先有鄰人傅天麟,以大營子為寨,被破,夫妻逃至扎營寨躲避?!雹劭梢娎玫匦蔚貏轄I建寨堡能夠較好地起到防御作用。
修建寨堡還要注重考慮選擇可耕、可薪、可飲等生產生活條件,是寨堡自保、生存的基本條件。皖西山區(qū)許多寨堡的選建對此都十分重視。如霍山六萬寨則是兩者兼顧,清咸同間霍山縣廩生宋鴻卿在《策六英霍防守利病》中說:六萬寨“其基辟于宋之曹平章,挈孤遺一旅抗混一胡元,至十八載之久,非險而且要,胡以能守。今遺址尚存,距縣治近四十里,周圍數(shù)十余里四面皆懸絕,其上有田可耕,有泉可汲,有薪可樵,賊雖眾弗能困也?!盵16](P282)霍山縣的四十八盤山寨“地跨數(shù)保,四面懸?guī)r百仞,路徑迂回其中,平厰若堂者數(shù)處,可植山谷,營畜牧。水泉數(shù)處,避兵最宜。”[16](P280)則是對寨堡環(huán)境條件的體現(xiàn)。水對山寨的生存十分重要,皖西山區(qū)大小寨堡的選建基本上都有水井或泉眼,霍山縣復覽山寨、金寨縣雙峰寨和花娘寨等都有人工開挖水井,至今尚存,金寨縣永安寨、天堂寨山頂還有天然水塘。
南宋以來,皖西山區(qū)動蕩不斷,時而大軍征戰(zhàn),時而農民起義,時而朝代鼎革,時而地方騷亂。南宋初期的宋金之戰(zhàn)、宋末元初的宋元之戰(zhàn)、元末劉福通和徐壽輝的紅巾軍起義、明末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清咸同年間太平軍捻軍起義,對皖西山區(qū)的影響最大,形成皖西山區(qū)遍地焦土、居民流離失所、十室九空的局面,逐年累月的戰(zhàn)爭和動蕩使得當?shù)亟洕蜕鐣臉O大衰敗。地方志書多有詳細記載,不再贅述。社會動蕩給皖西山區(qū)帶來的重創(chuàng)是無法估計的。清霍山知縣甘山稱其縣“明季寇盜充斥,因山川之阻,盤踞其中,抄虜賊殺,遺黎幾盡。而邑中文物掌故,罔不飛灰湮滅?!盵13](P12)明末清初六安州境“害氣所鐘,始乙亥,終乙酉,首尾十年之間,未有慘于六者,豈天心于此不仁乎!抑亦數(shù)有不可逃也”,造成州民十室九空,其“奄奄僅存視息者,十之一耳!”[10](P247)可見激烈的社會動蕩對皖西山區(qū)的破壞程度之慘烈。因此,面對激烈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皖西山區(qū)的民眾利用山區(qū)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結寨自保無疑是一種生存之保障。清光緒《霍山縣志》說:“當明季流寇方熾,鄉(xiāng)民有結寨自保者?!盵16](P161)地方官府為消滅反抗朝廷的軍事力量,也利用地形地勢修筑寨堡碉卡予以截剿,限于篇幅不再論述。
注釋:
① 李文治的《明末的寨堡與義軍》,刊《文史雜志》第3卷第7、第8合期;谷口規(guī)矩雄的《關于明末清初的堡寨》,刊《東海史學》第九輯,1973年;楊國安的《社會動蕩與清代湖北鄉(xiāng)村中的寨堡》,刊《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5期;黃寬重的《兩淮山水寨:南宋中央對地方武力的利用與控制》,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4分冊,2001年;張建民的《環(huán)境、社會動蕩與山區(qū)堡寨——明清川陜楚交邊山區(qū)寨堡研究之一》,載《江漢論壇》2008年第12期;張建民的《寨堡:社會動蕩中的環(huán)境與選擇——以明清川陜楚交邊山區(qū)為中心》,張建明、魯西奇主編《歷史時期長江中游地區(qū)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變遷專題研究》第七章,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②《霍山縣正堂張諭飭修堡事》,碑嵌四望寨南門東墻壁,碑文為作者所抄錄。
③金寨七修《黃氏宗譜》卷首六,“舊傳”“九世祖朝欽公避難扎營寨御賊紀略”。1944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