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麗
【摘? ? 要】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站,父母則是孩子第一任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者,而不同的父母所營造出的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不同的影響。本文就以農村高中生為主要探究對象,談談離異家庭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教育對策。
【關鍵詞】農村高中生? 心理健康? 影響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018
學校教育本身就包含了“德”和“智”兩個方面,并以此為基礎延伸出眾多的學科和教學目標?!爸恰钡慕逃幌蚴菍W校教育的核心,在日常教學中基本通過各個學科就有明顯的體現。而對于“德”的教育則是近些年才開始意識到其重要性,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是如此。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來源于學校教育。以往應試教育教學體制下,學校教育對于德育方面的重視程度較低,尤其是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方面關注較少。而當前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伴隨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和對于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素質教育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素養(yǎng)發(fā)展的教學核心理念,尤其是德育,已經成為當前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真正回歸了教育“教書育人”的初衷。而在學校教育干涉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過程中,經過進一步的教育研究、追根溯源不難發(fā)現,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而言,學校教育起到的更多是引導和輔助的作用,決定性的因素反而在于家庭。所以,這也就引出關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確實,每個孩子從呱呱墜地起,最先接受到的教育都是來源于親人,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父母,排除基因上的遺傳,孩子性格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父母雙方以及近親屬的影響,所以父母的性格和教育方式也就至關重要。
高中生正處在從不成熟走向初步成熟的階段,正是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心理發(fā)展是具有多種可能性的,因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的心理發(fā)展基本經歷了三個時期:幼兒時期、童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而高中階段則是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定型時期,因此尤為重要。在這一時期,學校教育和家庭的良好配合才能引導學生盡可能地向著健康的個性和人格發(fā)展,甚至能夠糾正一些以往的錯誤心理發(fā)展方向。從研究實踐來看,學校教育是可控的,反而是學生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是不可控的,這就導致高中階段的學生心理干預存在著較大的困難。以當前農村高中生來說,留守情況和家庭離異情況非常常見,本文重點針對離異環(huán)境對于農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展開探究,并給出一些具體性的教學建議,以期針對這部分高中生實現“彌補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其個性和人格的健康發(fā)展。
一、離異家庭對農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因父母離異造成的一方或者父母雙方陪伴和愛的缺失會讓孩子產生落差感,而安全感、被愛感逐漸消逝,進而使身心正處在成長時期的高中生演化出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
首先,父母離異對于農村高中生最直觀的影響就是陪伴的減少。這不僅是對于農村高中生,而是擴大到所有的離異家庭群體的一個必然結果,因為父母離異,通常還未到成年階段的高中生勢必需要選擇一方作為主要的監(jiān)護人,隨之而來的就是父母一方乃至雙方陪伴時間的減少。結合到當前農村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絕大多數的農村家庭本身青壯年勞動力就處于外流到城市的狀態(tài),會疏于對子女的陪伴和教育,而離異則加劇了這一情況,使得本就處于安全感缺失的農村高中生心理上的失衡感加重,進而激起其叛逆情緒。
其次,對于農村離異家庭的高中生來說,在個性發(fā)展方面很容易出現自卑心理。一方面,因為農村是個人際關系相對密切的大環(huán)境,如果外在的環(huán)境對于父母離異狀況有討論,學生很容易就會感知到,而高中生正處在心理較為敏感的時期,周圍的憐憫或者“幸災樂禍”的情緒會直接對學生的認知產生影響:“我和其他人不一樣”“爸媽離婚后是不是就不要我了”這種情緒很容易就泛濫,進而導致學生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都會變得沉默寡言、自卑、自我貶低,進而形成心理上的自卑人格。
二、針對離異家庭對農村高中生心理健康影響的教育對策
離婚實際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但是離異家庭對處在較為閉塞人際關系中的高中生來說確實有著較大的影響,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說,我們能夠做的就是進行及時的干預,配合對應的教學策略,從而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降低因父母離異而對學生造成的傷害。
首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構建和學生相對密切的師生關系,及時了解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狀況。比如在接手班級之初就建立學生的個人檔案,一方面可以從和學生的直接交談中去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另一方面則是在日常的相處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面對離異的家庭情況,教師最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感受到充足的關心和愛,彌補父母關系失衡所帶來的落差感和被拋棄感。如了解到學生的父母離異情況之初,可以采取直接談話的形式,環(huán)境可以選擇一個較為溫馨對于學生來說輕松的場合,如通過學校操場散步、去學生家家訪等,做好學生的心理疏通工作。另外,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做到潛移默化地從生活中關愛學生,引導學生心理,避免學生過激情緒的產生。
其次,針對于農村離異家庭的高中生,教師還要做到對應的家校溝通工作。一方面,教師在和學生父母的溝通過程中,能夠了解到父母對于孩子未來教育的想法和態(tài)度,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學生心理干預的方法;另一方面則是從教師的角度給予家長在和學生溝通方面的一些專業(yè)性建議,最好是讓離異的父母雙方都能夠態(tài)度一致地做好配合去疏導學生因為父母離異所帶來的被拋棄感,幫助學生建立強大的內心以及對于父母離異的正確認知,進而盡可能少地被外界的聲音所影響,保證其心理上的健康。
總之,對于農村離異家庭的高中生來說,心理健康的教育至關重要,以上的分析僅來源于個人的實踐和體會,具有一定的應用局限性,希望對其他教師針對于這一部分學生群體開展德育教育有一點啟發(fā)。【本文系重慶市榮昌區(qū)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農村普通高中離異家庭子女家校共育實踐路徑研究,課題編號為:HYBKT2020-2】
參考文獻
[1]李英,趙菊叢.父母養(yǎng)育方式、父母離異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015(010):898-900.
[2]覃玫,林東,韋弘.離異家庭高中生198例心理健康測評分析[J].臨床薈萃,2008,23(14):101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