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 王健 楊崢崢
重慶高戈文創(chuàng)商業(yè)管理有限公司 王謎
重慶因地理環(huán)境而形成的各種獨特交通在網(wǎng)紅景點中占有一席之地,列車穿樓就是最早火爆互聯(lián)網(wǎng)的景點之一。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李子壩站(編號2/07)是一個跨座式單軌交通的普通側(cè)式車站,也是中國第一座軌道交通車站與商住樓共建共存的特殊建筑體,占地面積3100m2(19層的建筑面積6000m2),車站位于6-8樓,月臺有效長度120m,可容納8輛編組列車運行;下層建筑是商鋪,上層建筑是住宅,車站與居民建筑相分離,膠輪列車所產(chǎn)生的振動和噪音基本上不影響居民生活。
李子壩站成為網(wǎng)紅景點的緣故,對重慶人來講有些意外。出門爬坡上坎,公共交通過江架橋,遇山穿洞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交通景觀,卻沒有想到會成為外地游客必到的打卡景觀。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重慶獨特的交通景觀,例如過江索道都令游客趨之若鶩。兩江環(huán)抱的山城地貌構成重慶立體的交通系統(tǒng),李子壩站的列車穿樓景觀確是世界罕見,因此,它成為網(wǎng)紅景點并不奇怪。
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李子壩站的列車穿樓景觀(王健供圖)
當城市管理部門意識到網(wǎng)紅景點是推動城市旅游的新契機,很快就采取措施來響應游客的熱情。渝中區(qū)政府對李子壩站周邊環(huán)境進行整改,新建李子壩觀景臺(2018)。當游客紛紛前來觀賞列車穿樓,巖雕壁畫《巖之魂》也開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它最早被建設方(軌道交通公司)稱為藝術墻,移交維護管理方(渝中區(qū)城管局)被稱為文化墻,許多媒體則稱之為浮雕墻。歷經(jīng)多年日曬雨淋和山體滲水的影響,壁畫表面瓷磚已暗淡無光,局部出現(xiàn)脫落現(xiàn)象,為改善游客觀賞體驗,渝中區(qū)城管局再次啟動文化墻容貌整治工程,對李子壩站周圍景觀進行外立面改造,包括山體綠化、住宅裝飾、燈光工程。慶幸的是渝中區(qū)城管局邀請80歲高齡的江碧波主持修復巖雕壁畫《巖之魂》,采用三道涂刷工藝對褪色瓷磚表面重新涂料,不僅保留了景觀原貌,而且煥然一新。
1988年重慶開始籌建軌道交通,首次提出較場口-新山村線路規(guī)劃,為適應城市山高坡陡和道路曲折的地形而選擇日本政府貸款計劃(ODA)和日立株式會社的跨座式單軌交通技術,這是中運量的膠輪單軌系統(tǒng),車輛轉(zhuǎn)彎半徑?。?50m)、爬坡能力強(60‰)、運行噪音極低(70 dB),高架軌道梁占用道路少(3m),體量輕巧(0.85m×1.5m),可建設在道路之一分隔帶上,列車最大速度80km/h,行駛速度約35km/h。
為減少工程項目的拆遷量和降低造價,渝中半島段的線路布置客流量較少的嘉陵江濱江路,經(jīng)李子壩正街穿隧道至大坪。李子壩站的規(guī)劃位置與居民樓建造重疊,軌道交通公司和房屋開發(fā)商遇到如何避讓的矛盾,政府協(xié)調(diào)后最終決定由軌道公司統(tǒng)籌,同時興建軌道交通車站和住宅樓,意外地創(chuàng)造了列車穿樓景觀。
江碧波設計的《巖之魂》巖雕壁畫(王健供圖)
重慶市軌道交通公司總經(jīng)理沈曉陽和市建委主任王根芳,在考察交流中意識到環(huán)境影響問題,為減少高架軌道梁的視覺障礙和增加乘客旅行中的樂趣,正如《交通美學:理論與實踐》所定義,交通并不局限于人類克服空間障礙,而有使其功能與形式達到和諧的“美”,利用美學原則來改善人們的交通活動環(huán)境,從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即體驗。軌道集團邀請江碧波創(chuàng)作李子壩站旁的巖雕壁畫《巖之魂》、魏明倫撰寫校場口車站的《山城輕軌賦》(碑文因車站擴建已被移除)。李子壩站的邊坡地勢陡峭,土壤少而不適宜種植植物進行綠化,卻為創(chuàng)作巖雕壁畫創(chuàng)造了條件,江碧波依據(jù)巖體的邊坡原形進行設計,這種非特意的表現(xiàn)使得壁畫呈現(xiàn)凹凸不平的立體感;當代辭賦作家魏明倫在此壁畫上撰寫了《巖之魂》賦,一種源于駢文的文體,可長可短且講求長短句對仗,成為了壁畫中畫龍點睛的一筆。江碧波曾解說:邊坡巖石獨特的形態(tài)本身就是寶,它位于嘉陵江的高地上,見證重慶發(fā)展的歷史,而重慶人在巴山夜雨中也形成巖石般堅強的意志。
山巒之中的重慶,地表廣泛出露古生代及以前的石灰?guī)r、板巖、片巖、結(jié)晶灰?guī)r、石英巖、砂泥巖、礫巖、花崗巖和玄武巖等,巖雕壁畫《巖之魂》主要采用各種巖土捏制成型后而專門燒制的陶片、瓷磚、大理石、文化石、玻璃等材料制作,畫幅約800m2,2004年3月與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同期建成,是一個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修復后的畫幅擴展為1450m2(長110m、高12m),采用浮雕形式展現(xiàn)各種人物、動物和場景,運用三十多種顏色進行創(chuàng)作。設計者說:這個作品表現(xiàn)的是世界各地的人在山城聚集,見證重慶發(fā)展,同時也展現(xiàn)重慶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
《巖之魂》中有大約8組人物,他們既是獨立的局部又相互關聯(lián),例如第3組人物既可以看作獨立組合,又可以看作第4組人物中女人頭像的頭發(fā),他們的膚色和發(fā)色不同,背著背簍或提著公文包,表現(xiàn)本地原住民和外來客人匯聚重慶:有人觀望、有人思想,還有人在奔跑……
《巖之魂》修復新增了中國龍、鳳凰鳥和孫悟空(猴子)三個動物形象。自古以來,龍和鳳都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物,承載著中國人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防空洞口的龍?zhí)ь^預示中國這個巨龍已離開潛伏狀態(tài),出現(xiàn)于地表上,嶄露頭角而即將生發(fā)大變,具有七十二變神功的孫悟空,它追求自由、平等和敢于斗爭的精神,象征著重慶人敢為天下先的;鳳凰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瑞鳥,是吉祥和諧的象征,寓意著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
圖1《巖之魂》的“人物”(制圖/羅家貴)
圖2《巖之魂》的“動物” (制圖/楊崢崢)
圖3《巖之魂》的“場景” (制圖/楊崢崢)
除人物和動物之外,《巖之魂》中各種不同的顏色構成天空和大山的背景。大面積的紅色代表熱情和積極的狀態(tài),寓意重慶人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底色;藍白黃等顏色代表了世界五大洲,表達世界各國一同攜手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的殷切期望;賦碑上是巴蜀鬼才魏明倫撰寫的對仗句,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委會主任委員何智亞解讀《巖之魂》說:“年華似水,人生有限,高齡難比峰巒壽”可以理解為,因為李子壩在抗戰(zhàn)期間曾是名人居住、辦公和和重要機構所在地,有劉湘、李根固、高顯鑒、史迪威將軍等官邸,以及軍事參議院、電報臺、《大公報》、交通銀行等機構;“品格如山,魅力無窮,雄魄可追巖石魂”則是寓指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危急時期的抗戰(zhàn)精神,在艱難困苦的歲月中,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固守大后方,為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貢獻,其品格、氣魄堪比巖石之魂。
無論從李子壩觀景臺轉(zhuǎn)身眺望嘉陵江北岸,或是從嘉陵江北岸遠望《巖之魂》大型巖雕畫,當人們乘坐飛機從空中鳥瞰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幾塊巨大巖石般構建的重慶大劇院,思索這座城市的靈魂在哪里?猛然想起正如魏明倫先生在《巖之魂》壁畫上的賦:年華似水,人生有限,高齡難比峰巒壽;品格如山,魅力無窮,雄魄可追巖石魂。
兩江四岸的美麗之地的巖之魂與大劇院的巖石造型相呼應(制圖/重慶勘測院)
中國第一條客運纜車——望龍門纜車(1993年因修建長江濱江路停運)
重慶位于四川盆地東部的平行嶺谷地區(qū),地貌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占總面積90%以上),故以山城揚名。主城區(qū)有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等四座南北走向的平行山嶺,如同一只伸開的巨大手掌在支撐起城市的骨架;長江、嘉陵江、烏江等大河分別從西、北、南各方奔流而來,在朝天門交匯而形成兩江四岸的美麗之地。大江與大山的剛?cè)岵鷮⒈简v不息的能量和無限的生氣活力,注入山水之城,人們在此生活并保留昔日祖先生活習慣的影子——說話尾音爽利,遇事干脆不多辨,喜歡純粹無雜質(zhì)的辣。城市完全建筑在巖體上,其形態(tài)自然構成了其它地方難得一見、重慶獨特的交通美學景觀:中國攀山第一梯(皇冠大扶梯)、萬里長江第一索(長江索道)、山城重慶第一梯(凱旋路電梯)等……。
《巖之魂》本來是軌道交通工程中擋土墻的一種藝術處理,在高速公路和城市街道上隨處可以看到路旁擋土墻的綠化或裝飾,這是常用的環(huán)境美化措施,把擋土墻修建成巖雕壁畫則是技術與藝術的結(jié)合,在重慶演繹為一個城市景觀,也是一種大地藝術(Earth Art)。當人們站在李子壩觀景臺欣賞獨特的列車穿樓景象,巖雕壁畫《巖之魂》展現(xiàn)出重慶近代發(fā)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場景:重慶繼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成為陪都,中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樹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堡壘;20世紀80年代的重慶,再次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點城市,賦予山城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
《巖之魂》的壁畫是交通工程設施(擋土墻)經(jīng)過藝術的處理(壁畫),為城市所創(chuàng)造的美學價值已成為列車穿樓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巖之魂》的賦辭則是采用非常工整的對仗句,蕩氣回腸地抒發(fā)人生與巖石的感悟,這就是山城獨特的文化價值之一。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流傳千年,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和想象,藝術地再現(xiàn)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借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其更深的寓意歷代都有不同的解讀。在巴蜀大地即將發(fā)生出行方式革命的前夕,本土的藝術家們敏銳地意思到即將帶來的社會變革,揮筆描繪暢想,《巖之魂》自然是應景之作。
事實上,任何一個文學或藝術作品,總有一定創(chuàng)造性,精妙的構思、獨到的修辭、深刻的見解,《巖之魂》融合壁畫和雕塑的技法,其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新是值得肯定的要素。如何鑒賞和解讀《巖之魂》?從游客或居民的視角來觀賞,一個獨特的交通景觀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成為網(wǎng)紅景點,轉(zhuǎn)變?yōu)槌鞘新糜尉包c,再進一步演繹為城市文化景觀,在這個立體空間場景中,交通的技術與藝術融為一體,既為大眾提供了列車穿樓的獨特視覺觀賞性,巨大的巖雕壁畫也展示這座城市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品味《巖之魂》的賦辭,才能在追朔重慶在中華民族危難觀點的精神堡壘作用,以及勇于在改革開放中爭當先鋒的志向,這里將成為探索重慶連接世界的時空隧道起點。
魏明倫撰寫的《巖之魂》辭賦(王健供圖)
遠看重慶獨特的交通美學景觀(王健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