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瑩,張冬艷,黃 芳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江蘇無錫214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見的多發(fā)性疾病[1],以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為特征,呈進行性發(fā)展,主要表現為肺功能下降,而慢性呼吸衰竭是COPD惡化發(fā)展的必然過程,對患者生活質量、家庭經濟均帶來嚴重的影響,加重精神、心理痛苦[2]。目前,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是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首選治療方案,可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呼吸支持、減少呼吸肌疲勞,改善肺順應性,糾正呼吸衰竭等[3-4]。但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對護理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既往僅依靠責任護士進行管理容易出現紕漏,已不能滿足臨床護理需求。團隊整體護理模式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進行多方面聯合護理的新模式,對護理質量的提高及醫(yī)療資源的利用具有積極影響,目前已在多種內外科疾病管理中有所應用[5]。2019年7月1日~2020年5月1日,我們將團隊整體護理模式應用于4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8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COPD診斷標準[6],且經血氣分析等檢查確診為Ⅱ型呼吸衰竭者;②均在本院接受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者;③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者;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消化道出血、氣胸者;②其他原因導致呼吸衰竭者;③合并精神疾病病史或認知溝通障礙者;④存在其他嚴重內科疾病者。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72.73±5.21)歲;病程(10.53±2.13)年;肺功能分級:Ⅱ級22例,Ⅲ級18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71.29±5.63)歲;病程(10.15±2.47)年;肺功能分級:Ⅱ級24例,Ⅲ級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責任護士按照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和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進行相應的護理操作。觀察組給予團隊整體護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①建立干預小組:結合參考文獻、既往臨床護理經驗、患者護理需求調查等,分為飲食生活護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預、呼吸道護理、并發(fā)癥護理5個小組,每組安排3~5名護理人員,由護理經驗豐富者擔任小組長,并邀請主治醫(yī)生、營養(yǎng)師、心理醫(yī)生等擔任指導,護士長進行總體質量控制。所有小組成員均進行COPD常規(guī)護理、??谱o理知識、操作能力培訓和考核,通過者方可實施干預。每周以組會形式進行總結、交流和學習,護理干預以小組輪班制進行。②飲食生活護理:由飲食生活護理小組進行干預。落實病房環(huán)境、患者口腔護理、體位護理、管路護理、排便護理、皮膚護理等基礎內容,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意識、血氧情況等,并及時上報;增加病房巡視頻次,并采用頻繁眨眼、手勢、按床鈴等簡單方式,表達對體位變換、飲水、排便等日常生活的護理需求,提高護患溝通效率;結合患者喜好、口味等制訂營養(yǎng)飲食菜譜或者計劃,鼓勵并主動協助患者盡可能攝入必需的營養(yǎng)。③健康教育:由健康教育小組進行,入院時通過視頻、PPT、面對面講解等多種形式,向患者講解病房環(huán)境、疾病相關知識、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等基礎內容,著重強調護理干預對治療效果的重要性,并通過分析既往病例向患者講解預期的治療效果和注意事項,增強患者治療信心的同時幫助患者做好接受治療準備。④心理干預:由心理干預小組進行,上機前首先向患者講解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的安全性、必要性、預期效果等,通過半結構式訪談法,了解并緩解患者不良心理;上機后,每個小組抽取10 min進行床旁陪伴,了解患者需求、不適感等,通過鼓勵家屬錄制視頻、語音、寫信等,由護理人員進行包房或者朗讀,給予患者家庭支持,安撫其情緒。⑤呼吸道護理:由呼吸道護理小組進行,注意選擇鼻、面罩并結合患者病情、個人特點,固定在不影響治療的同時保證舒適度;根據患者咳痰易-難分別采用常規(guī)排痰(霧化吸入、翻身叩背、咳嗽等)、改良式體位引流聯合振動排痰、電動吸引器排痰等方法,排痰時監(jiān)測患者神志、生命體征變化,及時處理異常情況,記錄每日排痰量。⑥并發(fā)癥護理:由并發(fā)癥管理小組進行護理。a.壓迫性損傷:每隔4 h對患者鼻、面罩放松15 min,若已出現損傷者給予水膠體敷料。b.誤吸:在餐后1 h進行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避免進食,若已出現誤吸,暫停治療并及時清理呼吸道。c.腹脹:盡量以間歇式呼吸機使用方式為主,充分進行氣體濕化,囑患者減少吞咽動作,用鼻呼吸,若發(fā)生腹脹進行胃腸減壓、胃動力促進藥物等治療。所有護理操作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并定期對呼吸機管道、鼻面罩、濕化器進行消毒殺菌;保持病房溫濕度適宜。
1.3 評價指標 ①心理狀態(tài):采用Zung等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于干預前及干預后2周評估兩組心理狀態(tài),包含20個條目,且各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低。②護理舒適度:采用中文版舒適度量表[7]評估兩組干預2周后舒適度,包括生理、精神心理、社會、環(huán)境4個維度,各維度根據舒適程度計為1~6分。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81,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舒適度越高。③生活質量:采用西雅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問卷(SOLQ)[8]評估兩組干預2周后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功能、情緒功能、生活技能和護理滿意情況4個方面,共計29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并按照標準計分法換算為0~100分。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77,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④臨床護理效果:觀察并記錄患者干預后每天排痰量、血氧飽和度(SpO2)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⑤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統(tǒng)計兩組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2.1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護理舒適度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舒適度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SOLQ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SOLQ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臨床護理效果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護理效果比較
2.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現階段,COPD仍無法根治,藥物治療不能完全有效改善及遏制機體肺功能的逐年惡化。有研究表明,COPD患者病情加重與呼吸肌疲勞、痰液引流不暢等密切相關[9]。而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是目前降低患者病死率、增加急性加重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在臨床實際應用中,仍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夠理想,究其原因,負性情緒、健康知識缺乏、治療不適感、并發(fā)癥是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差、效果差的重要原因[10-11]。常規(guī)護理模式僅依靠責任護士完成,難以全面、科學、有組織地落實所有的護理操作,導致護理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優(yōu)化護理模式盡可能地滿足患者各方面護理需求是當前臨床護理研究重點。
本研究對患者實施團隊整體護理模式,是以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全方位護理需求為基礎,將各項護理內容具體分化至小組,并聯合多學科醫(yī)生,將有限的醫(yī)療資源靈活應用于護理措施的組織和實施中,充分考慮護理服務的全方位協同,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心理干預、飲食生活護理等各項護理,促使各項護理操作在發(fā)揮針對性干預效果的同時,互為因果,互相促進,進而提高整體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提示團隊整體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心理。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受疾病影響,腦血管及腦細胞長期處于缺氧狀態(tài),同時疾病帶來的不適及活動受限等,易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常規(guī)護理中主要依靠普及疾病和治療相關知識緩解情緒,往往治標不治本[12]。而團隊整體護理模式通過半結構式訪談法,引導患者訴說自身負性情緒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上機前后均進行針對性的干預,有利于增強患者信任感和安全感[13];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給予患者家庭支持、醫(yī)護支持,有利于增強患者治療決心和信心,提高患者康復希望。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舒適度、SOLQ評分及臨床護理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P<0.01),提示團隊整體護理模式可提高患者舒適度及生活質量,從而促進臨床護理效果。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與該護理模式對患者負性情緒的改善有關[14];另一方面,在團隊整體護理模式中將護理內容具體落實到各個小組,成為其專項護理內容,既可保證全面護理到位,又可實現針對性護理;同時在各個專項護理中進行了改良創(chuàng)新,如指導患者采用手勢、眨眼等簡單方式代替語言,健康教育增加視頻、PPT等多種教育形式,心理干預中引入半結構式訪談法等,有利于提高護患溝通效率及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度,從而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和臨床護理效果。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團隊整體護理模式可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推測該結果可能是由于將并發(fā)癥護理作為專項護理內容,從而有利于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將團隊整體護理模式應用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具有較好的護理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護理舒適度和生活質量,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但本次研究選取病例數較少,有待于后期通過多中心數據研究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