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廣東省龍門縣人民醫(yī)院,廣東 惠州 516800)
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是指局部腦組織因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發(fā)生的缺氧、缺血性病變[1]。此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2]。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多,腦梗死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3]。靜脈溶栓療法是臨床上治療腦梗死的主要手段之一[4]。有研究表明,發(fā)病原因不同的腦梗死(非心源性腦梗死和心源性腦梗死)患者接受靜脈溶栓治療所取得的療效不同[5]。也有學者指出,對心源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易引起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6]。本文主要是比較對心源性腦梗死患者與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的效果。
選擇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13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7]中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年齡為19~82歲;入院時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8]的評分為4~25分;發(fā)病至入院的時間為4~5 h;其家屬了解本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入院時的NIHSS評分>25分;有腦梗死病史;合并有出血性疾病或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將其中67例心源性腦梗死患者設為對照組,將其中46例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設為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35例,女32例;其年齡為36~78歲,平均年齡為(66.48±9.3)歲;入院時其平均的NIHSS評分為(13.33±4.82)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的平均評分為(3.74±0.62)分。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6例,女20例;其年齡為35~77歲,平均年齡為(65.88±10.12)歲;入院時其平均的NIHSS評分為(13.24±4.52)分,平均的MRS評分為(3.89±0.51)分。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方法是:將1.0×106U的尿激酶溶于100 mL的生理鹽水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滴注的時間為30 min。用藥后1 h對患者進行頭部CT檢查,檢查其顱內(nèi)有無出血。若無出血,則每12 h為其皮下注射40 mg的低分子肝素,連續(xù)用藥7 d后改用華法令對其進行抗凝治療。在治療期間將患者的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保持在2.0~3.0之間。治療期間,讓觀察組患者每天服用1次阿司匹林腸溶片,每次服100 mg。兩組患者所用藥品的信息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所用藥品的信息
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后2 h、24 h及7 d,比較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NIHSS的總分為42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嚴重。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后7 d及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mRS評分。mRS的分值為0~6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預后越差。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如腦出血、皮膚黏膜出血、再梗死、腦疝等)的發(fā)生率。
用SPSS 22.0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2 h、24 h及7 d,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分,±s)
表2 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分,±s)
組別 例數(shù) NIHSS評分治療后2 h 治療后24 h 治療后7 d對照組 67 10.73±4.01 9.38±3.91 8.21±3.44觀察組 46 11.52±4.71 10.71±4.49 9.08±3.98 t值 1.142 1.884 1.471 P值 0.241 0.061 0.142
治療后7 d及3個月,兩組患者的mR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mRS評分(分,±s)
表3 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mRS評分(分,±s)
組別 例數(shù) mRS評分治療后7 d 治療后3個月對照組 67 2.91±1.19 2.52±1.01觀察組 46 3.19±1.41 2.65±1.10 t值 1.395 1.149 P值 0.164 0.257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1.74%,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46.27%,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腦梗死是神經(jīng)內(nèi)科的常見病,其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9]。目前,腦梗死已成為導致我國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此病不僅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還會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較大的負擔[10]。靜脈溶栓療法是國際公認的治療腦梗死的有效手段[11]?!吨袊毙匀毖阅X卒中診治指南2014》中指出,對于發(fā)病時間<3 h(Ⅰ級推薦,A級證據(jù))和3~4.5 h(Ⅰ級推薦,B級證據(jù))的腦梗死患者,應在嚴格掌握其適應證和禁忌證的前提下盡快使用阿替普酶對其進行靜脈溶栓治療,若沒有條件使用阿替普酶且患者發(fā)病的時間為4.6~6 h(Ⅱ級推薦,B級證據(jù)),經(jīng)嚴格篩選后可考慮用尿激酶對其進行靜脈溶栓治療。臨床上根據(jù)腦梗死的發(fā)病原因將其分為心源性腦梗死和非心源性腦梗死。心源性腦梗死主要是由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贅生物、慢性心房顫動、心房或心室附壁血栓脫落、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等心臟病所致。非心源性腦梗死多是由肺靜脈栓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等所致[12]。心源性腦梗死患者占腦梗死患者總數(shù)的60%~75%。有研究表明,對心源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有一定的危險性。本研究中對兩組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所用的藥物均為尿激酶。尿激酶是從健康人尿液中分離出的一種酶蛋白,可有效地降解血栓、抑制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13]。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及mRS評分差異不明顯。這說明,對心源性腦梗死患者與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的效果相當。這一研究結果與So等[14]的報道相近。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這說明,與對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相比,對心源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后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與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相比,心源性腦梗死患者起病更急,栓子的體積更大,腦動脈堵塞更為嚴重,且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對其全身的凝血狀態(tài)造成的影響更大[15]。
綜上所述,對心源性腦梗死患者與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的效果相近,但與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相比,心源性腦梗死患者接受靜脈溶栓治療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高。臨床上在對心源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時應警惕其發(fā)生并發(fā)癥,并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避免對其預后產(chǎn)生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