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路帕爾?艾合買提
【摘要】目的:分析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降鈣素原(PCT)對兒童血液腫瘤感染的預測價值。方法:選擇2019年9月到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94例血液腫瘤患者作為本次研究主體,根據化療后是否骨髓抑制合并感染將所有患兒分為觀察組(73例)和對照組(21例),對兩組患者進行實驗室指標(CRP、IL-6、PCT)檢測,分析其對兒童血液腫瘤感染的預測價值。結果:(1)對比兩組腫瘤患兒的實驗室指標:觀察組的實驗室指標水平(CRP、IL-6、PCT)均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2)對比觀察組不同預后質量的實驗室指標:觀察組中發(fā)生感染性休克的患兒的實驗室指標(CRP、IL-6、PCT)水平高于未休克感染者,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3)分析單一指標CRP、IL-6、PCT與聯(lián)合檢測的預測價值:相較于單一實驗室指標,聯(lián)合檢測對血液腫瘤感染的預測價值更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CRP、IL-6、PCT能有效預測血液腫瘤患者的感染情況及感染嚴重程度,聯(lián)合應用的預測價值更高。
【關鍵詞】CRP;IL-6;PCT;兒童血液腫瘤感染
腫瘤細胞的惡性增殖使正常造血細胞的生長受到抑制,致使白細胞水平出現異常,中性粒細胞吞噬作用減弱等情況,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1]。臨床治療血液腫瘤的主要手段是化療,但治療過程中大劑量使用化學藥物會誘發(fā)骨髓抑制,進而使得中性粒細胞等血細胞數量減少,因而血液腫瘤患者極易合并細菌、病毒、真菌等感染[2]。血液腫瘤患兒治療期間感染是導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感染早期對感染情況的有效檢測對于盡快介入治療、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但常規(guī)檢測手段如血常規(guī)等無法準確判斷感染情況,因此本研究即分析實驗室指標CRP、IL-6、PCT對兒童血液腫瘤感染的預測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9月到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94例血液腫瘤患兒作為本次研究主體,根據化療后骨髓抑制是否合并發(fā)熱(體溫>37.5°C)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73例,男48例,女25例,年齡8個月~12歲,平均年齡(4.81±1.19)歲;血液腫瘤類型:淋巴瘤27例、神經母細胞瘤15例、血管肉瘤18例、橫紋肌肉瘤12例、腎母細胞瘤1例。對照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齡在6個月~11歲,平均年齡(4.62±1.05)歲;血液腫瘤類型:淋巴瘤8例、神經母細胞瘤4例、血管肉瘤6例、橫紋肌肉瘤3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符合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標準操作規(guī)程。
納入標準:1化療后粒細胞下降合并發(fā)熱,白細胞<3.0(109/L),中性粒細胞<1.0(109/L);2配合度高,能有效完成血液采樣;3符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發(fā)布的《惡性血液病診療指南.2020》中相關診斷標準:包括兒童血液惡性腫瘤及其余需要化療的惡性腫瘤比如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血管肉瘤、橫紋肌肉瘤、腎母細胞瘤、骨肉瘤等;4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原發(fā)性感染;2先天性心臟病;3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結核病等;4其他引起發(fā)熱的疾病如甲亢等;5嚴重精神障礙或配合度低,無法有效取樣;6臨床資料缺失。
1.2方法所有患兒均需要進行實驗室指標(CRP、IL-6、PCT)檢測,具體操作如下:于清晨患兒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5mL,使用離心機以3000r/min的速度離心10min后獲得血清,放置在-80°C的冷藏柜中保存待檢。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及對應試劑盒(來源:武漢璟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檢測血清降鈣素原(PCT),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及對應試劑盒(來源:南京森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采用免疫比濁法及對應試劑盒(來源:英科新創(chuàng)廈門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
1.3觀察指標(1)對比兩組血液腫瘤患兒的實驗室指標:操作方法同上1.2,觀察對比兩組CRP、IL-6、PCT指標檢測水平。兒童CRP正常值在0.068~8.2mg/L,PCT正常值<0.5ng/L,IL-6正常值在0.373~0.463ng/L,記錄所有患者的CRP、IL-6、PCT。(2)對比觀察組感染性休克與未休克感染者實驗室指標:將73例觀察組患者根據預后情況分為感染性休克與未休克感染,并對比兩組不同預后質量患者的實驗室指標(CRP、IL-6、PCT)。(3)分析單一指標CRP、IL-6、PCT與聯(lián)合檢測的預測價值:診斷效能指標包括特異性、靈敏度、AUC、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1.4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實驗室指標對比觀察組的實驗室指標水平(CRP、IL-6、PCT)均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觀察組感染性休克與未休克感染者實驗室指標對比觀察組中發(fā)生感染性休克的患兒的實驗室指標(CRP、IL-6、PCT)水平高于未休克感染者,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2.3單一指標CRP、IL-6、PCT與聯(lián)合檢測的預測價值相較于單一實驗室指標,聯(lián)合檢測對血液腫瘤感染的預測價值更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3討論
血液腫瘤的患病率隨著人們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和飲食結構的轉變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血液腫瘤患者的生存周期相較于其他惡性腫瘤更短,預后也更差,而隨著醫(yī)療水平的進步,血液腫瘤的治療效果逐漸提高,患者的生存周期有明顯延長,但由于使用化學藥物治療過程中極易出現骨髓抑制等化療不良反應,患者容易遭到感染。血液感染會顯著降低患者的生存率,在感染早期的有效預測對于降低感染風險,提高患者生存周期有關鍵意義。本研究采取的預測方式是檢測血清中CRP、IL-6、PCT的水平,CRP是臨床常用診斷感染的指標,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一般發(fā)生感染后6-8h水平會出現明顯升高,且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程度呈現正相關關系。但該指標的特異性較差,血液腫瘤患者即使未發(fā)生感染該指標仍會上升,因此對血液腫瘤感染的診斷價值十分有限[3]。PCT是由甲狀腺C細胞生成的降鈣素前肽物質,正常人體生理狀態(tài)下血液內含量低于0.5ng/mL,但若機體發(fā)生感染出現全身炎癥反映,免疫活性細胞開始黏附交流會加重炎癥反應促使大量PCT釋放,形成不良循環(huán),且臨床研究顯示,該指標的上升濃度及速度均快于CRP[4,5]。IL-6是具有廣泛生物學活性的細胞因子,在急性炎癥反應中處于中心地位,其與腫瘤的發(fā)生、進展有密切關系,腫瘤組織分泌的IL-6能夠促進活化B淋巴細胞的分化成熟,其水平異常與白血病、淋巴瘤、多發(fā)病骨髓瘤等疾病密切相關,該指標會在炎癥早期迅速上升,且于感染后3h達到高峰,在早期診斷血液腫瘤感染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6]。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發(fā)生感染的血液腫瘤患者的CRP、IL-6、PCT水平顯著高于未發(fā)生感染的血液腫瘤患者,而發(fā)生感染性休克的患者的CRP、IL-6、PCT水平又明顯高于未發(fā)生休克的血液腫瘤感染患者。其中IL-6能夠作為血液腫瘤感染早期提示機體感染的重要指標。血液腫瘤患者合并細菌、真菌感染時期血清中PCT水平會出現顯著提高,而合并病毒感染或過敏反應等時PCT水平不會出現較大的變化[7-8]。根據研究結果,單一實驗室指標中,IL-6的靈敏度最高,而PCT的特異性最高,而相較于單一的實驗室指標CRP、IL-6、PCT,聯(lián)合上述三種指標進行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及陰、陽性預測值及AUC高于單一指標,因此聯(lián)合檢測能更加有效且準確地預測機體的感染情況及感染程度。
綜上所述,CRP、IL-6、PCT能有效預測血液腫瘤患者的感染情況及感染嚴重程度,聯(lián)合應用的預測價值更高。
參考文獻
[1]劉娟,周璇,張蕾,等.白細胞介素-6、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對兒童血液腫瘤感染的預測價值[J].癌癥進展,2020,18(20):2122-2125,2142.
[2]周莉蓉,王琪,麥碧薇,等.血清IL-6、IL-10水平與血液腫瘤患兒化療期間感染程度的相關性[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
雜志,2020,30(15):2381-2385.
[3]劉穎,陳艷,萬葉明,等.CRP與PCT和IL-6早期診斷兒童急性白血病化療期間骨髓抑制合并感染的臨床價值[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20,30(18):2855-2858.
[4]江妤,方柄木,雷文芬.血清PCT聯(lián)合細胞因子對白血病兒童感染的診斷效果[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20,31(7):952-956.
[5]蕭建華,張海平.Th1/Th2細胞因子譜與PCT在急性白血病患兒感染中的診斷價值[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20,30(10):1564-1568.
[6]聶鈺君,陳明.TNF-α和IL-6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兒童血清中的水平及其臨床意義[J].實用癌癥雜志,2017,32(12):1943-1945.
[7]張曉潔,黎青,王雅曼,等.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布及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診斷價值的研究[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8,11(3):217-222.
[8]杜坤,楊喜,卞炳賢,等.血清presepsin(sCD14-ST)、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和白介細胞素-6診斷血流細菌感染的診斷性能比較[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18,17(5):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