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琳,管 驊,劉賽祥
(深圳市人民醫(yī)院 廣東深圳 580120)
隨著多層螺旋CT(MSCT)等醫(yī)療設備的廣泛應用,CT增強掃描成為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其能夠為臨床診斷提供直觀可靠的依據(jù)[1]。CT增強掃描是在CT平掃的基礎上給患者注射造影劑,其血管豐富的病變組織或器官密度高于血管稀少的部位,能夠明顯顯示出來[2]。雖然CT增強掃描中使用的碘造影劑,可以協(xié)助檢查清晰顯示病變部位及性狀,有利于病變部位的診斷鑒別,但其同樣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如疼痛、惡心、過敏反應等[3]。故障模式和影響分析(FMEA)是生產(chǎn)過程中的一種事前預防分析方法,能夠在行動前認清問題,并分析預防問題的方法,包括制訂主題、組成團隊、畫出流程、執(zhí)行分析、計算風險系數(shù)(RPN)、評估結果、改進計劃等[4]。2019年2月1日~2020年5月1日,我們將FMEA應用于40例行影像增強掃描患者中,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5月1日~2020年5月1日收治的80例行增強掃描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行影像增強掃描者;②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具有認知障礙、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者;②造影劑過敏者。將2017年5月1日~2018年12月1日行影像增強掃描的4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2~68(40.51±8.97)歲;CT增強掃描部位:腹部23例,肺部7例,頭部1例,盆腔2例,胰腺7例。將2019年2月1日~2020年5月1日行影像增強掃描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1~66(39.84±8.71)歲;CT增強掃描部位:腹部26例,肺部6例,頭部1例,盆腔3例,胰腺4例。兩組性別、年齡、掃描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在掃描前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掃描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在掃描過程中密切觀察造影劑注射情況,發(fā)生滲漏時及時停止注射且更換血管;在掃描結束后指導患者多飲水,促進造影劑代謝排出。
1.2.2 研究組
1.2.2.1 組建FMEA團隊 分配1名放射科技師長,負責監(jiān)控參與研究的全過程;分配2名CT增強掃描技師,負責患者的掃描及護理的評價;設立1名主管護師作為護理組長,負責護理內(nèi)容的培訓與監(jiān)控;設立2名護士作為護理組員,負責實施護理內(nèi)容。
1.2.2.2 繪制流程,確定故障模式 分析2016年CT增強掃描患者病歷,收集導致造影劑不良反應的原因進行小組討論,繪制CT增強掃描實施流程圖并確定故障模式。CT增強掃描實施流程為:預約CT增強掃描(故障模式為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病史了解不全、患者心理狀態(tài)不佳);CT增強掃描檢查前準備(故障模式為預防護理措施不到位);CT增強掃描檢查中(故障模式為不良反應的護理不到位);CT增強掃描檢查后(故障模式為未密切觀察造影劑的遲發(fā)反應、患者未按指導多飲水)。
1.2.2.3 執(zhí)行風險分析 查閱相關文獻,由FEMA小組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對流程中的每個故障模式進行討論分析。
1.2.2.4 計算風險優(yōu)先指數(shù) 由FEMA小組討論并確定所有故障的RPN值,RPN值包括風險因素產(chǎn)生的嚴重度(S)、發(fā)生頻率(O)、發(fā)生的可探測度(D)3個維度,嚴重度指潛在故障模式影響效果的嚴重程度,總分1~1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越嚴重;發(fā)生頻率指具體故障原因發(fā)生的可能性,總分1~1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發(fā)生的可能性越高;可探測度指現(xiàn)行的系統(tǒng)無法識別故障模式的可能性,總分1~1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檢出度越低。3個維度的乘積即為RPN值,RPN值越大表示該故障模式對故障的影響越大,RPN值≥125說明此環(huán)節(jié)必須采取改善措施。最終CT增強掃描中有7個故障模式RPN值≥125,見表1。
表1 FEMA結果
1.2.2.5 制訂并實施改進方案 針對RPN值>125的高危環(huán)節(jié)制訂改善措施,規(guī)范并優(yōu)化CT增強掃描過程,若實施過程中存在困難或效果不佳則重新制訂改善措施,具體措施如下:①預約CT增強掃描。接收患者預約單時及時登記,制作科普手冊供患者閱讀,對患者及陪同家屬普及必要的檢查知識,使其了解檢查過程、檢查作用、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耐心解答問題;給患者營造安靜、輕松的檢查氣氛,對患者進行正確的心理評估,安撫患者情緒,鼓勵家屬給予積極的社會支持。②CT增強掃描檢查前準備。了解患者病史,詢問有無碘過敏史,若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心腎功能不全、過敏性消化及孕期等,在CT增強掃描時需要注意,做好操作前及操作后血壓、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的監(jiān)測;檢查前準備好搶救物品;注射造影劑前必須進行碘過敏試驗;對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臟病、高血壓及身體較虛弱者,需在醫(yī)生陪同下進行檢查。③CT增強掃描檢查中。選擇合適的靜脈進行穿刺,盡可能選擇粗直的血管如肘正中靜脈、手背靜脈等上肢靜脈,老年患者盡量選擇前臂正中靜脈,避開血管分叉處、關節(jié)處進行靜脈穿刺;注射造影劑需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則,根據(jù)患者血管彈性、粗細、病情等設置注射速度。一旦發(fā)現(xiàn)造影劑滲漏,及時停止注射,輕中度滲出者抬高患肢以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肢體腫脹,用毛巾包裹冰袋在腫脹處冷敷20 min后,再用如意金黃散粉與溫茶水充分混合,加入5 mg地塞米松調(diào)成糊狀,敷貼在患者肢體腫脹處,超過腫脹部位面積的2倍,每日6~8 h,在48 h內(nèi)禁止熱敷或洗熱水澡。對輕度不良反應者停止注射,指導患者大量飲水促使藥物排泄;對中度不良反應停止注射,給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抗過敏如靜脈注射10 mg地塞米松或肌內(nèi)注射異丙嗪25 mg;對重度不良反應者停止注射后立即給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皮下注射1 mg鹽酸腎上腺素,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2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多巴胺200 mg加入液體中。④CT增強掃描檢查后。在檢查完成后觀察30 min,若患者無明顯不適感可離開,若有異常反應及時告知醫(yī)生,同時囑患者多飲水,盡快排出造影劑。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檢查情況包括檢查時間、注射誤差導致掃描失敗、造影劑滲漏;檢查時血壓、心率異常情況,若血壓變化>1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0次/min為異常;依從性包括一次性配合完成檢查及一次性未配合完成檢查;不良反應包括輕度惡心、嘔吐、頭痛、局部蕁麻疹樣皮疹、全身蕁麻疹樣皮疹、輕度喉頭水腫、呼吸困難、胸悶。
2.1 兩組檢查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檢查情況比較
2.2 兩組檢查時血壓、心率異常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檢查時血壓、心率異常情況比較
2.3 兩組依從性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依從性比較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CT增強掃描是臨床應用廣泛的檢查方法,能夠協(xié)助臨床治療、手術方法的制訂、療效評估等,應用效果較好[5]。但是造影劑為體外試劑,患者注射后可能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輕度不良反應會影響舒適度,重度不良反應如重度過敏可能會危及生命[6]。因此,預防并及時處理造影劑導致的不良反應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FEMA是一種分析故障因果關系的方法,最初應用于航天工業(yè),之后繼續(xù)被用于其他行業(yè)。美國醫(yī)療機構聯(lián)合評審委員會于2001年提出,要求每家醫(yī)院每年至少進行1次前瞻性評估最頻繁發(fā)生警戒事件信息,并推薦使用FEMA[7]。FEMA同樣是一種風險管理分析模式,能夠系統(tǒng)性、前瞻性地分析流程中的故障環(huán)節(jié),并預測故障模式的高危部分,然后給予改進[8]。本研究經(jīng)過FEMA小組分析,共找出7個故障模式,并計算每個模式的RPN值,查找高危環(huán)節(jié)后給予針對性改善,建立規(guī)范的CT增強掃描實施流程。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檢查時間、檢查時血壓、心率異常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P<0.05),研究組一次性配合完成檢查者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FEMA能夠前瞻性的識別CT增強掃描過程中的高危因素,優(yōu)化實施流程,對降低造影劑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具有顯著效果。FEMA是強調(diào)前瞻性分析、重視預防的方法,其改變醫(yī)院質(zhì)量管理及護理流程中事后懲罰為主的管理方式[9]。在傳統(tǒng)管理及護理流程中出現(xiàn)負性事件時,人們將重點放在事后彌補及追究責任上,忽略自身機制的安全性問題,長此以往不利于整改及防范措施的進行,導致負性事件重復發(fā)生,質(zhì)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影響患者CT增強掃描的安全[10]。在FEMA項目實施過程中始終圍繞RPN值,根據(jù)其嚴重度、發(fā)生頻率、發(fā)生的可談測度計算,使CT增強掃描的每個故障以數(shù)值形式展示,根據(jù)RPN的大小指導流程需要改進的項目,以免出現(xiàn)不良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檢查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一次性配合完成檢查者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經(jīng)過FEMA的改善,患者配合度較高,檢查過程能夠順利進行。另外,研究組檢查時血壓、心率異常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FEMA能夠減輕患者應激水平,分析是因為FEMA首先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同時加之護理人員及家屬給予的支持,能夠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及心理壓力,有助于血壓及心率的平穩(wěn)。FEMA能夠通過團隊各個成員對CT增強掃描的高危因素進行分析,共同確定故障模式并商討解決方法[11]。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加強護理人員與醫(yī)生之間的溝通及交流,使其共同分析問題、商討對策,將CT增強掃描的風險降到最低,提高醫(yī)護人員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團隊凝聚力,提升醫(yī)護之間合作默契;同時,醫(yī)護人員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掌握CT增強掃描的造影劑不良反應的原因、臨床表現(xiàn)及應對措施等,強化專業(yè)知識,提升護理質(zhì)量[12]。
綜上所述,在影像增強掃描患者中應用FEMA效果良好,能夠有效降低患者造影劑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縮短檢查時間,減輕患者檢查時應激反應,提升治療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