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張欣欣
近幾年,“深度學習”漸成熱點,無論是科研課題立項還是學術論文報告,深度學習都作為重要的研究議題,日益為廣大教師所熟悉,甚至成為教學研討中體現(xiàn)理論深度的用詞。然而,究竟什么是深度學習?怎樣的學習才算是深度學習?體育有深度學習嗎?這些問題一旦深究起來卻又似乎不甚清晰。筆者嘗試對上述疑問進行解答。
一、深度學習的緣起與意涵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概念源于計算機領域中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是一種機器學習技術。教育領域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弗倫斯·馬頓(Ference Marton)和羅杰·薩爾喬(Roger Saljo),從1976年至今,國外對深度學習的研究已有40余年。
(一)如何理解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的提出是相對于淺層學習(surface learning)而言的。早期研究者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時處于不同的水平,這是根據(jù)學習者是參與“淺層”還是“深層”學習描述的。如,學生做閱讀理解時,有人是從整體上把握文章,通過對新舊知識進行遷移和深度思考來概括文章的主旨;有人則更專注于可能會被提問的段落,并嘗試去記憶和復述文章內容。基于此,將學生學習獲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分為“淺層學習”和“深度學習”[1]。如,學生在學習技術動作時,有的學生通過將已學的技術動作遷移至即將學習的技術動作中進行學習,并思考如何運用于比賽中;而有的學生專注于單個技術的學習,并嘗試記憶單個動作。第一種學習就是深度學習,第二種學習則是淺層學習,通過這2種學習方式在不同維度層面的比較可以看出,深層學習更有利于體育學習(表1)。
關于深度學習的涵義,國內外學者雖有不同的詮釋,但大多是圍繞表1呈現(xiàn)的分析維度進行探討的。如,學者郭華總結:對于深度學習,要將它理解為教學規(guī)律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化,盡管表現(xiàn)形式也許會有千萬種,但核心要點是共同的。一是深度學習的性質是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建構;二是深度學習的內容是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單元;三是深度學習的過程是學生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價值觀全面參與、全身心投入的活動,讓學習真正發(fā)生;四是深度學習的目的是培養(yǎng)未來社會實踐的主人[5]。
(二)深度學習有哪些誤區(qū)
2013年以前,國內教育領域關于深度學習的研究成果并不豐富,之后才呈現(xiàn)突發(fā)式增長態(tài)勢。目前,理論界對深度學習的本質、內涵、特征等根本問題的探討尚有爭議,中小學教師在課堂實踐層面也由于概念的模糊而存在諸多誤區(qū)。
1.將深度學習等同于教學內容越難越好
錯誤理解深度學習中“深度”一詞的含義,以為深度學習就是教學內容越深越好、越難越好,導致教師片面加大學習難度,單純強調知識、技能掌握,忽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實踐能力等多維學習結果的獲得,這是最為常見的誤區(qū)。如,為了體質測試達標或提高體育中考成績,教師在缺乏學理依據(jù)的情況下盲目給學生上強度、加任務、增負荷。突擊集訓或許會在短期內使測試數(shù)據(jù)看上去令人滿意,但卻是以傷害學生長期身體健康、持續(xù)鍛煉興趣和自尊自信為代價的。
2.割裂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之間的關系
心理學家布魯姆將個體認知過程由低到高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6個類別(見圖1)。淺層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執(zhí)行,屬于初級認知。如,在籃球高運球、低運球等單個技術動作學習中,重復學習單個技術動作、熟記比賽規(guī)則、了解進攻和防守戰(zhàn)術要領,學生能夠在非比賽情境下投籃得分。深度學習關注的則是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即學生學會通過觀察比賽場上的形勢,分析對方與己方的優(yōu)勢和短板,進行快速預判和技戰(zhàn)術決策,以阻止對方進攻,進而獲得比賽的勝利。雖然深度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并不意味著記憶、理解等淺層學習是毫無意義或可以忽視的。相反,淺層學習是深度學習的根基和前提。如,缺失基礎體能和動作基本功的刻意訓練和熟練掌握,就難以在復雜激烈的對抗比賽中準確且靈活地運用各類技戰(zhàn)術。
3.強調學生學習而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有些體育教師認為現(xiàn)在教育理論都在強調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于是,在課堂上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出現(xiàn)“放羊式”教學的現(xiàn)象。有些展示課,為了體現(xiàn)學生探究學習過程,整節(jié)課都是學生小組討論、發(fā)言和展示,體育教師僅是組織紀律和傾聽觀察。這樣的課堂貌似活潑生動,學生參與積極,但缺乏教師專業(yè)講解、正確示范、精準診斷、及時糾錯、生動啟發(fā),學生的深度學習也會由于流于形式而難以真正產生。
二、體育與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應該說,深度學習并不是新名詞,更不是新鮮事物,《論語》中早已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古訓。為什么近些年深度學習才如此受中國教育學界的關注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所倡導的學習理念正是指向時下熱議的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一)如何理解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進一步明確教育的主要目的與本質功能。2014年,教育部啟動“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項目,歷時3年,在梳理國際研究成果,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總結時代發(fā)展特征的基礎上,通過嚴格縝密的研究過程,提出中國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研究團隊將其內涵界定為“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結合體;它指向過程,關注學生在其培養(yǎng)過程中的體悟,而非結果導向;同時,核心素養(yǎng)兼具穩(wěn)定性、開放性和發(fā)展性等特征,其生成與提煉是在與時俱進的動態(tài)優(yōu)化過程中完成的,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基本保障[6]”。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6大素養(yǎng),具體細化為18個基本要點(圖2)。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明確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的目標方向,勢必需要學習方式的變革以促進目標實現(xiàn),這也是2014年以后深度學習研究突發(fā)式增長的背景原因。深度學習強調高層次的認知目標,強調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學習過程中的反思與元認知,注重學習行為方面的高情感投入和高行為投入,由此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路徑[7]。
(二)體育如何促進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2017年,《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發(fā)布,基于學科本質將課程目標進一步凝練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提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運動能力,具體表現(xiàn)形式為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zhàn)術運用、體育展示與比賽;健康行為,具體表現(xiàn)形式為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健康知識掌握與運用、情緒調控、環(huán)境適應;體育品德,具體表現(xiàn)形式為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品格。通過體育鍛煉可促進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方面的發(fā)展,如,提升青少年認知、學業(yè)成績、心理健康水平等(見表2)。
(三)體育教師如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深度學習嗎?對于這個疑問,答案非常肯定:當然存在!筆者對照深度學習涵義所包括的4個維度,即學習者與指導者、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闡釋體育的深度學習及教師的教學策略。
1.體育課堂的深度學習是在互動情境下實現(xiàn)教師的高效指導和學生的積極參與
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學習是在互動過程中實現(xiàn)的,深度學習也是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合作等活動中同時展開的。如,《小學五年級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一課中,教師安排每2名學生為1組,復習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上步傳接球和跑動傳接球等技術動作。幾組練習后,要求男女生分開,分別在2塊籃球場上進行5vs5籃球賽。每組安排2名學生做裁判員,2名學生做記分員,其他學生為候補隊員(輪流上場)和啦啦隊員。比賽規(guī)則是場上隊友之間必須傳接球3次及以上,投籃進球得分才有效。比賽結束后,教師要求各組總結丟分原因,并提出后續(xù)改進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反思與問題解決能力。
2.深度學習內容是經過體育教師精心設計情境化、結構化的教學材料
情境誘發(fā)、問題驅動是深度學習的發(fā)生機制,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情境設置和高質量問題提出,既能夠觸發(fā)學生深層學習動機,也有助于學生將已有知識技能重新建構,并在真實情境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如,在小學六年級的雙手前擲實心球教學中,教師先進行整體與分解動作示范,并組織學生集體和分組練習后,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已經開始疲勞且注意力分散。此時教師設計了“爭分奪秒抗洪搶險”游戲。在游戲中,教師將學生分成4組,每組4個實心球和1個麻袋,各組分別設置小欄架、標志桶等器材,各組第一名學生在聽到教師的哨聲后開始往麻袋內裝實心球(模擬裝沙),裝好后,要求學生雙手抓住麻袋口,將麻袋從身體正前方甩在某一側肩膀上,再迅速沖刺,途中需要跨過設置的若干小欄架,到達標志桶后按原路折返,返回到起點后將實心球倒出(模擬倒沙),并將麻袋傳遞給第2名學生,以此類推,直至本組學生全部完成。教師在學生疲勞和注意力分散時巧妙導入了游戲情境,學生將裝滿實心球的麻袋扛到肩上的過程,與投擲時挺身動作一致,強化了學生對基本動作要領的掌握,障礙折返跑鍛煉了學生的速度和克服心理障礙的勇氣。
3.體育深度學習過程注重學生深層動機的激發(fā)和運動的積極參與
沒有深層動機的介入,深度學習就無從發(fā)生。體育教師要找準學生的運動學習需求和興趣點,以激活深層學習動機。如,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比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深化對技戰(zhàn)術的掌握,強化學生的比賽意識和基本運動技能的實踐能力。
4.深度學習結果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彼奈灰惑w的目標既為學校體育發(fā)展和體育課程改革明確了方向,也是體育深度學習的多維結果。如,前文實心球教學設計中,不僅讓學生鍛煉了體能,學習了投擲技術,同時通過角色扮演體會搶險戰(zhàn)士的辛勞。教師在總結時強調正是有了武警官兵們的無私奉獻,才能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整個游戲競賽環(huán)節(jié),將團隊合作、奮勇向前、學會感恩等品質巧妙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設了一個基于“體育品德”培養(yǎng)的教學情境,指向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高東輝,于洪波.美國“深度學習”研究40年:回顧與鏡鑒[J].外國教育研究,2019,46(1):14-26.
[2]祝智庭,彭紅超.深度學習:智慧教育的核心支柱[J].中國教育學刊,2017(5):36-45.
[3]張浩,吳秀娟.深度學習的內涵及認知理論基礎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10):7-11,21.
[4]鐘啟泉.深度學習:課堂轉型的標識[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1):14-33.
[5]郭華.如何理解“深度學習”[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7(1):89-95.
[6]辛濤,姜宇,林崇德,等.論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國教育學刊,2016(6): 4-5.
[7]鄭葳,劉月霞.深度學習: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改進[J].教育研究,2018(11): 56-60.
[8]高峰,劉路,史曙生.體育活動對超重青少年心境和身體自尊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7(10):1566-1568.
[9]曹美,張國禮,孫志軍.體育活動對高年級小學生外顯問題行為的影響及自我控制的中介效應[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8,37(6):503-509.
[10]陳愛國,趙忠艷,顏軍.不同組織形式短時跳繩運動對兒童執(zhí)行功能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5,34(9):886-890.
[11]張梅.體育鍛煉對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及人際關系的影響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5):88-94.
[12]曹美,張國禮,孫志軍,張海燕.小學生自我認識在體育活動與學校適應間的中介效應[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8,39(1):122-123+129.
[13]傅建,劉思良.不同時間中-大強度體育鍛煉對初中生學習自控力及學業(yè)成績影響的實驗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8,39(1):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