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全
摘要:目的:研究腸梗阻病人采取CT診斷手段時的價值。方法:2020年2月~2021年5月,挑選在我院收治的87例腸梗阻病人,選擇擲篩法分為甲組(n=44例)、乙組(n=43例)。甲組實行CT檢測,乙組采用X線,比較兩組腸梗阻各類型診斷率和受檢滿意度。結果:甲乙組腸梗阻各類型(單純機械性、絞窄性、動力性)診斷率為95.45%、81.40%,差異有可比性(P<0.05)。差異有可比性(P<0.05)。甲組患者受檢滿意度顯著優(yōu)于B組,差異明顯(P<0.05)。結論:相較于X線診斷,腸梗阻病患實行CT檢測,診斷確診率更高,患者受檢滿意程度較高,值得后期推廣。
關鍵詞:X線;CT;腸梗阻
【中圖分類號】R5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6-129-01
腸梗阻為常見急腹癥,該病具有發(fā)病急,惡化快以及病程危重等特點,多見于腫瘤患者。臨床數(shù)據(jù)顯示腸梗阻發(fā)病率高達40%左右[1]。發(fā)病時,患者出現(xiàn)腹脹腹痛,排泄困難等癥狀。當前受生活作息、飲食偏好等因素影響,國內腸梗阻患者群體明顯增多,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降低其日常生活質量水平。因此亟需采取科學高效的治療手段,以降低患者不適感,治愈疾病。與此同時精準的臨床診斷也十分重要。 X線片、鋇灌腸等傳統(tǒng)方式診斷率較低,無法滿足當前醫(yī)患需求,基于此,本文將CT診斷納入研究,與X線片診斷相比較以分析臨床應用成效,現(xiàn)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20年2月~2021年5月,納入我院就診的腸梗阻病人87例,以擲篩法分為甲乙兩組。甲組共有31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42~75歲,平均(55.61±9.49)歲;乙組共有32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43~76歲,平均(56.12±9.06歲。比較甲乙組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乙組采取X線診斷,借助DR數(shù)字X線系統(tǒng),協(xié)助患者取站立位,交替做吸呼吸、屏氣,焦距設定為200cm,左右前斜位控制在合理角度。對腹部正位片進行拍攝。甲組采取128排螺旋CT對患者腹部進行定位平掃,參數(shù)設置:層厚10mm、間距10mm、薄層重建2mm,同時延遲30、60、180s掃描,清掃完成后進行重建,通過工作站軟件對圖像進行處理后從而進行觀察。
1.3觀察指標
(1)對比甲乙組各類型腸梗阻診斷確診率。病癥類型:單純機械性腸梗阻、絞窄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2]。
(2)受檢滿意指標:健康教育、操作熟練度、檢查服務、診斷準確性。單項10分制,分數(shù)與滿意度成正比。
1.4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26.0處理,診斷確診率以%表示,行檢驗,受檢滿意度以()表示,行t檢驗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診斷率對比
甲乙組腸梗阻各類型(單純機械性、絞窄性、動力性)總診斷率為95.45%、81.40%,差異有可比性(P<0.05)。見表1。
2.2 患者受檢滿意度對比
由表2可看出,甲組患者受檢滿意度顯著優(yōu)于B組,差異明顯(P<0.05)。
3討論
腸梗阻為外科常見疾病,發(fā)病誘因較多,普遍認為與腸腫瘤、腸粘連、腸套疊等因素密切相關[3]。該病大多發(fā)病危急、進展較快,臨床死亡率較高,因此盡早實施科學高效的診療尤為重要。
本文中,甲乙組腸梗阻各類型(單純機械性、絞窄性、動力性)診斷率為95.45%、81.40%,差異有可比性(P<0.05)。甲組患者受檢滿意度顯著優(yōu)于B組,差異明顯(P<0.05)。具體為:臨床診斷當中,以X線檢查腸梗阻狀況最為普遍,雖然該技術易于操作,相對經(jīng)濟安全,但在應用過程中局限較多,由于腹部結構復雜,易出現(xiàn)重疊性影像, CT成像較低,極易出現(xiàn)診斷誤差、遺漏等現(xiàn)象。因此對于腸梗阻各類型病癥診斷率普遍較低,從而影響后續(xù)實施針對性治療[4]。近年來隨著國內醫(yī)學領域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層螺旋CT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各類疾病診斷中。多層螺旋CT技術具有診斷速度快、成像清晰等優(yōu)勢,可快速準確分辨腸道結構,并且可借助高質量成像呈現(xiàn)出來,醫(yī)師能夠獲得更加清晰的視角,在患者的積極配合基礎上。更直觀的了解到解剖結構,可清楚看見患者腹部病變部位以及發(fā)展程度,同時此方法能夠實現(xiàn)增強掃描,為臨床醫(yī)師提供多角度多方位的觀察體驗。病變部位淋巴結、腸系膜及大網(wǎng)膜臟器狀況也清晰可見,利于分析病灶是否出現(xiàn)轉移跡象,從而可準確了解腸梗阻病因。另外 CT還可觀測到梗阻部位腸壁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增厚現(xiàn)象以及軟組織腫塊。通常情況下,結腸管徑再擴張6cm以上的情況下,小腸腸管內徑可擴張2.5cm,在 CT顯示中,可明顯見患者結腸及小腸管內出現(xiàn)氣液平面,腸管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萎縮,醫(yī)師可根據(jù)管徑擴張以及萎縮狀況分析梗阻平面,利于提升確診率。
綜上:相較于X線診斷,腸梗阻病患實行CT檢測,診斷確診率更高,患者受檢滿意程度較高,值得后期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文利、鄭小葉、謝晴、劉韋華、馬壽林、馬敏濤.超聲與MSCT檢查對小兒急性絞窄性小腸梗阻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21,v.19;No.135(01):171-172.
[2]都基權,焦健,許韞,等.高分辨率CT檢查在以腸梗阻為主要表現(xiàn)急性闌尾炎診斷中的應用[J].山東醫(yī)藥,2020,v.60;No.1167(09):91-94.
[3]李虹成,謝筱虎.多層螺旋CT與腹部X線平片在診斷急性腸梗阻中的應用比較[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017(007):125-127.
[4]馬波,林燕,王向明.薄層螺旋CT及X線平片對急性腸梗阻中的診斷效能對比[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017(007):128-130.
重慶市長壽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 ?4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