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煥,鐘振洲,劉東生
1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yī)院 (江西贛州 342100);2 江西省興國縣中醫(yī)院 (江西贛州 342400)
膿毒癥是由病毒、細菌或真菌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進展迅速、變化快、危重兇險、病死率高等特點,是ICU 的常見危重病。有研究表明,膿毒癥會以多種形式出現(xiàn),嚴重時可誘發(fā)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sseminated in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造成重要器官缺血性損害,從而加重病情,影響預后[1]。膿毒癥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臨床預后與凝血功能密切相關(guān)[2]。目前,臨床經(jīng)測定凝血指標等判斷凝血功能,但僅能反映凝血的一個階段,難以明確評估凝血狀態(tài)[3]。血栓彈力圖(thrombelastogram,TEG)通過檢測血栓粘彈力變化,以圖形的方式動態(tài)反映凝血、血小板聚集和纖溶功能,能夠有效判斷機體凝血狀態(tài)。本研究旨在分析TEG 對膿毒癥患者血小板功能的監(jiān)測價值,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醫(yī)院收治的66例膿毒癥患者,按中國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診斷積分系統(tǒng)(Chinese DIC scoring system,CDSS)標準分為兩組,將CDSS評分>7分的38例設(shè)為DIC組,CDSS評分≤7分的28例設(shè)為非DIC組。DIC組男17例,女21例;年齡20~79歲,平均(47.21±8.67)歲。非DIC組男13例,女15例;年齡21~77歲,平均(47.18±8.5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2012國際嚴重膿毒癥及膿毒性休克診療指南》[4]中膿毒癥相關(guān)診斷標準;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18歲。排除標準:急性心腦血管疾?。幌忍煨阅δ苷系K;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免疫系統(tǒng)疾?。桓文I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 離心10 min,取上清液放置在-20 ℃的冰箱中待測;選擇日本SYSMEX公司GS-2000全自動血凝儀,采用凝固法、免疫比濁法測定傳統(tǒng)凝血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時 間(activated of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 二聚體(D-dimer,D-D)、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血小板(platelet,PLT);選擇美國Haemoscope 公司Model 5000血栓彈力圖儀,采用黏度測定法測定TEG 指標,包括凝血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R)、凝固角(clotting alpha,α)、凝血形成時間(clotting time,K)、血栓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
(1)比較兩組傳統(tǒng)凝血指標、TEG 指標。(2)分析傳統(tǒng)凝血指標與TEG 指標的相關(guān)性。
DIC組PT、TT、APTT、D-D均高于非DIC組,F(xiàn)IB、PLT均低于非DI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傳統(tǒng)凝血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傳統(tǒng)凝血指標比較(±s)
注:DIC 為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PT 為凝血酶原時間,TT 為凝血酶時間,APTT 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D-D 為D-二聚體,F(xiàn)IB 為纖維蛋白原,PLT 為血小板
組別 例數(shù) PT(s) TT(s) APTT(s)DIC 組 38 21.88±4.19 23.15±3.68 47.30±6.14非DIC 組 28 11.25±4.26 18.46±4.59 28.57±4.46 t 10.115 4.606 13.688 P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shù) D-D(mg/L) FIB(g/L) PLT(×109/L)DIC 組 38 6.28±1.98 1.81±0.65 68.62±10.39非DIC 組 28 3.14±0.88 3.10±1.45 110.24±11.37 t 7.829 4.870 15.453 P 0.000 0.000 0.000
DIC 組R、K 均高于非IDC 組,α、MA 均低于非DIC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TEG 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TEG 指標比較(±s)
注:DIC 為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TEG 為血栓彈力圖,R 為凝血反應時間,α 為凝固角,K 為凝血形成時間,MA 為血栓最大振幅
組別 例數(shù) R(min) α(deg) K(min) MA(mm)DIC 組 38 10.13±3.15 51.68±6.32 4.30±1.45 43.45±5.79非DIC 組 28 6.37±2.10 62.26±9.68 1.86±0.74 58.39±8.56 t 5.477 5.368 8.146 8.459 P 0.000 0.000 0.000 0.000
R 與PT、TT 成正相關(guān),α 與D-D 成負相關(guān)、與FIB成正相關(guān),K 與FIB 成負相關(guān),MA 與D-D 成負相關(guān)、與FIB、PLT 成正相關(guān)(P<0.05),見表3。
表3 傳統(tǒng)凝血指標與TEG 指標的相關(guān)性分析
膿毒癥具有病情發(fā)展迅速、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臨床診斷與治療難度大等特點,其會引起內(nèi)皮損傷、全身炎癥反應,破壞機體抗凝與促凝系統(tǒng)之間的平衡,影響機體纖維蛋白溶解,促進血栓形成,病情嚴重時可誘發(fā)DIC[5-6]。早期DIC 具有血液高凝表現(xiàn),可能加速微血管內(nèi)血栓形成,需及時實施抗凝治療,阻斷凝血瀑布級聯(lián)反應,避免疾病進展為消耗性低凝階段,故早期準確鑒別凝血功能狀態(tài)至關(guān)重要。測定PLT 和傳統(tǒng)凝血試驗是臨床評估凝血功能狀態(tài)的常用手段,普及度較高,但僅能反映凝血的一個片段或階段,難以反映凝血全過程,無法準確、客觀地評價凝血狀況,診斷價值存在一定限制[7-8]。
TEG 具有測定速度快、操作簡便、用血量少等優(yōu)點,能夠?qū)⒛獎恿W轉(zhuǎn)化為標記曲線,動態(tài)監(jiān)測血液樣本自凝血開始至血凝塊形成及纖維蛋白溶解的全過程,監(jiān)測參與凝血過程所有物質(zhì)綜合功能狀態(tài),客觀判斷凝血狀態(tài)[9-10]。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DIC 組PT、TT、APTT、D-D、R、K 均高于非DIC 組,F(xiàn)IB、PLT、α、MA 均低于非DIC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R 與PT、TT 成正相關(guān),α 與D-D 成負相關(guān)、與FIB 成正相關(guān),K 與FIB 成負相關(guān),MA 與D-D成負相關(guān)、與FIB、PLT 成正相關(guān)(P<0.05);提示TEG 能夠監(jiān)測并實時反映膿毒癥患者的凝血過程,全面評估血小板功能,指導臨床治療。TEG 30~50 min 即可出具結(jié)果,且結(jié)果不受肝素類物質(zhì)的影響,與傳統(tǒng)凝血試驗相比,更接近于體內(nèi)凝血發(fā)生、進展過程,同時能提供纖維蛋白形成和溶解、血小板功能、血栓堅固性等情況,客觀反映全血的整個凝血過程,是監(jiān)測凝血系統(tǒng)是否存在紊亂的可靠指標。
綜上所述,TEG 能夠監(jiān)測并實時反映膿毒癥患者的凝血過程,全面評估血小板功能,指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