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威(洛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精神科,河南 洛陽 471000)
慢性失眠癥發(fā)生率較高,臨床多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多夢、睡眠淺、醒后難以入睡等特征,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 目前,臨床針對慢性失眠癥多采用藥物治療,雖短期有一定效果,但長期服用易產(chǎn)生藥物依賴,停藥后易復發(fā)[2]。 失眠認知行為(CBTI)是一種非藥物療法,通過改善患者不良心理與行為因素增強患者控制失眠的信息,受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響,患者依從性較差,干預效果不佳[3]。 隨著近年來電話、網(wǎng)絡等遠程平臺的出現(xiàn),本研究采用遠程交互式CBTI 干預我院收治的80 例慢性失眠癥患者,旨在探討遠程交互式失眠CBTI 的臨床療效。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選取我院2019 年1~12 月接收的80 例慢性失眠癥患者,依據(jù)患者意愿分為兩組各40 例。 對照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 23~67(42.61±2.33)歲;病程 4~12(7.25±1.28)個月。 觀察組中男 20 例、女 20 例;年齡 24~67(43.02±3.01)歲;病程 5~11(7.85±1.30)個月。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失眠癥診斷標準[4];(2)病程>3 個月;(3)近期無嚴重影響睡眠的生活和心理事件;(4)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藥物濫用或酒精依賴者;(2)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3)合并其它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1)睡眠環(huán)境:保持睡眠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26℃左右,降低室內(nèi)噪聲,避免室內(nèi)出現(xiàn)亮光,保持黑暗環(huán)境入睡。(2)睡眠質(zhì)量:對患者進行睡眠知識健康教育,制定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表與膳食計劃。 (3)心情護理:告知患者保持好心情,減少情緒刺激,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
1.3.2 觀察組 采用遠程交互式CBTI 干預,方法:(1)睡眠衛(wèi)生教育:嚴格控制影響患者睡眠的行為和環(huán)境,以延長患者睡眠時間,提高患者睡眠質(zhì)量。 囑患者睡前4h 禁食咖啡和濃茶等影響睡眠的行為,并告知患者睡前嚴禁過飽,且禁止睡前劇烈活動。保持睡眠環(huán)境安靜舒適,合理控制溫濕度,合理采光。(2)認知療法:改變患者睡眠錯誤認知,幫其建立正確的睡眠認知,減少藥物依賴,減輕心理壓力。 (3)行為療法:對患者實際臥床時間進行嚴格控制,固定其睡眠時間。確保其有良好的休息和工作,要求患者每晚臥床時間需>5h,并在有困意后才可休息,若仍無法入睡則下床。 囑患者準時起床且午休時間控制在30min左右。 引導患者進行放松療法,使肌肉張力得到緩解,降低機體喚醒水平。(4)遠程干預: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干預,根據(jù)隨訪結果進行個性化遠程干預指導,30~60min/次;每周至少 3 次,以聊天工具與患者互動交流;每次干預后需向患者發(fā)送本次干預的主要內(nèi)容、注意事項,并在干預時發(fā)送放松視頻、音頻等;及時處理患者反饋信息;患者需每周以圖片形式向干預者發(fā)送睡眠日志。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2 個月后睡眠質(zhì)量評分及睡眠情況。(1)睡眠質(zhì)量評分應用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表(PSQI)[5]評估,包括睡眠效率、睡眠時間、睡眠藥物、入睡時間、睡眠障礙、睡眠質(zhì)量、日間功能 7 個維度,每個維度 0~3 分,總分共計 21 分,得分越低則睡眠質(zhì)量越好。(2)記錄并比較兩組入睡時間、睡眠時間、臥床時間、夜間蘇醒時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22.0 軟件,計數(shù)資料結果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間數(shù)據(jù),用配對樣本t 檢驗組內(nèi)數(shù)據(jù),校驗水準α=0.05。
2.1 兩組PSQI 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2 個月后PSQI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評分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2.2 兩組睡眠情況比較 干預2 個月后,兩組入睡時間、臥床時間、夜間蘇醒時間較干預前縮短,睡眠時間較干預前延長,且觀察組變化更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 1 兩組 PSQI 評分比較(,分)
表 1 兩組 PSQI 評分比較(,分)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對照組40 40 15.381 6.225<0.001<0.001 t P 17.39±2.47 17.52±2.44 0.237 0.813 9.63±2.02 14.28±2.21 9.823<0.001
表 2 兩組睡眠情況比較(,min)
表 2 兩組睡眠情況比較(,min)
注:與同組干預前對比,*:P<0.05
入睡時間 總睡眠時間 臥床時間 夜間蘇醒時間干預前n觀察組對照組40 40 t P干預后 觀察組對照組40 40 t P 49.46±8.09 48.97±8.38 0.266 0.791 23.38±5.63*38.89±6.97*10.807<0.001 217.39±26.61 217.51±26.43 0.020 0.984 374.83±34.29*285.26±29.35*12.551<0.001 398.94±40.19 399.10±40.02 0.018 0.986 245.18±25.32*328.97±31.28*13.168<0.001 62.42±10.67 62.94±10.55 0.219 0.827 36.49±7.35 45.34±8.92 4.843<0.001
慢性失眠癥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睡眠障礙性疾病,患病率較高,不僅阻礙患者正常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而且與精神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6]。 目前關于睡眠干預主要是藥物干預,但藥物干預常常會導致藥物依賴,且慢性失眠癥發(fā)病原因復雜多樣導致常規(guī)護理效果不佳。因此,尋找安全有效的干預方法來改善患者睡眠質(zhì)量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 個月后,觀察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入睡時間、臥床時間、夜間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由此可見,遠程交互式CBTI 可顯著改善慢性失眠癥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 分析原因在于,遠程交互式CBTI 能重塑合理睡眠認知模式,糾正患者非適應性不良睡眠習慣,還可建立條件化、程序化的睡眠行為[7]。 遠程交互式CBTI 通過改變患者思維、信念和行為來改變其不良認知,從而實現(xiàn)消除不良行為的短期心理干預方法。遠程交互式CBTI 強調(diào)認知活動在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發(fā)生和轉歸中的重要作用, 能使患者糾正錯誤認知,重塑正確的思維方式,從而改善癥狀[8]。 遠程交互式CBTI 中,睡眠衛(wèi)生教育通過分析控制干擾睡眠的行為及環(huán)境,例如飲用咖啡、環(huán)境的溫度、濕度、光線等,可延長患者睡眠時間。認知療法可使患者重新認知睡眠,降低對藥物的依賴,減輕患者心理負擔;行為療法通過嚴格控制患者的作息時間,可防止患者白天犯困,將睡眠時間固定在晚上,促進患者規(guī)律作息;放松療法可緩解患者肌肉緊張度,降低機體的喚醒水平,長期堅持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9,10]。 遠程干預利用智能手機與患者進行語音、文字、視頻等互動交流,在臨床實際操作中易于實現(xiàn),且易被各年齡層次人群所接受。
綜上所述,遠程交互式CBTI 可顯著改善慢性失眠癥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臨床推廣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