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雅婷,劉四斌(通訊作者)
(1長江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 湖北 荊州 434000)
(2荊州市中心醫(yī)院放射科 湖北 荊州 43400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一種特殊的原發(fā)性肥厚型心肌病,是由日本學者在1976年提出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不同于經(jīng)典的肥厚型心肌病,其發(fā)病部位為前壁心尖位置,患者不光不伴隨壓力階差與左心室流出道動力性梗阻,其室間基底部位也并無肥厚情況[1]。由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起病隱秘、病情進展緩慢等特點,患者早期一般會存在心前區(qū)疼痛、胸悶與頭暈等癥狀,待患者發(fā)展至晚期,會發(fā)生心力衰竭與猝死情況。由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所以臨床漏診與誤診率較高。所以,加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早期臨床診斷,對確?;颊叩纳踩哂蟹e極意義。將荊州市中心醫(yī)院2019年9月—2020年12月接收的6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納入觀察組研究范圍,給予心臟超聲造影檢查,現(xiàn)將研究過程、結(jié)果報告如下。
將荊州市中心醫(yī)院接收的6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納入觀察組研究范圍,本研究實施時間為2019年9月—2020年12月,將同期在我院接受檢查的60例健康體檢者納入對照組研究范圍,所有患者均接受MRI與心臟超聲檢查。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39~69歲,平均年齡(51.34±5.41)歲;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37~72歲,平均年齡(46.85±2.64)歲,按癥狀分,無癥狀12例、心悸11例、胸悶21例、胸痛16例。比較患者相關(guān)病例資料,并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強?;颊咄獗敬窝芯浚栽竻⑴c。
納入標準:觀察組患者均經(jīng)MRI檢查確診為心尖肥厚型心臟病;患者病歷資料較為完整。排除標準:患有由主動脈瓣狹窄等其他心源性因素引起的心肌肥厚患者;合并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心律失常及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接受冠脈搭橋術(shù)、支架手術(shù)、起搏器植入術(shù)治療患者。
對照組60例健康體檢者接受MRI檢查,使用飛利浦Ingenia3.0T核磁共振儀(生產(chǎn)企業(yè):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對患者進行檢查,指導患者調(diào)整為仰臥位,將層厚設(shè)置為4 mm,掃描患者雙側(cè)軸位、髖關(guān)節(jié),合理設(shè)置相關(guān)序列與掃描參數(shù)。
觀察組60例患者接受心臟彩超造影檢查,使用飛利浦EPIQ7C超聲儀(生產(chǎn)企業(yè):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指導患者調(diào)整為側(cè)臥位,將探頭頻率調(diào)整為2~4 MHz,詳細探查患者病變位置、形態(tài)、大小、回聲征象等情況,詳細觀察患者病變位置出血狀況。混合Sono Vue超聲造影劑與5 mL生理鹽水,抽取該混合懸液1.25 mL,再混合5 mL生理鹽水注入患者右肘靜脈,隨后仔細觀察患者病變部位與心肌組織部位。
(1)從心尖部心肌厚度、左心室舒張末徑及左室舒張末徑三個指標,對比患者超聲心動圖檢查結(jié)果;(2)對比觀察組經(jīng)心臟超聲造影與MRI兩種檢查方式的陽性檢出率;(3)從收縮末期左房容積(LAV)、左室心肌重量(LVM)、舒張末期左室心尖部辛吉德最大厚度(AT)三指標,對比兩組患者心功能差異。
采用統(tǒng)計學SPSS 23.0軟件統(tǒng)計文中涉及數(shù)據(jù),使用(±s± s)表示LAV等計量資料,選擇t值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經(jīng)檢查,觀察組心尖部心肌厚度(17.67± 5.61)mm、左心室舒張末徑(39.59±5.66)mm,均多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患者超聲心動圖檢查結(jié)果對比表(±s)
表1 患者超聲心動圖檢查結(jié)果對比表(±s)
組別 例數(shù) 心尖部心肌厚度 左心室舒張末徑 左室舒張末徑觀察組 60 17.67±5.61 39.59±5.66 46.24±3.71對照組 60 0.89±0.0 30.01±3.09 48.37±3.85 t 6.412 9.412 1.063 P 0.000 0.000 0.054
觀察組經(jīng)心臟超聲造影檢查,其陽性檢出率96.67%,高于MRI檢查(χ2=8.412,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兩種檢查方式的陽性檢出率對比表[n(%)]
觀察組檢查后LVM(151.66±25.79)g、LAV(49.23± 9.96)mL、AT(12.12±5.38)mm,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對比患者心功能指標差異(±s)
表3 對比患者心功能指標差異(±s)
組別 例數(shù) LVM/g LAV/mL AT/mm觀察組 60 151.66±25.79 49.23±9.96 12.12±5.38對照組 60 116.95±27.89 42.49±9.98 8.42±0.99 t 7.542 5.745 4.256 P 0.000 0.000 0.00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屬于一種亞型肥厚型心肌病,臨床多將其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且男性患者居多。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相比于常規(guī)典型肥厚型心肌病,除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動力性梗阻與壓力階差外,其室間隔基底部也并無肥厚情況[2]。由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對患者心臟血流造成的影響并不高,所以,不少患者在發(fā)病期間,并未出現(xiàn)身體不適,但也有部分患者存在胸悶、頭暈及心胸疼痛等癥狀。心尖肥厚疾病早期患者的正常功能一般是由機體代償維持的,但隨患者病情不斷深入,當患者出現(xiàn)心肌肥大情況,則會誘發(fā)心肌纖維重構(gòu)排列混亂,導致患者心肌舒縮功能出現(xiàn)障礙,降低患者心功能,最終出現(xiàn)心力衰竭[3]。
心電圖屬于一種臨床較為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其較常用于心臟病檢查,對患者心肌情況具有有效的評估作用,但由于其難以顯示出患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收縮期壓差及患者血流速度,僅能根據(jù)患者心絞痛情況,診斷為冠心病,所以,臨床診斷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MRI檢查屬于一種常用影像學檢查方式,其不光具有無創(chuàng)性,還無電離輻射,臨床通常應(yīng)用于高危疾病患者,但受胸透影響,極易增加臨床誤診與漏診率,難以達到良好的診斷效果[4]。心臟超聲造影檢查不光對患者心尖與內(nèi)膜邊界具有識別作用,還能精準檢測出患者心肌厚度,此外,還可通過檢查患者心尖解剖部位異常情況,對患者病情進行有效評估[5]。心臟彩超造影相比于MRI檢查,其更具簡便性與經(jīng)濟性,更易被廣大患者們所接受。
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經(jīng)檢查,觀察組心尖部心肌厚度(17.67±5.61)mm、左心室舒張末徑(39.59±5.66)mm,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接受心臟彩超造影檢查,更有助于了解患者病情,并根據(jù)檢查結(jié)果,提出適宜的治療方案,確保患者生命安全。觀察組經(jīng)心臟超聲造影檢查,其陽性檢出率96.67%,高于MRI檢查(χ2=8.412,P<0.05)。這提示心臟彩超造影應(yīng)用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臨床檢查,其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MRI,可將心臟彩超造影作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種常用檢查手段。觀察組檢查LVM(151.66±25.79)g、LAV(49.23±9.96)mL、AT(12.12±5.38)mm,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觀察組左室舒張功能受到了損害,阻礙了患者的舒張功能。由患者LVM、LAV指標高于對照組可知,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增加心房顫動情況,應(yīng)及早接受治療。
綜上所述,將心臟超聲造影應(yīng)用于心尖肥厚性心肌病診斷,其診斷效果明顯強于MRI檢查,具有較高檢出率,值得推廣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