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凡平
(百色市中醫(yī)醫(yī)院放射科 廣西 百色 533000)
腸梗阻是指因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導致部分或全部腸道內(nèi)容物不能正常流動并順利通過腸道所產(chǎn)生的一種急腹癥,其在外科疾病中較為常見。腸梗阻不僅會對腸管自身解剖以及功能產(chǎn)生影響,還會出現(xiàn)全身性生理紊亂,病情嚴重可對患者生命安全產(chǎn)生威脅[1]。由于腸梗阻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變,梗阻原因、部位等不同會導致患者在臨床表現(xiàn)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單純依據(jù)臨床表現(xiàn)無法準確對疾病進行有效診斷,容易出現(xiàn)誤診或漏診情況[2]。隨著臨床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腹部X線平片以及CT檢查在臨床多種疾病診斷中均發(fā)揮良好效果,并且上述兩種檢查方式在腸梗阻檢查中也較常使用,但是對于腹部X線平片與CT檢查的效果差異,臨床研究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檢查方式的合理選擇[3]。為提升臨床腸梗阻檢查準確性,本次研究對50例患病者均實施腹部X線平片檢查與CT檢查,以對比分析兩種檢查的效果差異,現(xiàn)匯報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間在本院住院治療的50例腸梗阻患者為研究樣本,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50.39±3.11)歲。經(jīng)臨床確診37例為單純性腸梗阻、13例為絞窄性腸梗阻,腹部X線平片符合32例,CT檢查符合44例。經(jīng)術后及病理證實,梗阻部位:小腸38例、結腸12例,腹部X線平片符合26例,CT檢查符合38例;梗阻原因:22例為腸粘連,5例為結腸癌,3例為炎性狹窄,14例為腸扭轉(其中單純性腸梗阻7例、絞窄性腸梗阻7例),5例為嵌頓疝,1例為腸套疊,腹部X線平片符合19例,CT檢查符合31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經(jīng)手術、病理檢查后均符合腸梗阻診斷標準[4];(2)所有患者存在排便困難以及腹脹、腹痛、嘔吐等臨床表現(xiàn);(3)患者及其家屬享有知情同意權,在充分了解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后表示自愿參加。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無法正常進行言語交流者[5];(2)不配合研究者。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分別實施腹部X線平片以及CT檢查,其中腹部X線平片檢查方式:對患者實施站立位以及臥位攝片;CT檢查方式:使用ANATOM16型多層螺旋CT機(采購自武漢市騰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對患者全腹進行薄層掃描,設定層距為1.2 mm,層厚為1.5 mm,掃描范圍為膈頂至恥骨聯(lián)合上緣,首先進行平掃,為獲取更多病灶相關資料,需增強掃描,方法:經(jīng)肘靜脈注射100 mL碘海醇造影劑,確保其流速維持在2 mL/s,依次在30 s、60 s、160 s時采集動脈期、靜脈期以及延遲期圖像。
(1)比較兩種檢查方式在梗阻位置、梗阻因素以及梗阻診斷方面的判斷情況。(2)比較兩種檢查方式在單純性腸梗阻、絞窄性腸梗阻方面的診斷準確性。
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當P<0.05時說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X線平片在梗阻位置、梗阻因素以及梗阻診斷方面判斷準確率均低于CT檢查(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在梗阻位置、梗阻因素以及梗阻診斷方面判斷情況對比[n(%)]
X線平片在單純性腸梗阻以及絞窄性腸梗阻方面診斷準確率均低于CT檢查(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式在梗阻類型方面診斷情況對比[n(%)]
腸梗阻在外科急腹癥中較為常見,在急性腹痛患者中,約有15.00%是因腸梗阻導致[6]。腸梗阻常起病急、癥狀重、病情發(fā)展快,特別是絞窄性腸梗阻,如不及時治療,則會導致嚴重的后果。腸道與腹腔粘連、腹疝、腸道炎癥及腫瘤、腸扭轉以及糞便干結嵌頓等是引起腸梗阻的常見因素[7]。了解腸梗阻病因、位置和腸梗阻類型,可為診斷疾病以及制定合理的治療措施提供理論依據(jù)。因此,臨床將探尋何種為安全、有效的診斷方式作為研究重點。
臨床診斷腸梗阻的傳統(tǒng)方式是腹部透視和攝片,但是其診斷準確性均在55.00%左右,在使用鋇劑灌腸造影技術后,診斷準確性可提高至80.00%左右[8],但是該檢查方式操作較為復雜,用時較長,加之檢查禁忌證較多,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使用。樓其赟等[9]人的研究中,在梗阻部位診斷準確性方面,腹部X線平片為55.00%,CT檢查為92.50%。因此其認為將CT應用于腸梗阻診斷中,可發(fā)揮良好效果。本次研究中,在梗阻位置、梗阻因素以及梗阻診斷方面,CT檢查準確性均顯著高于X線平片(P<0.05)。在單純性腸梗阻以及絞窄性腸梗阻診斷中,CT檢查準確性均顯著高于X線平片(P<0.05)。分析結果可知,腹部X線平片操作方式簡單,檢測費用較低,具有良好的普及率,但是在檢查過程中極易因腹部解剖結構異常而發(fā)生變化,容易發(fā)生重疊投影情況,同時圖像清晰度相對較低,特別是對于結腸梗阻的患者而言,其檢查準確性較低,為提升其診斷準確性,影像學醫(yī)師通常會進行多個體位攝片,從而減少強迫體位對圖像質量的影響。在診斷腸梗阻時,X線平片通常是觀察腸腔內(nèi)積氣所形成的腸管擴張影像,但是在發(fā)病早期,腸內(nèi)積氣常較少,從而給臨床診斷帶來一定挑戰(zhàn)。CT檢查時患者呈仰臥位狀態(tài),相較于腹部立位平片檢查而言,其舒適度較高,可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配合度,從而獲得優(yōu)異清晰的圖像;因CT具有較高的密度及解剖分辨率,并可進行多方位重建,能全面觀察腹部情況,通過觀察明確腸管有無擴張及狹窄部位,判斷腸管有無異位受壓、腸壁有無增厚水腫、局部有無腫塊、腸腔內(nèi)有無異物、周圍腸系膜有無異常,并通過CT增強明確腸壁有無強化異常、腸系膜血管有無閉塞,因此CT檢查診斷腸梗阻病因、部位、類型的準確性較高[10]。
綜上所得,腸梗阻CT檢查較腹部X線平片優(yōu)勢明顯,其檢查快捷,禁忌少,準確率高,可對腹腔內(nèi)腸管、血管及其他器官做全面觀察,從而幫助臨床醫(yī)師及時制定合理的治療措施,促進患者機體恢復。