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艷,張 萍,張朝霞,夏彩荷,鮑春燕
(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腫瘤醫(yī)院 寧夏銀川750004)
子宮內膜癌是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大部分都要接受手術治療和術后精心護理[1-2],再輔以的放療和化療來完成后續(xù)的抗腫瘤治療[3]。但是,如子宮內膜癌患者出院后并未得到規(guī)范詳細的隨訪醫(yī)護指導,患者的后續(xù)抗腫瘤治療效果會受到一定影響。很多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差,易出現焦慮和抑郁,造成較大心理壓力,嚴重影響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4]。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婦科癌癥患者需給予支持性護理,但這些問題于患者住院或隨訪期間未得到充分的解決,故對此類患者采用延續(xù)性護理十分必要,延續(xù)性護理不僅可監(jiān)測復發(fā)情況,還減輕不良反應和改善生活質量[5]。目前,關于延續(xù)性護理的隨訪方法多樣,主要隨訪方式包括門診隨訪、電話、隨訪、微信隨訪等[6],而其中微信隨訪方便快捷,視頻、音頻和文本信息均可有效快速地傳輸,及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情況,更有利于醫(yī)患溝通[7]。鑒于此,我們收集接受手術治療的子宮內膜癌患者145例,以探討微信延續(xù)性護理對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5月1日~2020年5月1日收治的145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中國子宮內膜癌篩查專家委員會于2017年制定的“子宮內膜癌篩查和早期診斷專家共識(草案)”中的診斷標準[8];②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需進行放療或化療;③患者年齡30~65歲;④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均對治療方案知情。排除標準:①患者近6個月內曾接受過放療或化療;②合并腦、心、腎功能不全者;③入院就診時腫瘤出現遠處轉移者;④患者語言溝通能力較差;⑤伴有精神性疾病的患者;⑥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采用計算機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73例和觀察組72例,對照組年齡30~64(49.8±10.1)歲;體質量指數(IBM)20~26(22.1±1.2);病程2~5(2.5±0.5)年;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5例,初中35例,高中及以上23例。觀察組年齡30~65(50.1±12.5)歲;IBM 20~27(21.9±1.3);病程2~6(2.7±0.4)年;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7例,初中31例,高中及以上24例。兩組年齡、IBM、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以減輕患者不適和避免復發(fā),包括術后抗感染、預防并發(fā)癥、心理疏導、飲食調節(jié)等。出院后,醫(yī)護人員定期進行電話回訪,每2個月1次,以了解患者病情恢復情況,每次通話時間≤10 min,詳細記錄通話內容,記錄患者病情、康復情況。提醒患者按時復診,每隔3個月入院復查1次,共隨訪6個月。觀察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干預,出院后采用微信延續(xù)護理隨訪干預[9]。①建立微信群。出院前1 d,安排1名本科室的護士與患者和家屬詳談,建立1個延續(xù)護理微信群,主要包括:主治醫(yī)生1名,科主任1名,副主任1名,護士長1名,護士2名,心理咨詢師1名,患者及家屬。各成員采用掃描微信群二維碼入群,出院時護士和主治醫(yī)生要于群內發(fā)布患者出院指導計劃,把微信護理的注意事項及醫(yī)護人員的微信聯系方式詳細注明,并告知患者如何查找群文件,如何觀看和發(fā)布圖片、視頻和音頻。出院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子宮內膜癌預后知識的健康教育面授培訓,并制成視頻,可推送至微信群,反復觀看。②微信群傳播疾病知識和康復信息。由1名專職護士和1名主治醫(yī)生每周至少2次采用圖片、文字、小視頻的形式于微信群內推送子宮內膜癌放化療的基本知識、癌癥患者飲食指導、日常生活指導和術后并發(fā)癥處理方法,同時監(jiān)督患者自行于微信群內下載上述內容進行閱讀,每天進行閱讀打卡,閱讀完內容的群成員需在群里回復“已閱讀”,爭取使患者閱讀每個文件,護理人員不斷進行文字、語音、信息溝通,提醒患者閱讀。③微信群疾病問題答疑。每周六9:00~11:00,安排1名專職護士和1名主治醫(yī)生在微信群內進行詳細解答與指導,對患者進行病情指導和疾病知識答疑。對患者答疑過程中的疑難問題,統(tǒng)一上報科主任,及時反饋主任答疑意見。鼓勵患者相互交流術后康復經驗。④微信群心理指導。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傳遞正能量的康復、預后知識,介紹康復成功病例,幫助患者及家屬樹立信心,必要時可召開微信會議,集中講解患者關心的心理問題,緩解負性情緒。⑤微信群記錄隨訪內容。對每例患者出院后設置集體隨訪日期,每個月1次,記錄內容包括患者用藥情況、身體狀況、康復訓練情況、心理評分量表、生活質量評分、依從性、復發(fā)、病情轉歸等。采用Excel表格記錄整理每個患者的信息詳細隨訪內容并保存。對復發(fā)患者提醒其盡快再入院接受治療。
1.3 評價指標 ①生活質量:采用惡性腫瘤患者生活質量評定問卷量表(QLQ-C30)評估兩組干預6個月后的生活質量[9];QLQ-C30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佳。②自我管理能力:出院后6個月,采用中文版自我護理能力實施量表(ESCA),分別于兩組干預前后從健康知識、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自護概念4個方面共43個項目進行評估,總分172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自護能力越強[10]。③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入院時、出院后6個月的負性情緒;SAS評分>50分、SDS評分>53分可視為患者患有焦慮、抑郁[11]。分值越高表示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④依從性:出院后6個月,根據患者出院后的實際情況評估患者依從性,分為3個級別:患者能積極主動地執(zhí)行隨訪指導計劃,恢復效果良好為完全依從;患者能主動執(zhí)行部分隨訪指導或者需要他人督促進行隨訪指導,恢復效果理想為部分依從;患者對隨訪指導完全不能執(zhí)行為不依從。總依從率(%)=(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QLQ-C30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QLQ-C30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ESCA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ESCA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入院時、出院后6個月SDS、SA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入院時、出院后6個月SDS、SA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依從性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依從性比較
目前,關于子宮內膜癌患者出院后的隨訪,一般采用門診隨訪、電話隨訪的方法較多見[12]。但門診隨訪較為局限,隨訪的交通費和檢查費用較高,一些患者無法親自進行門診隨訪。而電話隨訪雖方便,只限于醫(yī)患間的語音交流,如患者病情較為復雜,電話中無法準確描述時,就無法準確得知患者的具體隨訪信息,電話不能觀看視頻、不能記錄文字等,給隨訪工作帶來了困擾。目前,較為常用的微信隨訪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微信具有交流便捷、觀看方便等特點,交流方式涵蓋文字、語音、視頻、其他文件等交流方式,可詳細描述患者的隨訪信息,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醫(yī)學領域中[13]。本研究詳細描述了本院145例子宮內膜癌患者可出院后微信和電話兩種隨訪方式下隨訪療效的差異,證實微信延續(xù)性護理的確切優(yōu)勢。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QLQ-C30各因子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微信延續(xù)性護理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在出院后6個月的癥狀及功能均有所改善,可順利地完成放療和化療,提升總體健康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ESCA各因子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患者對健康知識、自護責任感,自我管理能力均得到提升,充分證實微信延續(xù)性護理對子宮內膜癌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提到促進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微信延續(xù)性護理可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減輕抑郁和焦慮情緒。這與以往研究結果較為類似[9]。此外,觀察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1),證實微信延續(xù)性護理可提高患者依從性。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隨訪時間相對較短,樣本量相對較少,結果指標中的一些指標,如影像學指標、實驗室指標、復發(fā)情況等未完全呈現,但文章結果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接受過手術治療的子宮內膜癌患者而言,出院后采用微信延續(xù)性護理較常規(guī)的電話隨訪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提高依從性,減輕負性情緒。未來課題組將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進行更完善的臨床試驗來驗證此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