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杰
摘 要:博物館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公共資源,對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文明的見證物進行的信息交流、共享的傳播行為,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社會教育作用。博物館美育更是當下學校美術教學不無裨益的補充。本文旨在探討博物館文化下的學校美術教育發(fā)展的意義和方法,以提升學生審美水平。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 學校美育
一、融合博物館美育,思考當下美術課堂觀念
博物館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公共資源,對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文明的見證物進行的信息交流、共享的傳播行為,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社會教育作用。博物館作為積累審美經(jīng)驗和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重要場所,更是當下學校美術教學的一個不無裨益的補充。所謂博物館美育,是在博物館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以其豐富的館藏、系統(tǒng)的羅列,讓學生更直觀、全面地了解自然與社會;另一方面,在美術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參觀欣賞實物的美感,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審美高度,激發(fā)學生自主深入學習的欲望,完善真善美的審美品位、道德與人格,掌握一定的鑒賞方法,指引他們用美感與創(chuàng)造力思考未來,幫助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
二、多元美育共生,博物館美育與學校美育互補
(一)博物館資源是對美育課堂最有效的補充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下進行美術教育……”,而博物館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集視覺、聽覺、觸覺為一體的場館。
很多藝術品的美感其實用語言是無法真切表述的,而我們的美術老師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是收藏家,不可能隨著每堂課的需要準備各種各樣的藝術品,而這個時候,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博物館豐富的館藏資源資源開展我們的教學工作。
(二)美術課堂是博物館發(fā)展的源動力
將博物館引入美術課堂,甚至在博物館里直接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增加博物館在學生心目中的影響力,而且可以讓博物館里的藏品用起來,活起來。博物館可以根據(jù)學生美術課程的需要,不斷推陳出新,轉換思路。博物館不斷引進美術課堂至少可以有兩個方面發(fā)展:
1.影音化發(fā)展
現(xiàn)代化博物館再也不是簡單地按照類別、歷史脈絡來陳列展覽,而是利用視頻、背景音樂等現(xiàn)代化多媒體手段來配合藝術品的展覽,以達到更系統(tǒng)、更全面的展示藝術品的文化價值、藝術高度。學生對于文物、藝術品其實是陌生的,為了使他們喜歡上文物,博物館可利用直觀的多媒體手段如動畫短片、三維體驗等,在學生與藝術品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學生是社會的未來,只有把他們抓住,博物館才有未來,才有更好的發(fā)展。
2.互動化發(fā)展
學生一般喜歡互動交流式的學習,所以當今的學校課堂都注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像傳統(tǒng)博物館那樣只觀看不互動的展覽方式已經(jīng)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久而久之會對藝術品產(chǎn)生乏味、厭倦的情緒,這樣會達不到預期的展覽效果。所以當今博物館在布展時應多考慮與學生的互動性,用多種創(chuàng)新的互動模式,讓學生身心融入到藝術氛圍之中。
三、師生共成長,學校美育與博物館美育二合一
(一)教師先行,提高審美能力
一節(jié)好的美術課,教師的引領也是非常關鍵的。既然是“引領者”就應該在課前先要理解藝術品的獨特美感與精神價值,并且根據(jù)學生的學情,找到最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個性的審美體驗。教師“先行”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先去博物館體驗,也可以請教文博專家。只有老師對藝術品有了真切的體驗,接下來的教學過程才是有效的。教師的審美高度直接決定了學生的高度。
(二)學生走進博物館,感受藝術氛圍
想象一下,把美術課堂直接搬進博物館那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博物館里的文物通過自身魅力、文字介紹、視頻呈現(xiàn)會深深把學生吸引住,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浸潤在自然與人文藝術的長河里。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只要做好自己“引領者 ”的角色,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體驗藝術的美感,不必擔心教具的準備、氛圍的營造等問題了。
將美術課堂帶入博物館是很好的教學活動,但也會遇到問題。首先是學校、家長的不理解,覺得沒有必要這樣費時費力。其次是來去博物館的安全也是讓學校、家長擔心的重要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活動前做好詳盡合理的活動預案,在活動中時時刻刻關注學生的表現(xiàn)與反應,確?;顒痈咝О踩拈_展。為了更加吸引學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活動中,具體可以開展以下的活動:
1.增加孩子視角的主題展覽
博物館可以根據(jù)孩子的認知習慣、認知水平、認知取向,從他們的需求出發(fā),聯(lián)系博物館開展孩子視角的主題性展覽,比如:《有趣的動物造型》《古今玩具展》《古今學具展》《古物也卡通》等主題展。
2.學生參與“小小講解員”活動
學生在一定的引導學習下,不僅豐富了自己對博物館藏品的認知,而且提高了藝術的鑒賞能力。許多館內的展覽學生來充當講解員,這對于他們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既要求他們更熟悉藝術品的歷史文化價值,又要講得生動有吸引力。每次活動輪換人員進行,競爭上崗,每次講解完,其他“觀眾”進行評價。學生很愛這樣的既有主體地位,又可以展示自己才華的好機會。整個活動下來孩子主動性強,情緒高漲。
3.專家走入課堂,引導文化潮流
在傳統(tǒng)的美術課上,站在講臺上的一定是美術老師,他們用自己的方法引領學生走進美術世界,走進藝術作品。而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各種原因,其實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很局限的,教師個人眼光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高度。適時地請有專業(yè)研究方向的專家走進課堂,讓他們參與美術教學,我想有很多可以稱道的亮點。參與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的,我們學校開展了豐富的活動,比如:專家的創(chuàng)作作品、專家的收藏、專家現(xiàn)場演示、專家微型講座等。
新課改的巨大浪潮下,對于美術課堂有了更高的要求。求真、求美的美術課理想成為大多數(shù)美術老師的共識。近年來,在黨中央倡導的“中國夢”的偉大旗幟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復興引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契機。多從身邊發(fā)掘文化資源,特別是博物館文化資源。博物館是地方歷史文化藝術的集聚地,開發(fā)好這座藝術寶庫,依托博物館文化,建立學校美育的有效途徑。博物館文化下的學校美術教育意義重大而路途艱難,肯定還有很多未知的困難,在這里也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美術教師加入到研究隊伍來,必將迎來學校美育的春天。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21:02.
[2](美)妮娜·西蒙.參與式美術館:邁入博物館 2.0 時代.2017.
[3]郭之文.中國博物館之旅.2020.
[4]黃洋,陳京紅.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十講.2019.
(湖師附小教育集團浙江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