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嘉慶,張 丁,李 黎,羅國旭
(貴州省骨科醫(yī)院,貴州 貴陽 550002)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中老年人是該病的多發(fā)人群。近年來,該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該病具有病程長、病癥遷延難愈、易反復發(fā)作等特點。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頸肩部酸痛、頭痛、眩暈等,甚至可出現(xiàn)昏厥、猝倒等癥狀,嚴重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1]。目前,臨床上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方法包括牽引療法、藥物療法及物理療法等,但療效不佳。研究發(fā)現(xiàn),用針刺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可取得較為理想的療效[2]。而且,該療法操作便捷、費用低廉。中藥封包療法具有溫經(jīng)通絡(luò)、驅(qū)寒除濕、助陰陽等功效[3]。本文以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間貴州省骨科醫(yī)院收治的114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用針刺療法配合中藥封包療法治療該病的臨床療效。
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間貴州省骨科醫(yī)院收治的114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對其進行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的結(jié)果顯示,其一側(cè)椎-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呈下降的趨勢。2)對其進行X線片檢查的結(jié)果顯示,其頸椎橫突的間距縮小、節(jié)段不穩(wěn),或伴有鉤椎關(guān)節(jié)增生。3)對其進行旋頸試驗的結(jié)果呈陽性。其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造血系統(tǒng)功能障礙。2)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3)暈針。4)合并有脊椎骨折、脫位及感染。5)合并有急性頸椎間盤突出。6)合并有顱內(nèi)腫瘤。按照入院順序的先后將這114例患者等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57例患者中有男25例、女32例;其年齡為41~73歲,平均年齡(58.35±6.19)歲;其病程為1個月~8年,平均病程(4.63±2.31)年。研究組57例患者中有男22例、女35例;其年齡為43~75歲,平均年齡(59.57±6.26)歲;其病程為2個月~7年,平均病程(4.52±2.33)年。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采用針刺療法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取頸夾脊穴(雙側(cè))、百會穴、風池穴。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治療區(qū)域的皮膚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選取0.25 mm×25 mm的毫針對上述的穴位進行針刺。按照傾斜75°的角度沿脊柱針刺頸夾脊穴,進針的深度約為8~12 mm。以傾斜15°的角度針刺百會穴,進針的深度約為5~8 mm。從鼻尖處進針,針刺風池穴,進針的深度約為5~8 mm。進針后,以100次/min的頻率小幅度地進行提插捻轉(zhuǎn),得氣后留針25~30 min。出針后,壓迫針孔。每次治療20~30 min,每日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3周。采用針刺療法配合中藥封包療法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進行針刺治療的方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進行中藥封包治療的方法為:取生黃芪、沒藥、乳香各30 g、骨碎補、當歸各15 g、姜黃、雞血藤各20 g。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末狀后,加入適量的黃酒調(diào)勻,然后將藥糊裝入紗布袋中,制備成藥包。將藥包敷貼在患者第3至第7頸椎之間,并用紗布固定好。每次敷貼6 h,每日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3周。
治療結(jié)束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其疼痛癥狀、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改善情況。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治愈:治療后,患者頸肩部酸痛、頭痛、眩暈等癥狀消失,對其進行X線片檢查的結(jié)果提示,其頸椎橫突的間距恢復90%以上。顯效:治療后,患者頸肩部酸痛、頭痛、眩暈等癥狀明顯好轉(zhuǎn),對其進行X線片檢查的結(jié)果提示,其頸椎病變的改善度為75%~90%。有效:治療后,患者頸肩部酸痛、頭痛、眩暈等癥狀有所改善,對其進行X線片檢查的結(jié)果提示,其頸椎病變的改善度為60%~74%。無效:治療后,患者上述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未改善,或其病情在惡化??傆行?(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兩組患者疼痛的程度進行評估。取一條長約10 cm的量尺,上面有10個刻度。量尺左端的0分代表無痛,右端的10分代表劇痛。指導患者根據(jù)自身的疼痛程度在量尺上選擇相應(yīng)的分值?;颊叩腣AS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的程度越嚴重。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分別采集兩組患者2 mL的空腹靜脈血,檢測其血漿黏度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57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7.72%,研究組57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8.25%,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相比,P>0.05。治療3周后,研究組患者的VAS評分為(1.52±0.68)分,對照組患者的VAS評分為(3.21±1.12)分,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的對比(分,±s )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的對比(分,±s )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3周后對照組 57 7.56±1.25 3.21±1.12研究組 57 7.32±1.32 1.52±0.68 t值 0.66 6.45 P值 >0.05 <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漿黏度及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相比,P>0.05。治療3周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的血漿黏度及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均較低,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對比(±s )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對比(±s )
組別 血漿黏度(mPa/s) 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治療前 治療3周后 治療前 治療3周后對照組 1.92±0.23 1.44±0.22 7.55±0.36 6.59±0.33研究組 1.89±0.31 1.17±0.13 7.65±0.43 5.41±0.17 t值 0.39 5.28 0.89 15.89 P值 >0.05 <0.05 >0.05 <0.05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頸椎病類型。該病是由多種因素導致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所引發(fā)的綜合征。中醫(yī)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眩暈”、“痹癥”等范疇。腦為髓海,腦失所養(yǎng),而發(fā)眩暈[4]。臨床上尚未完全明確該病的發(fā)病機制。有研究認為,頸交感神經(jīng)受到刺激、機械壓迫是導致該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當前,臨床上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方法較多。不過,由于該病的病情復雜、復發(fā)率較高,故用單一療法治療該病的療效有限。
臨床實踐證明,用針刺療法配合中藥封包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可取得較為理想的療效。對人體腧穴的斷層進行深層解剖后發(fā)現(xiàn),頸夾脊穴位于椎體橫突,是緊鄰椎動脈循環(huán)的穴位[5]。風池穴、天柱穴深層的重要結(jié)構(gòu)為椎動脈和枕下肌群。針刺風池穴、天柱穴可有效地緩解枕下肌群痙攣的現(xiàn)象,有助于減少椎動脈受到的壓迫,并可刺激椎動脈,從而可增加大腦的血供,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針刺頸夾脊穴則可減輕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痙攣的癥狀,促進頸椎力學平衡的恢復。對上述諸穴進行針刺,可有效地減輕患者肌肉痙攣的癥狀,促進其血液循環(huán),并可促使其交感神經(jīng)釋放乙酰膽堿、5-羥色胺等物質(zhì),從而有利于抑制其交感神經(jīng)過度興奮,緩解其椎動脈痙攣的癥狀[6]。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后發(fā)現(xiàn),其多存在血黏度較高的現(xiàn)象,提示其血液流變學指標存在異常。對該病患者進行針刺治療可改善其頸部的微循環(huán),解除其局部組織痙攣的癥狀,從而可促進其局部氣血的通暢,加速其機體對炎癥因子的吸收[7]。對該病患者進行針刺治療還可減輕其局部的炎癥反應(yīng),促進其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其肌肉代謝的情況,糾正其頸椎失穩(wěn)的狀態(tài)。中藥封包具有溫經(jīng)通絡(luò)、助陰陽的功效。在本次研究所使用的中藥封包中,生黃芪可利水消腫、升陽固表;骨碎補可續(xù)傷止痛、補腎強骨;當歸可調(diào)經(jīng)止痛、活血化瘀;沒藥可散血祛瘀;雞血藤可通絡(luò)活血;姜黃可活血祛寒;乳香可痛經(jīng)止痛。將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舒經(jīng)活絡(luò)、活血化瘀之功[8]。中藥封包療法還可增加患者血液的供應(yīng)量,擴張其微血管,糾正其血流異常的現(xiàn)象,從而可改善其血液的高黏狀態(tài),增強其紅細胞的變形能力。
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用針刺療法配合中藥封包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顯著,可減輕患者疼痛的程度,改善其血流動力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