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月梅
[摘 要]數學實驗可以促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提升數學學習效率。在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實驗的目的,引導學生真正經歷數學實驗的全過程,并能夠對實驗過程進行反思,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實驗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驗教學;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5-0037-02
數學實驗是為了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引導學生驗證數學猜想、歸納數學規(guī)律、解決數學問題而采用的一種具有建構性、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雖然許多教師對數學實驗比較重視,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數學實驗教學收效甚微。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數學實驗的教學效果呢?下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些感受與體會。
一、目的,讓實驗有的放矢
在實驗過程中,實驗目的處于重要地位,因為只有明確為什么要進行實驗,才能圍繞實驗目的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和操作,為順利開展實驗奠定基礎。
例如,教學《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實際問題》時,教師一般通過畫圖引導學生探究與分析,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學生對“兩個數同樣多的部分”不理解。因此,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先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再引導學生通過不同方法進行“同樣多”的對比實驗,如可以用三角形、圓片等實驗用具擺出不同情況下的“同樣多”。這樣“同樣多”對于學生來說就不再是靜態(tài)呈現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數學知識建構的過程。有了“同樣多”的數學實驗作基礎,學生對于“多多少”“少多少”等問題也獲得了深刻的感知,促進了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明確實驗目的才能讓學生進行實驗時做到心中有數,激發(fā)學生探究的內驅力,提升數學實驗教學效果。
二、猜想,讓實驗充滿期待
數學實驗雖然與科學實驗有區(qū)別,但是同樣離不開對要研究的問題進行假設、猜想與驗證。因此,進行數學實驗教學,可以讓學生真正經歷數學知識探究的全過程,使學生明確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實驗目的是探究任意的三根小棒在什么條件下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在進行數學實驗之前,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猜想“三根小棒一樣長可以圍成三角形”,也有的學生猜想“三根小棒,一根比一根長可以圍成三角形”,還有的學生猜想……當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之后,教師讓學生通過數學實驗來印證自己的猜想。經過“提出猜想—驗證猜想—否定猜想—繼續(xù)猜想—繼續(xù)驗證”的過程,學生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實驗給自己帶來的信心與動力,提升了學生的實驗能力。由此可見,在數學實驗過程中,沒有猜想就沒有實驗過程的逐步完善,學生也不會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猜想,激發(fā)學生進行數學實驗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實驗的快樂。
三、預案,讓實驗有條不紊
在進行數學實驗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實驗環(huán)節(jié)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合理預設,使學生對實驗方案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夠就地取材,循序漸進地開展數學實驗。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在學生提出“圓的面積可能與它的半徑、直徑有關”的猜想之后,教師就要思考以下問題:“驗證這一猜想需要準備哪些實驗材料?哪些實驗材料是現成的,由學生準備即可?哪些實驗材料需要另外準備……”教師只有預測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才能對實驗教學進行調控,使學生有條不紊地展開數學實驗,提升學生的數學實驗能力。由此可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只有事先做好數學實驗的預案,并能夠根據實驗過程隨時調整,才能提升學生的數學實驗效果。
四、操作,讓實驗走向深刻
在數學實驗過程中,要想避免學生探究淺表化現象產生,教師就要關注學生的操作過程,引導學生充分地動手動腦,使學生獲得對新知的深度感知。
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時,有的學生采用沙子作為實驗材料,有的學生則用水作為實驗材料,然后把這些沙子或水分別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或圓錐中進行實驗。通過實驗探究,學生真正理解了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由此可見,沒有親自經歷與實驗操作,很難有對實驗結果的真正感受與體會。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實驗的全過程,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
五、思維,讓實驗抵達內核
數學實驗與學生的操作、思維緊密相連。因此,在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出恰當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達到深入進行實驗探究的目的。
例如,教學《反比例的量》時,教師一般通過出示大量的數量關系式,引導學生觀察與分析其特點。這樣教學易導致學生被動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為了讓學生直觀理解反比例的量,教師通過數學實驗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準備面積為24平方厘米的長方形紙和網格紙;其次,將網格紙放置在長方形紙上進行觀察;再次,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fā)現。觀察與思考之后,學生對反比例中數量之間的關系認識深刻,且由于這一發(fā)現是學生經過深入思考得來的,學習效果會更好。由此可見,進行數學實驗教學時,教師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足夠觀察與思考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深刻的認知,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六、反思,讓實驗內化提升
數學實驗是為了實驗目的而進行的一系列數學操作活動,在實驗過程中,由于學生思考欠缺或操作不當等原因,所以實驗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因此,教師要及時引領學生進行實驗反思,幫助學生發(fā)現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升數學實驗效果。
例如,教學《怎樣滾得遠》的數學實驗時,實驗目的是為了探究怎樣才能使物體滾得遠。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分別以30度、45度、60度為夾角進行數學實驗,弄清楚斜面夾角大小與物體滾動距離之間的關系。為了使學生的實驗更具說服力,教師要求學生每個實驗進行三次,測定好每次物體滾動的距離,并算出三次的平均數,最后把斜面夾角為30度、45度、60度物體滾動的平均距離進行比較。在學生得出“斜面夾角越大,物體滾得越遠”的結論后,教師及時引領學生進行反思:“通過這次數學實驗,自己有什么收獲?”通過回顧與反思,學生明白了斜面夾角不同,物體滾動的距離也就不同。同時,教師強調進行數學實驗時,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誤差,在測量或稱重時要多進行幾次,因為只有這樣得出的實驗結論才會更準確、更可靠。由此可見,數學實驗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數學教學的終結,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引領學生及時進行反思,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獲得對新知的深刻認識,達到融會貫通、提升數學實驗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數學教學中,運用數學實驗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因此,在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實驗過程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