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靈丹, 許士達, 邢海燕
(山東省德州市人民醫(yī)院 心血管內(nèi)科, 山東 德州, 253000)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較為嚴重的急性心肌梗死類型,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及時開通冠狀動脈并恢復心肌再灌注是治療的關鍵。目前,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是治療STEMI、開通閉塞冠狀動脈的首選方式,但15%~30%的冠狀動脈開放后并未轉化為有效的血流灌注,臨床上表現(xiàn)為PCI后慢血流或無復流[1-2]。慢血流或無復流可導致心肌梗死面積擴大,影響PCI治療效果,導致死亡率升高。炎癥反應在心肌缺血性損傷中起重要作用[3-4], 白細胞介素-17(IL-17)是輔助性T細胞17(Th17)分泌的促炎因子。袁杰等[5]研究證實,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無復流區(qū)中IL-17的表達增高,提示IL-17可能與STEMI后慢血流或無復流的發(fā)生有關。本研究分析血清IL-17水平對STEMI患者急診PCI慢血流或無復流的預測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本院接受急診PCI的STEMI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年齡50~74歲,平均(63.38±12.73)歲,男75例,女45例。納入標準: ① 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6]中STEMI的診斷標準者; ② 發(fā)病至PCI時間<12 h者; ③ 成功進行急診PCI者; ④ 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 ① 既往有心肌梗死、腦梗死病史者; ② 合并風濕性疾病,惡性腫瘤,原發(fā)性肝、腎功能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取得入組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根據(jù)PCI后冠狀動脈血流恢復情況將研究對象分為慢血流和無復流組27例,血流正常組93例。
1.2.1 慢血流及無復流的評價: 患者PCI前均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 經(jīng)橈動脈或股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狀動脈狹窄≥75%進行PCI, 術中酌情行血栓抽吸并注射替羅非班, PCI術后殘余狹窄<10%且視覺評估無明側支閉塞、內(nèi)膜撕裂。參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臨床試驗(TIMI)標準評價冠狀動脈血流, TIMI分級≤2級判斷為慢血流/無復流, TIMI分級≥3級判斷為正常血流。
1.2.2 血清IL-17含量的檢測: 入院后采集肘靜脈血3~5 mL, 靜置凝血后3 000轉/min離心10 min并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上海西唐公司)檢測IL-17水平,操作均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2.3 臨床資料的收集: 查閱患者病歷,收集臨床資料,包括年齡、吸煙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發(fā)病至PCI時間,入院時白細胞計數(shù)(WBC)、血紅蛋白(Hb)、血小板計數(shù)(PLT)、隨機血糖、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I(cTnI)、C反應蛋白(CRP), 病變冠狀動脈數(shù)目, PCI中替羅非班使用情況、血管抽吸使用情況。WBC、Hb、PLT采用血常規(guī)分析儀檢測,隨機血糖、TG、TC、LDL-C采用生化分析儀檢測。
采用SPSS 21.0軟件錄入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行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符合偏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Q1,Q3)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慢血流/無復流的影響因素,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慢血流/無復流的預測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慢血流和無復流組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為(36.31±10.14)pg/mL, 高于血流正常組的(23.38±8.76)pg/m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慢血流和無復流組與血流正常組在年齡、吸煙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發(fā)病至PCI時間、WBC、Hb、PLT、隨機血糖、TG、TC、LDL-C、3支病變比率、術中使用替羅非班比率、術中使用血管抽吸比率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血流和無復流組患者的CK-MB、cTnI、CRP水平均高于血流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慢血流和無復流組與血流正常組資料比較
以是否發(fā)生慢血流/無復流為因變量,以IL-17、CK-MB、cTnI、CRP為自變量,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IL-17是發(fā)生慢血流/無復流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慢血流/無復流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IL-17預測慢血流/無復流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17, 根據(jù)約登指數(shù)最大值確定IL-17預測慢血流/無復流的最佳截斷值為35.18 pg/mL, 對應的靈敏性為93.55%, 特異性為62.96%。見圖1。
圖1 IL-17預測慢血流/無復流的ROC曲線
PCI是治療STEMI的有效手段,能夠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并使缺血心肌獲得再灌注,但部分患者PCI后會發(fā)生慢血流或無復流,進而造成心肌梗死面積擴大,近期和遠期病死率升高。研究[1-2]顯示, STEMI患者PCI后慢血流或無復流的發(fā)生率為15%~30%。本研究120例STEMI患者中, 27例PCI后發(fā)生慢血流或無復流,發(fā)生率為22.5%。PCI后慢血流或無復流的危害大, PCI術前預注射尼可地爾、PCI術中冠狀動脈內(nèi)注射硝普鈉對慢血流或無復流具有預防作用[7-8]。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可能發(fā)生慢血流或無復流的高?;颊卟⑦M行干預,能夠改善患者預后。
目前,心血管相關的研究認為,炎癥反應激活與慢血流或無復流的發(fā)生密切相關。SU Q等[9-10]的2項動物實驗表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炎癥信號通路Toll樣受體4/核因子-κb(TLR4/NF-κB)的激活與微血栓形成、無復流發(fā)生有關。IL-17是TLR4/NF-κB通路下游的促炎細胞因子,對炎癥反應的級聯(lián)放大具有促進作用。袁杰等[5]研究證實, IL-17的表達增高與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無復流的發(fā)生有關。研究[11-12]證實STEMI患者血清中IL-17水平明顯增高,但目前國內(nèi)外尚無IL-17與慢血流及無復流關系的相關臨床證據(jù)。本研究分析了STEMI患者PCI后慢血流或無復流與IL-17的關系,發(fā)生慢血流或無復流的患者血清IL-17水平高于血流正?;颊撸砻鱅L-17增高與STEMI患者PCI后慢血流或無復流的發(fā)生有關,其可能機制是異常升高的IL-17引起了炎癥反應的級聯(lián)放大,促進了炎癥細胞在缺血心肌組織中的浸潤,進而引發(fā)微血栓形成及無復流。
近些年,國內(nèi)外也陸續(xù)有研究[13-16]報道了慢血流或無復流的預測指標及影響因素。國內(nèi)研究[15-16]證實, D-二聚體升高是慢血流或無復流的影響因素,且對慢血流或無復流的發(fā)生具有預測價值,但預測的效能較弱,曲線下面積較小,其原因可能是D-二聚體在心肌梗死發(fā)病的早期并未明顯升高或升高幅度較小,因此用于預測PCI后慢血流或無復流的價值受到限制。本研究在發(fā)現(xiàn)IL-17增高與慢血流或無復流有關后,進一步分析了臨床特征與慢血流或無復流的關系,并通過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響因素,結果顯示IL-17是PCI后慢血流或無復流的獨立影響因素。ROC曲線分析則證實IL-17對慢血流或無復流具有預測價值。
綜上所述,血清IL-17水平升高與PCI后慢血流或無復流的發(fā)生有關,檢測IL-17對PCI后慢血流或無復流具有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