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霞,黨 丹,段 麗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 河南鄭州450000)
子宮肌瘤是女性群體中最多見的良性腫瘤,由于肌瘤發(fā)生于女性的生殖器官,會引起部分女性患者的惶恐與不安情緒[1]。子宮肌瘤患者的疾病進展與自身行為之間存有明顯的相關性,尤其在膳食攝入、體重管理、日常生活作息、運動鍛煉、煙酒攝入等方面,需引起患者個人層面的極大關注[2]。但子宮肌瘤患者的日常行為調(diào)動需在個人主觀能動性提升的基礎上才能有效落實,需要提高患者自身的內(nèi)在行為改變動機,才能使個體在院內(nèi)和院外的各項生活行為層面踐行科學、有效的自我管理行為[3]。因此,從患者的行為入手開展臨床護理干預,成為護理學領域備受關注的焦點方向。有學者提出了基于護理程序邏輯行動方案,而該方案旨在從嚴密的護理邏輯下規(guī)范各項護理照護舉措,將有關疾病照護方面的健康知識點輸送給患者,使其在自我潛意識狀態(tài)中構建正確的認知-行為方案,指導自我日常實踐行為[4]。本研究借助設計對照組的方法,遴選涉及認知與行為評價方面的指標,進而探究該方案所產(chǎn)生的臨床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6月1日~2019年5月31日我院收治的118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就診時,均經(jīng)婦科B超檢查,再結合其軀體癥狀、體征,明確為子宮肌瘤,診斷參照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發(fā)行出版的第8版《婦產(chǎn)科學》教材中關于該病的診斷標準;②患者認知水平正常;③患者具備基本的言語交流能力;④患者能獨立完成本研究有關量表和問卷的測評。排除標準:①患者伴有心臟、肝臟、腎臟等實質(zhì)性臟器疾病;②患者伴有惡性腫瘤;③患者伴有自身免疫功能障礙;④患者存有聽力或視力障礙;⑤患者不具備基本的日?;顒幽芰Γ虎藁颊甙橛袊乐氐臓I養(yǎng)不良。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將2017年6月1日~2018年5月31日收治的6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對照組,年齡(43.2±3.9)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9例,初中、高中或中專14例,大專及以上27例;病灶直徑(4.9±0.9)cm;肌瘤個數(shù):單發(fā)30例,多發(fā)30例;肌瘤種類:肌壁間34例,其他26例。選擇2018年6月1日~2019年5月31日收治的58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組,年齡(43.5±4.0)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1例,初中、高中或中專13例,大專及以上19例;病灶直徑(5.0±1.1)cm;肌瘤個數(shù):單發(fā)31例,多發(fā)27例;肌瘤種類:肌壁間36例,其他22例。兩組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性照護干預,健康教育內(nèi)容主要圍繞著紙質(zhì)材料輔以口述的方式開展。護士通過紙質(zhì)材料的形式向患者介紹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預后、轉歸等方面的知識架構;再借助通俗易懂的言語向患者講解日?;咀晕艺兆o的有關要點;通過現(xiàn)場示教的方法告知對方有關日常照護行為的正確操作要點;對病房的溫度、濕度予以調(diào)控,使患者獲得相對舒適的溫度與濕度感知體驗;為患者做好各項膳食營養(yǎng)管理,保證患者攝入富含維生素、優(yōu)質(zhì)蛋白及膳食纖維的食物;對患者各項軀體癥狀開展管理,一旦發(fā)現(xiàn)軀體異常,及時做好對癥處理。
1.2.2 研究組 實施基于護理程序邏輯行動方案,其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的干預舉措。①基于婦科病房的健康指導干預:護士通過一對一交流的方式,將子宮肌瘤相關知識體系完整地呈現(xiàn)給患者,為患者發(fā)放1張白紙和1支黑筆,讓患者在聆聽健康教育過程中,將本次教育中涉及的關鍵知識點逐一羅列;并告知患者要在本次護士教育結束后,重新復述具體的知識要點;護士的健康指導內(nèi)容涵蓋了子宮肌瘤患者日常膳食管理原則、攝入食物的種類、膳食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護士為患者開展教育時間限定于15 min內(nèi),待完成健康教育后,護士對患者所摘錄的重要知識點予以全方位審核,指出其在本次聆聽過程中內(nèi)化的相關要點,并糾正或彌補其不當?shù)闹R體系;然后,再為患者預留5 min,讓患者以口語的方式復述相關膳食管理要點。②基于教育活頁的膳食指導:護士每天19:00~20:00向患者發(fā)放有關子宮肌瘤膳食指導的活頁卡片。要求每例患者每天均需在入睡前學習今日發(fā)送的相關知識內(nèi)容,并將“已學”填寫在活頁卡片上,以表示已完成今日學習。在每周日19:00~20:00,護士與患者開展面對面溝通。首先,護士用20 min梳理本周所涉及的相關知識要點;其次,護士讓患者以流水賬復述的形式,將本周自己所掌握的相關要點進行闡述,從而加深患者對基本自我照護內(nèi)容的認知力度;溝通時間控制在60 min內(nèi)。③基于日常自理內(nèi)容實踐演習:待患者認知學習5 d后,護士對每例患者開展個體化日常自理內(nèi)容實踐演習,每例患者時間控制在30 min內(nèi)。護士圍繞著膳食管理、運動鍛煉、識別富含雌激素/孕激素的食物、飲水的量、辛辣刺激食物鑒別等內(nèi)容,要求患者逐項展開實踐演習。在演習過程中,護士通過圖片的方式要求患者識別食物類別;通過要求患者口語復述的方式,讓其介紹日常膳食管理要點、運動鍛煉原則及飲水量。而護士則全程審視患者的實踐表現(xiàn),對其開展細化點評,強化其認知薄弱環(huán)節(jié)。
1.3 觀察指標 通過自制的子宮肌瘤患者認知、信念、行為相關問卷對患者在干預前、干預2周后展開評價,該問卷涵蓋了如下3個子問卷。①子宮肌瘤理論知識:涵蓋子宮肌瘤膳食原則10分(3題)、辛辣刺激食物種類10分(3題)、富含雌激素食物種類10分(3題)、富含孕激素食物種類10分(3題)、飲水種類與原則10分(3題)、飲酒對子宮肌瘤的危害10分(3題)、運動鍛煉的原則與方法10分(3題)、藥物治療的原則10分(3題)、飲料的危害10分(3題)。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對子宮肌瘤理論知識的認識越深入。②遵醫(yī)行為態(tài)度和主觀準則:該問卷涵蓋了行為態(tài)度、控制體重、戒煙、禁酒、不飲飲料、科學服藥、主觀準則、對醫(yī)護人員信任、遵從動機。借助上述幾項關鍵詞來評估患者對疾病所致的不良影響與結果的感知水平。通過累計評分的方式予以計算,根據(jù)患者是否意識到該踐行正確的行為所帶來的好處(1=是,0=否)和程度(1~5分),以積分法對患者當前的行為態(tài)度展開評判,評分基于0~3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對自覺踐行子宮肌瘤自護行為的意識越強烈。③日常行為踐行情況:每天進食新鮮水果、每天進食蔬菜、日均飲水量、進食辛辣刺激食物、進食含有雌激素的食物等作為行為關鍵詞,比較兩組行為踐行情況。
2.1 兩組干預前后對子宮肌瘤理論知識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對子宮肌瘤理論知識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遵醫(yī)行為態(tài)度和主觀準則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遵醫(yī)行為態(tài)度和主觀準則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日常行為踐行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日常行為踐行情況比較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疾病,且近年來因體檢的普及,使該病的檢出率呈現(xiàn)逐年攀升的態(tài)勢,而發(fā)病年齡卻愈顯年輕化[5]。由于該病與患者的精神情感狀況和對疾病的認知度有關,而大多數(shù)子宮肌瘤患者存在日常作息不規(guī)律、飲食不科學、運動管理不恰當?shù)炔涣夹袨?,導致疾病呈現(xiàn)不良轉歸[6]。子宮肌瘤可通過藥物干預或手術治療達到控制肌瘤的目的與效果,但若患者經(jīng)治療后其日常行為習慣未得到妥善控制與管理,將再次引起該疾病[7]。由于子宮肌瘤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較低,導致其在院外的遵醫(yī)行為相對不佳,使患者在日常生活踐行過程中的行為管理缺乏自我重視,使疾病的診治現(xiàn)況不容樂觀[8]。因此,近年來的護理理念開始從患者的潛意識認知著手,幫助個體主動做出正確的自護行為,提高臨床診治的配合度。當個體認知水平發(fā)生扭轉后,能充分調(diào)動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與內(nèi)在動機,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參與到疾病診治進程中,這是提高個體自我效能的前提與關鍵[9]。而本研究所倡導的基于護理程序邏輯行動方案則是行動理念的具體呈現(xiàn)舉措,借助嚴密照護流程的介入,能幫助患者不斷加深對陌生的醫(yī)療照護知識認知度,促進個體向著健康行為轉變的方向發(fā)展,最終促進疾病康復與轉歸[10]。
為層級遞進反映出該項新型的護理方案所達成的照護成效,本研究以基本理論知識、遵醫(yī)態(tài)度、日常行為踐行等要素作為評價指標,兩組患者的知信行展開評價。首先,干預2周后,研究組對子宮肌瘤理論知識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護理程序邏輯行動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水平。通過基于教育活頁的膳食指導形式,使患者對子宮肌瘤具體的知識架構有了全方面的了解,從個體的行為轉變?yōu)樵V求點展開實踐性指導,圍繞著個體的認知、遵醫(yī)意識、行為轉變等逐級開展,進而促進行為向著健康維度發(fā)展[11]。其次,干預2周后,遵醫(yī)行為態(tài)度和主觀準則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患者在獲得一定的理論認知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行為改變信念與態(tài)度,在這方面的營造與改良上引入了微信平臺?;诮逃铐摰纳攀持笇У慕槿?,能拉近護士與患者之間的關聯(lián)性,借助每晚固定時間點的學習,能幫助患者建立正向學習反饋機制,通過點滴認知的堆積,能形成子宮肌瘤自護相關知識性架構,對其自身健康行為的改變有極大作用[12]。因此,本研究從行為態(tài)度、控制體重、戒煙、禁酒、不飲飲料、科學服藥、主觀準則、遵從動機等方面對比了兩組的自我照護意愿,發(fā)現(xiàn)研究組的意愿與信念較對照組有了明顯的提升。最后,本研究旨在從患者的行為輸出展開評價,以進一步深入反饋出個體在認知與信念層面的升級轉變[11]。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周后,研究組日常健康行為踐行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患者的行為模式向著積極的方向進展,有利于認知與行為達成一致的目的。由于患者的意識形態(tài)被重新塑造后,其潛在的認知水平將指導個體自覺采取正確的日常行為方式,進而主動配合各項遵醫(yī)行為,并強化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13]。
總之,將基于護理程序邏輯行動方案應用于子宮肌瘤患者中,能強化患者對子宮肌瘤相關知識體系的認知度,且能扭轉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念與遵醫(yī)態(tài)度,進而指導患者主動踐行積極、健康的日常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