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men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著悠久的酒文化,全國各地盛產(chǎn)名酒,白酒、啤酒、米酒、葡萄酒等等。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熱鬧起來,無論是家宴還是朋友親戚做客,都要比往常頻繁,聚會難免要小酌幾杯,而菜肴則是這酒桌上的靈魂。俗話講,好酒要配好菜。吃飯喝酒,少不了下酒菜。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花生米是全國人民喜聞樂見的下酒菜,那么在不同城市,還有哪些特色的下酒菜呢?
記得小時候,爸爸的下酒菜很單調(diào),也就是涼拌小菜,就著點(diǎn)勁酒喝。當(dāng)初自己并不懂,但現(xiàn)在看來,喝酒的人對菜品的要求著實(shí)不高。還有同事提到他老家的一句俏皮話:吃石頭送酒。形容一個人很窮時,在河里挖點(diǎn)小石子加點(diǎn)鹽炒熱,舔一舔味道就可以配酒了。但即使在環(huán)境如此艱難之時,酒跟下酒菜之間也無法割裂。喝酒,從來都不是干喝。
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熱鬧起來,無論是家宴還是朋友親戚做客,都要比往常頻繁,聚會難免要小酌幾杯,每當(dāng)幾個好友小酌閑聊時,下酒菜就顯得尤為重要。經(jīng)常有勸話是這樣說的:“但凡有盤花生米,你也不至于醉成這樣。”下酒菜的存在意義首先在于可以墊墊肚子,不至于傷胃傷肝,其次花生米還能對灑的口感有所轉(zhuǎn)換,不知不覺就能下肚更多的美食。灑桌上,下酒菜必不可少,大家也都知道花生米是全國喜聞樂見的下酒菜,那么在不同城市,還有些什么特色的下酒菜呢?
“小二,上好酒,再來兩斤醬牛肉!”
小時候總愛看古裝劇,經(jīng)典臺詞肯定會有一句:“小二,上好酒,再來兩斤醬牛肉!”古時的英雄好漢不論是喬峰還是梁山108好漢吃飯時必點(diǎn)的菜一定不能缺少醬牛肉,多少好漢為它傾倒。時至今日廣大的吃貨也對這道菜情有獨(dú)鐘,每逢好灑必有此肉。
“京味兒”醬牛肉數(shù)一數(shù)二。北京傳統(tǒng)的鹵制品大多都是屬于清真口味,入口松軟、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味道醇厚很入味,肉香四溢,吃起來沒有牛羊肉的那股怪味和膻氣肉味,老少皆宜。過去京城里只做鹵制品的老字號數(shù)月盛齋馬記的醬牛羊肉為最好,據(jù)說晚清時也很受慈禧太后的青睞,經(jīng)常差人把醬制好的牛羊肉送入宮中,久而久之成為了帝后的專享。
真正傳統(tǒng)的京味兒醬牛肉選料精良,用最好的前腿、胸口、腱子等部位,輔以大料、丁香、黃醬等輔料,用多年的老湯熬煮。不同于其他的醬肉,它是不用醬油來鹵制,而是用北京六必居特產(chǎn)的黃醬鹵制,因此有特殊的醬香味,但顏色淡,內(nèi)里保持了肉的原香味,+分講究醬制的功夫和火候。還要再來一盤毛豆配上北京的紅星二鍋頭,生活很是愜意快活了。
“三個蚊子一盤菜,螞蚱能做下酒菜”
如果說中國真正的食蟲大省,哪繞得開云南?許多人去云南旅游時,總是在行囊里裝滿批量生產(chǎn)的鮮花餅,卻對于蟲子制成的菜肴敬而遠(yuǎn)之。來到當(dāng)?shù)氐拇黾掖逭?,甚至更靠邊境走,就會從擺進(jìn)餐盤的各類蟲子里,感受到云南最自由不羈的滋味。云南流行“十八怪”,其中兩怪就是“三個蚊子一盤菜”和“螞蚱能做下酒菜”。云南最生猛的蟲子菜主要集中在南部傣族、景頗族聚居地,在大理和昆明一帶,人們所吃的蟲子就溫和許多了,大都是我們平時常見的螞蚱、蜂蛹、蠶蛹、水蜻蜒等。
昆蟲食法,大多采取油炸,這樣做出來的蟲子不僅入口酥香,而且沒有了昆蟲的腥味和土味,順便起消毒的作用。即使云南的酒如同萬花筒般豐富,蟲子仍是他們認(rèn)為普遍下酒的好菜。多樣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奇特的云南特色酒文化,比如葡萄酒、馬奶酒、竹筒酒、三七藥酒、甜白酒、楊梅酒等等。
其實(shí)拋開其蟲子的陰影,云南蟲宴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畢竟敢吃的都和貝爺一樣,是站在生物鏈最高點(diǎn)的人。
下酒一絕老爆三
聽聞“郭德綱、老爆三、酒”是天津三巨頭。說起天津的美食,百分之八十的人想到的就是天津狗不理包子和煎餅果子,其實(shí)除了這些美食之外,天津還有一道“老爆三”深受本地人青睞,天津人都有老爆三情結(jié),凡去清真館子必點(diǎn),而且嘗一口便知此店大師傅水準(zhǔn)幾何。因此老爆三也被稱為津門四大家常菜之一,足以見得它的地位有多高。
老爆三,菜如其名,主要有三樣食材:肝、腰、里脊,選材多為內(nèi)臟,所以腥味難以處理,要求刀工精細(xì),將每一種食材都切得厚薄均勻,粗細(xì)大小一致,十字花刀這些手法在這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保證食材更好地入味。提前備好調(diào)味汁,快速爆炒迅速出鍋,才能使菜品色澤美觀,口味一絕。做法十分簡單,僅需幾分鐘就能俘獲眾多食客的味蕾,簡單的一道“下水”小炒,如今讓天津人演繹得非常曼妙,配上幾杯津酒,清冽爽勁、柔和、香氣濃郁,“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
“來成都請你啃兔兒腦殼嘛!”
動物世界年會上,百獸之王提問“誰最可怕”,兔子搶先回答:“成都人!”因為“沒有一只兔子活著走出四川”。有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每年產(chǎn)兔肉200萬噸,四川人就吃掉了42萬噸,合3億只,其中成都就占了9成。而且大家還只偏愛兔頭……在四川,兔頭受歡迎卻有著美食之外的浪漫色彩。先不說罵人的話:“你瓜娃子兔兒腦殼!”罵你腦子長得太小不好使。出彩的是:“夜里見著大劉和王香花河邊啃兔兒腦殼了嘛。”這話說的是在親嘴。
麻辣兔頭是成都特色名小吃之一,起源于雙流,味道麻辣,五香兼得,鮮嫩味美,是最佳的宵夜下酒菜。以鹵、拌的程序制作出來的,首先要用到四川傳統(tǒng)的油鹵將初加工好的兔頭深入小火慢鹵,鹵熟之后泡一會更加入味,撈出的首先是五香兔頭,然后再用特殊涼菜調(diào)味法調(diào)配紅油味汁與五香兔頭拌勻就成了麻辣兔頭,重點(diǎn)就在于四川的香料。
成都小吃中的麻辣兔頭吃起來你可能會覺得麻煩,摸不著門道,找不到一處能吃的肉,無從下口,沒有從小培養(yǎng)的技巧就體驗不到其中的快樂。吃兔頭的老手會一點(diǎn)點(diǎn)吃干凈頭骨上包裹的兔肉,再掏凈顱腔內(nèi)的舌頭和腦花眼睛,最后吸干凈上面的調(diào)料汁液,再來一個!對于生活在成都的人來說,結(jié)束一天工作,來到攤上,啃幾斤“兔兒腦殼”最是爽快。再配上幾扎啤酒,伴著夜色中煙火的氣息,啖肉吮汁,大口喝酒。
大蔥蘸醬,山東人的豪邁你不懂!
都說北方人一旦深情,就像大蔥饅頭一樣簡單干脆,清晰明快。一道簡單的大蔥蘸醬,也能讓大家吃得有滋有味,那味道,確實(shí)挺大的。山東人有一種說法:“大蔥蘸醬,越吃越胖。”在過去糧食緊缺、營養(yǎng)不足時都能讓人發(fā)胖,說明其營養(yǎng)豐富,是個好東西。
山東做豆醬一般在春天,用黃豆發(fā)酵,長毛后用水磨碎加鹽,之后在太陽下曬,就可以吃了,所以山東豆醬是咸的。選用的大蔥也有講究,生吃最好是靠近根部的蔥白,不像蔥葉一樣辛辣,好的蔥白還有淡淡的甜味。兩者都是健康食品,大家大可放心,不會比其他食品更讓人發(fā)胖。重口味的山東人也十分愛喝酒,天下皆知。全國各省市日均飲酒的排名,酒量最高的省份就是山東。不僅是消費(fèi)大省,還是生產(chǎn)大省,普遍喝低度酒比如德州古貝春、孔府家,濟(jì)南趵突泉等白酒,醇和綿甜,柔順?biāo)瑑?,回味悠長,與大蔥蘸醬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